CZ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C

博文

帕金森病是由什么病因引起的?

已有 1791 次阅读 2017-5-28 12:09 |个人分类: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medium, style, Microsoft, justify,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为位于中脑部位“黑质”的细胞发生退化,当这些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至80﹪以上时,脑内一种重要的神经化学传导物质――多巴胺合成严重减少,不能维持调节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抑制另一种神经化学传导物质――乙酰胆碱的能力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化学物质作用失衡的结果是出现了“震颤麻痹”。
  
  黑质细胞发生变性坏死的原因迄今尚未明了,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有学者认为蛋白质、水果、乳制品等摄入不足,嗜酒、外伤、过度劳累及某些精神因素等,均可能是致病的危险因素。
  
  在过去的20年中,关于帕金森病病因的研究领域已取得了相当多的进展。环境因素学说和遗传因素学说是目前两个主导病因学说。尽管如此,帕金森病病因至今未明,要想在临床上明确每一位患者的确切病因,目前还无法做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两种学说来龙去脉和内容。
  
  本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的加州出现了一次年轻人帕金森病的爆发小流行,被当地的一位细心的神经内科医生所留心,并注意到这些帕金森病患者都使用了一药剂师合成的注射用毒品。经过进一步研究表明,由于制备毒品的反应条件意外有误,使得产品中含有大量的一种可以致帕金森病的神经毒物------1-甲基-4-苯基-四氢吡啶(简称为MPTP)。将MPTP注入猴,猴也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表现。这激起了许多神经科学界的极大兴趣,但科学家们很快发现,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天然的MPTP,于是许多科学家致力于寻找自然界中类MPTP的神经毒物或其他可能致帕金森病的环境毒物,其中百草枯(一种除草剂,在中国的商品名为克芜踪)曾被怀疑并被深入研究过。它的结构与MPTP非常类似,在全球曾被广泛使用,甚至有接触百草枯后出现帕金森病的个例报道,但“百草枯是否能引起帕金森病”尚无明确的结论。此外,94年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发现在帕金森病患者的脑中残留一种叫Dieldrin(狄氏剂)的杀虫剂,而正常人群脑中却没有该物质的残留,另有研究表明:Dieldrin可以损害培养的大鼠中脑黑质细胞(帕金森病的发生正是由于该细胞的减少),因此,Dieldrin是否是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的病因正激起一些学者的兴趣,并进行着深入的研究。但截止到现在,还没有一种环境物质被大家公认是致帕金森病的环境毒物。
  
  尽管多年来学者们已经注意到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但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病因中真正受到重视还是近几年的事。1996年在一个意大利裔的帕金森病大家系中发现并定位了第一个致帕金森病的基因,随后并成功发现该家系的发病系由于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自此,这一领域迅速成为帕金森病研究的热点。尽管目前发现该基因的突变仅是极少数遗传性帕金森病患者的病因,但事实上,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可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帕金森病的发生以及寻求治疗帕金森病的新手段。这对大多数非遗传性帕金森病患者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的发病来说,更有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遗传因素使得他(她)具有易患该病的素质,如果以后又接触了环境中的一些可导致帕金森病的毒物,则患该病。

经典文章回顾

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治疗

帕金森病患者的疾病预防和保健常识

10条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常识

四条建议教老年人预防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饮食禁忌和饮食调理

2016年阿尔茨海默病10大研究进展

2016年帕金森病10大研究进展

你对老年性痴呆症到底懂多少?

地中海饮食最健康的神经科学分析

八种食物提高记忆力,增强脑活力!

预防老年性痴呆症,先从这些小事做起!

睡眠不足增加肥胖风险的神经科学解释

运动是大脑的最佳保健品

预防痴呆和脑中风,减少PM2.5是我们可以做的

益生菌也能够治疗痴呆、抑郁症和精神分离症?

喜欢我,关注我

拉到最上方标题下,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搜索公众号名称: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

也请你推荐给你身边的医学朋友,感谢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1795-1057619.html

上一篇:Nature neurosci——MD-PFC环路参与工作记忆的维持
下一篇:托珠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专家建议
收藏 IP: 202.120.1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