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山水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tou 亲而不密 远而不疏 将科网博客进行到底!

博文

完整的世界=A+B+C+X

已有 4366 次阅读 2012-6-3 06:11 |个人分类:道之我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世界

A   争论的方式以坚持原则、不伤友情为妙,能容纳不同意见为妙。

 

B   以对所持观点的不同作为讨论的驱动力使双方相互敬重,虽也有小人会乱放枪炮。只是它并不使人产生任何畏惧。当理在心中,会产生一种力量,使人远离张扬,也从不生畏惧。因为有物先天地而生,它始终作用,常转不息,是真正的奇妙之所在。道家称之为道,佛家则称之为法。红尘之人心中存有道、法,雨夜独行也不孤独、不寒冷。它们(佛与道)与圣经之别,未多加以了解。愿得机闻其美妙。

 

A   圣经的宇宙观,概括在约翰福音第一章开头的一段话里: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著他造的。和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对照,二者都认为万物没有形成之前,先有道。道是万物之源。只是圣经中的又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或上帝。可见在宇宙观方面,圣经与道家学说比较接近,但和佛学的理念差别较大。佛教的中心思想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其中,诸法无我是说宇宙万物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并无一个主宰。因为否定了万物存在源头,所以佛教讲的因果关系便是轮回循环的。另外,除了圣经中关于原罪、救赎、永生、因信称义等教义是佛、道两家所没有的之外,在对现实生活的关怀方面,基督教似比佛教和道教积极一些。基督教在办学校、办医院、办孤儿院、办救世军等方面做了很出色的工作,而佛、道尤其是道教相对消极或无为一些。

 

B  对于道家的消极,我深有体会。这大约来自于道家对于这个世界构成的理解:阴阳平衡的观念。这个阴阳平衡的结构观,贯穿了持信者眼中由大及小、从宇宙到人体、到更细微的结构。阴阳无时无刻不是相生相克、并构成世界运动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得知阴阳乃世界构成与运动之必需。,即是如此,那也就无好无坏,无前无后,无左无右,浑圆一体而没有一点分别。这样的圆整之识,合乎生出万物的”---它先天地而生、无声运行、无形无象。

持此之念反观世间,这世间苦乐相转。故而道家之人常无意就世事做任何有为的干扰。无为、无虚假、合道之行径为他们所喜、所守。现实中人们往往主观评价好坏善恶,却并未见得可以穷极表面善恶其背后所隐之因。大恶者外表涂抹善色,而大善者外表常彰显为恶。这也就是忠言逆耳之故。如此而来,即然已是真假难辨、良莠难分,故而道家风骨常透冰凉之意,大约即在于他们无意去干扰什么、分辨什么。因为难辨,所以索性不辨。这与佛家的无执无我相合。

对于世间万物的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怀,里面往往融入个人的喜好。而反观个人的喜好之长久性,便会发现这个喜好之情难以常驻,会随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世人既已存于红尘,则谈论喜好实乃合情合理之事。也有淡化了个人的喜好者,诸相中无我、我于红尘之外。这本是佛家的出世情怀。故而说这与道家的冰冷风骨有相通之处。然而,佛家的修行在做得出世之后,又有入世之说。即是慈悲之怀常在,见众生万般之苦,故而起勇猛之意,宣扬佛法,使佛光普照,超渡悲苦众生达光明彼岸。这种做法,又与基督教徒所为有相近之处。

然而,道教果真缺少慈悲之心,仅如历史中的人物所做的那样,只求个长生不老吗?在对道德经的学习中,虽有长久长生之字眼儿,却不是从提高个人的生命长度的角度来论的。还需要悉心学习历史并思考。

 

A 从阴阳相生相克的观念,说到祸福相倚。又说到因参透了时空之常变而致人情无常、故而淡化了个人的喜好,超脱于红尘之外。由此解释道家无意干扰世事的态度,颇有道理。先秦诸子百家,到了后世,大概都发生了一些质变。道家后来也分成几派,其中庄子继承了清净无为的观念,算是比较正统的道家。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在庄子那里其实是对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精神境界的追求。这对悲苦众生其实也是一种精神安慰。但是到了秦始皇时的方士和后世的道士,就失去老庄的智慧和超然,而剩下对仙药的迷信和对芸芸众生的冷淡了。对道德经的解读,需要正本清源。

 

B道家思想不触及人的感情,只在思辩模式中谈论对于自然世界及其构成方式的认识,并借之最终使人达到超然境界。若有君问:何以使道家冰冷的风骨变得温暖?以生活的感受作为基础,答案应当是超脱于个爱之上的大爱。只是使人温暖的言行呈现于世,会与孔子的礼教于封建社会相类似,因为善行可以为权势或心术者所用,易流于真伪难辨。故而去伪存真为第一要旨。而后才可以谈到善。

 

A 道家思想虽表面上远离人间烟火,陈义高深,但如真正得道,也是在理性和感情之间取得平衡。 基督教较少使用思辩,常常以宣告的方式,直达人心。例如:“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要爱人如己”。

 

B 每个人修行的道路和途径不一样。我小时一直是听家长和老师话的好孩子,现在在公共场合中却是常作一个有些冷酷无情之人,内在的温度只会因事而释。守一个冰冷之名心会更得安宁。理性的提高可以使人的感情日趋简单、纯粹、有序,而不是相反。

采用宣告方式直达人心,有时会使人怀疑:这是否有利于一个人在思考的状态下达到神的要求?如若不能使其达到明信,而仅要求其信,又何以使信从者区分开恶意掺加入纯洁教旨中的难以为人所辨的瑕疵与污浊?有时面对佛教,我亦有此惑。在这里,是否有一个趴着信还是站着信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独立的人格是否可以在信仰中得以完好保存的问题?

 

A 林语堂说:"不要左顾右盼,径直登临我岸"。这是一种悟道的方式。推理、思索、求证,也是一种悟道的方式。宣告的方式与理性思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直接给出一个让人理性上感到困惑,心灵上受到感动的宣告,也是启迪思维的方式之一吧?

 

B 此句把我赶到墙根上了。请让我多想想。

 

B 也许善良的人更容易对虚伪产生反感;

也许真诚的人更容易倾心于慈悲;

也许急性的人与慢性的人都更需要一个宽容谦忍的环境品质。

或许这些本无先后,仅是人们对于这个世界所秉持特性的观察由于各自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去看,从而有人先看到了A,有人先看到了B,有人先看到了C。而A+B+C才是这个世界完整的属性。先睹A者否定BC,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狭隘的视野。故而更彰显出宽容、谦忍品性之珍贵。

 

A 也许A+B+C+X是这个世界完整的属性。这个X是还没有人看到的,或者是人们由于自己的局限无法看到的。正如柏拉图所说,你知道的越多,就发现你不知道的也越多。因此“先睹A者否定BC”,认为自己眼中的世界就是完整的,如上所评:“这是一种狭隘的视野。”或者说,是人用自己的有限的智慧在自欺欺人。“智慧出,有大伪”也!

 

B 一个X,使我更深刻地体悟到了佛家的百忍、道家的无为其原因所在。故而是培养这些非常宝贵的品质的前因。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注:

在本文末选配一篇文章,以印证这个公式 “完整的世界=A+B+C+X”中因为X的存在发生的故事。

其链接如下,文章作者是本科学网的一位研究心理学的叶华老师。

《欣赏着共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0449-56319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009-577983.html

上一篇:天伦之乐
下一篇:漫谈柔与刚
收藏 IP: 117.136.37.*| 热度|

21 陈小润 陈湘明 武夷山 李学宽 钟炳 李小文 李宇斌 刘立 郑融 张志东 刘颖彪 丛远新 曾新林 马丽丹 金小伟 庄世宇 阎建民 吉宗祥 朱艳芳 王桂颖 李志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