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iness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凡兴

博文

希望与庞朴先生等人发起一场科学大辩论

已有 4254 次阅读 2007-4-4 17:28 |个人分类:科技

 

科学总是包含争议,并随着解决争议而发展。  

       ——阿伽西《科学与文化》

 

 

希望与庞朴何祚庥赵南元吴国盛方舟子等发起一场科学大辩论:

 

人类能否创造第二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何凡兴    2006-12-16

 

 

尊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庞朴教授:(《一分为三论》的作者)

尊敬的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揭批伪科学的著名人士)

尊敬的中国科学院徐冠华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部长

尊敬的清华大学赵南元教授:(《认知科学…》、100多篇关于科学的博客文章的作者)

尊敬的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科学的历程》作者,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主任)

尊敬的科学打假著名人士方舟子博士:(科学打假网站《新语丝》站长)

尊敬的南京师范大学叶浩生教授:“现代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系列文章作者

尊敬的对科学感兴趣的所有朋友:

 

 

 

    各位先生、女士好!

笔者希望与各位共同发起一场科学大辩论:人类能否创造第二科学?以下是我的基本构想。

 

(一)

 

 

“科学”永远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唯有科学才能推动人类不断进步。

人类已经创造了研究“客观现象”的“第一科学”——自然科学,并使人类的物质文明获得了神话般的进展。目前,人类迫切需要创造研究“主客观现象”的“第二科学”——人与社会的科学[1],以使人类的精神文明至少提升一个层级,使大众获得更多、更大、更持久的快乐幸福。

人类已到可以创造“第二科学”的时候[2]。中国人具有创造“第二科学”的独特优势,也有严重不足,如能取长补短,并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如15世纪前后葡萄牙和西班牙政府全力支持海洋探险和新大陆的发现、1660年英国创立皇家学会大力促进科学发展、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启动曼哈顿工程一样),中国很可能成为人类创造“第二科学”的发源地,从而使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的梦想找到实现的载体。

“第二科学”究竟能不能被创造出来?这是一个无法事先进行充分论证的问题,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认为人类能够创造第二科学的人拿出可检验的系列成果来,由政府或学术机构或网站组织一系列由正方和反方组成的科学大辩论,类似于审查系统工程的总体方案草图,步步为营向前推进。笔者愿作为正方主要成员提供“人类能马上创造第二科学”的系列成果001版,并接受各种质疑和挑战。

“第一科学”是由西方人创造的,“上天”正在给中国人创造“第二科学”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但愿这个机会能被中国政府和中国知识分子紧紧抓住,使第二科学成为“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自主创新”的发动机。不要只重“实学”鄙视“玄学”,不要只重“实证”鄙视“思辨”,不要只凭经验和直觉进行判断而鄙视逻辑推理[3],或正相反。不要让由外国人来承认陈景润的现象再次出现。

 

(二)

 

第一科学是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科学(自然科学),第二科学是人类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的科学(人的科学)。“第一科学”与“第二科学”的关系是“狭义科学”与“广义科学”的关系——两者既有一些共性,也有很多差异。

    为什么人类创造第一科学300多年后一直不能创造第二科学呢?根本原因是人类一直在简单模仿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根据人和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相应的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科学方法,一直不能解决以下两大难题:

1、“简化-精细化”难题。

与自然科学有重大差别的是,人类社会的各方面、各层次紧密相联、密不可分,要使人与社会的研究既是有用的,而且多赢效益最大化,研究成果必须既有一个简化的纲要性的总体说明,又有关于它的各方面各层次的精细化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对人与社会的认识要么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么抽象笼统、无法操作,没有多大实用价值,……

    “简化-精细化”难题是“宏观”与“微观”如何有机结合的难题,是如何充分发挥众人的智慧克服个人局限性的难题,是如何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合二为一的难题。如国际圣达菲系统研究所和中国的“复杂巨系统”研究虽然拥有很多资源,但没有取得大突破,原因之一是,没有以重大问题为核心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合二为一。

 

2、“不完美”难题。

自然科学的成果往往是要么“0”,要么“1”,关于人和社会研究的成果只能是“多利相权取其重,多害相权取其轻”,但人类至今没有创造出在各种不完美的方案中选择可能最好方案的竞赛机制,可能最好的方案也就不可能产生,任何好的创意都会由于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而被他人否认,大量错误的观念和不良习惯都可以找到足够多的理由而长期存在,以致人类在很多重大选择上,良莠不分。

 

要解决以上两大难题,必须创造“在不确定中寻找相对确定性”的科学方法,必须建立“既不求全责备,又能及时发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机制,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举行正反方大辩论或竞赛招标。在大辩论过程中,与正方素不相识但认同正方基本观点的人纷纷加入正方阵营,共同回应反方阵营的挑战,并对正方观点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如果正方获胜,可在大辩论之后将可实施的获胜方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开展大规模合作。

科学大辩论正反双方的基本任务大致如下:

正方命题:人类能马上创造第二科学

反方命题:人类不可能创造第二科学

正方需要系统回答的基本问题:

1为什么人类能创造第二科学?

2为什么人类长期不能就“科学是什么”获得多数共识

3第二科学的对象、目的、方法是什么?

4第二科学与第一科学的共性与差异?

5第二科学能否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6创造第二科学的步骤、方法与措施?如何大合作?

7第二科学的大众化产品是什么?如何批量生产?

8为什么创造第二科学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持?

(以及回答反方和大众提出的各种问题)

反方的基本工作:

1陈述人类不需要第二科学的基本观点

2陈述人类不可能创造第二科学的观点

3发现和指出正方的明显错误,

4对正方观点进行寻根究底的追问,从中发现问题和错误,

5、……

正方需要回答的8个问题是根据常识提出来的,它们的内在逻辑是“目标-措施”,即“我们究竟要做什么”和“怎样做”,它们的各自含义和相互关系如下:

 

目标

可能性

1为什么人类能创造第二科学?

定义

2为什么人类长期不能就“科学是什么”获得多数共识?

目的方法

3第二科学的对象、目的、方法是什么?

区分

4第二科学与第一科学的共性与差异?

有什么用

5第二科学能否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措施

怎样创造

6创造第二科学的步骤、方法与措施?如何大合作?

怎样应用

7第二科学的大众化产品是什么?如何批量生产?

需谁支持

8为什么创造第二科学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持?

   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律表明:常识是创造科学的基石。笔者认为,多数人会认同以上8个问题。如果有谁不同意它们,请对它们进行批评,并提修改建议,然后采用多数原则共同约定。

笔者已完成回答以上八大问题的系统研究,并愿作为科学大辩论的正方提交系列成果001版,接受反方的各种提问和质疑。在此过程中,希望尽可能多的朋友加入正方阵营,共同应对反方阵营的挑战,共同努力去创造第二科学。

以下文字是上述8大问题中第1个问题的回答,其他7个问题的回答将随后陆续发表。

 

1、为什么人类能创造第二科学?

 

    人类能否创造第二科学?虽然这无法事先充分论证,由于创造第二科学及相应产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吸引尽可能多人共同创造,在创造它之前,我们应该对“它是可能的”进行必要的探讨,以使尽可能多的参与者对它怀有坚定信念。笔者的研究表明,人类可以马上创造第二科学,至少有以下两个成功信念和一个值得竭尽全力去尝试的理由。

1、科学不是一个自然物品,科学是人类的创造物。正如人类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快捷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舰艇、飞机一样,人类至少可以创造出第二科学

    马斯洛在《科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科学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一种自主的、非人的、有它自身内在法则的“物”自身。科学起源于人的动机,它的目的是人的目的,它是由人类创造、更新并扶持的。科学的法则、组织和结合不仅有赖于它所发现的现实的性质,而且有赖于做出这种发现的人的本性的特性。

    马斯洛在该书中还指出:科学建立在人的价值的基础上,它本身是一种价值体系。人的感情、认知、表现和审美需要是科学的起源和目的[4]

1981年第2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说:社会奥秘依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揭示这一奥秘的必要性将越来越迫切,并将日益吸引我们当中最富有天才的社会科学家为揭示这一奥秘而发挥创造性才能,最终将会有人实现“大跃进”,完成托马斯·库恩所说的科学革命[5]

2、按照“一分为三”的理论,人类在精确科学和不科学之间,完全可能创造出一门模糊科学(在不确定中寻找相对确定性的科学)

    无以数计的事实和理性分析表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与“多”的和谐共存,如2000多年前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信奉“决定论”(一元论)或只信奉“后现代主义”(多元论)是简单思维的“一根筋”,只会“还原法”或只会“宏观把握”都不是智力的最高境界。

“一分为三”是“一与多和谐”的基本形式之一,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些中国学者先后提出了“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的理论[6],庞朴先生是“一分为三”提出者中知名度最高的学者,为此,我们邀请庞朴先生作为科学大辩论的主要发起人,我们相信:“一分为三”的提出者们非常愿意将“一分为三”作为创造“第二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按照“一分为三”论,人类的认识对象至少可以分为“客观现象”、“主观现象”和“主客观现象”,它们所对应的科学和有关特性如下表:

 

客观现象

主客观现象

主观现象

代表

质点、刚体、细胞、分子

人、社会、人性、权力、幸福

迷信、幻想、

特点

可作为整体被直接(或借助工具)观察的事物或现象

不能作为整体被直接观察,但确实“有那么一回事”的社会现象

无法进行实践检验的纯主观想象

科学性

精确科学(1)

模糊科学(0 →1)

不科学(0)

指标

精确量化+实践检验

竞赛招标+实践检验+版本升级

人的五官无法感知

类别

第一科学

第二科学

无法科学

人类的认识进化往往是从简单到复杂、从静止到动态、从绝对到相对、从狭义到广义、从“一与多的对立”到“一与多的和谐”,正如概念的定义和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数学中先有“常量”后有“变量”,物理学中先有“绝对时空的牛顿力学”后有“相对论”,思维方式中先有“机械决定论”后有“概率论”一样,人类也只能先创造出“狭义科学”(第一科学、自然科学),然后才能创造出“广义科学”(第二科学、人和社会的科学)。

第一科学是告别“0”寻找“1”的科学,第二科学是在0和1之间竭尽全力寻找最大百分数的科学,是在不完美中寻找可能最好方案的科学。

 

3、“人类能马上创造第二科学”最充分的理由是:至少笔者能提出一套创造第二科学的系统方案001版),愿意接受任何质疑和挑战

创造第二科学好比100年前人类制造飞机,笔者经过长期的研究,不但能提出人类可能制造“飞机”的理由和生产“飞机”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设计出生产“飞机”的流水线,最后拿出一些真正的“飞机”样品。

笔者已经在“第三种快乐”网站www.happiness3.com上发布了几十万字的成果,其中包括第二科学应用于开发幸福产业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以及“幸福知识娱乐化产业”的开发方案以及幸福知识娱乐化产品的一些样品,如:

《追求幸福人生的五大常识与20个故事擂台赛》

《爱情婚姻的8个常识与23个故事擂台赛》

《人大副教授设百万元幸福擂台》《追求幸福人生第一常识擂台赛》

《建议电视台、网站、报刊组织大辩论:能否整合社会五大资源创建传媒帝国》

《“幸福是什么”擂台赛》《幸福知识娱乐化产业的科学原理》

《“父母教育小孩”能否成为巨大产业系列大辩论》

《人类是否需要进行一场休闲娱乐方式的革命》

《人类是否需要进行一场思维方式的革命》

……(以上文章已上传到www.happiness3.com网站)

 

附录1:笔者的思想历程片断:

1981年,我还是一个工科大学生时,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费孝通先生“我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和“略论社会学”的系列文章后,才知自己多年的爱好原来是社会学。1983年成为费孝通的弟子,之后发现,社会科学的研究还不能将 “有用”与“科学(理性最大化)”紧密结合起来。正如一位智者所说:人类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理智,有时候却非常不理智,而且往往在大的问题上丧失了理智,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个人理性,社会不理性,……直觉告诉我:虽然“社会科学”在中观和微观层次已成为科学,或说“只能这样”了,但在宏观上或总体上还处在前科学阶段,关于人和社会的研究范式还需要根本性的突破;人类具有进入“新轴心期”的强大动力和巨大潜力。

20多年来,我用整个生命去追寻这种直觉,竭尽了全力。选择大学教师这个职业和讲授尽可能多的课程,我使“饭碗”与“爱好”得到最佳结合——在中国人民大学讲过的20多门课中,很多课都使我教学相长、学研相长。长期孤独跋涉在思想探险的雪山之巅和茫茫沼泽之中,多次陷入绝境、绝望,无数次获得“天启”,绝望过后往往收获巨大。“板凳一坐十年冷”对我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对得失,对“主流”长期将我看成异类和边缘人物,我学会了不在乎。从有梦算起,我为自己的梦想和情结已经奋斗30多年,几百万字的草稿记录了这个探索过程,久经磨难后,终于成为传递“人类将创造第二科学”这个重大信息的使者,成为科学大辩论的正方主要成员。

我非常幸运,非常感激!

 

附录2:建议下列单位中的任何一家出面组织“人类能否创造第二科学”的系列科学大辩论,如正方没有被“打败”,即刻着手筹建“第二科学国际研发中心”,这些单位是:

1、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3、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

注:第二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建议中国(或任何国家)的富豪们出资建立与诺贝尔奖相对应的□□□奖,并对“寻找人类重大问题解决办法”做出重大理论和实践贡献者给大奖。用这种方式可造就新的明星,吸引大量追随者,培养大量新的“粉丝”,从而为人类社会确立更高精神文明的价值取向。

 


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个人关注、支持和参与这场科学大辩论,我们诚请所有对此感兴趣的朋友登录我们的网站,并按以下格式将信息发给我们。

1、您的姓名:

2、您的工作单位:

3、您对这场科学大辩论的基本态度:

1)有必要举行这场科学大辩论,

2)举行这样的大辩论简直就是胡闹,

3)我愿意作为正方参加辩论,

4)我愿意作为反方参加辩论,

5)我愿意成为这场大辩论的评委,或到现场观摩,

6)其他(请自填)

4、如果您愿意支持或参与创造“第二科学”和相关产业,您愿意提供什么?

 

5、您的联系方式(可填可不填)

我们的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h3@vip.sina.com

    fanxinghe@gmail.com

邮寄地址:  100872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何凡兴

    站:  www.happiness3.com

    www.第三种快乐.公司

 

附录3:为什么“第二科学”必须通过大辩论这样的方式来创造,而第一科学(自然科学)却不需要?

    第一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作为整体直接(或借助仪器)被观察,如研究地球的运动规律时,物理学家们将地球仅看成是一个质点,第一科学的基本特点是“精确量化(数学)+实践检验(观察、实验)”,如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用½gt²来表达,为了证明重量不一样的物体下落的速度一样,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做落体实验,就可以使人信服。

    第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主客观现象,不能作为整体被直接观察,而且共性与特殊性的边界模糊不清,对策研究没有绝对正确的唯一答案,另外,人类社会各部分各层次相互依存,时间不可逆,任何个人都无力胜任系统工程的全部工作,只能通过大辩论的方式寻找可能最好的方案,并由此展开大规模合作。

 

 

注释:

————————

[1]人类迫切需要创造研究“主客观现象”的“第二科学”(人与社会的科学)的必要性在于:

300多年前的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早已无人再去解读,它的基本原理已成为每个初中学生都应掌握的常识,而2500多年前的孔子的《论语》和老子的《道德经》至今还被专家学者们没完没了地解读,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说明,2000多年来,人类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的知识虽有很多量的扩张和积累,但没有质的飞跃。正如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说,人类自2500年前完成“轴心期”的创造以来,在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方面一直处在停滞期(见《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 华夏出版社 1989年6月版)。

古罗马思想家塞涅卡说:没有比人生更加艰难的艺术了,因为其他的学问,到处都有教师,2000多年后的今天,情况同样如此。250多年前,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今天还是如此。法国思想家莫兰在1999年出版的《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一书中指出:关于人的科学,目前还是0年。

中国学者赵汀阳在《预付人权:一种非西方的普遍人权理论》一文中指出:现代的物质世界早已成熟,但其精神无主的状态表明现代性没有完成。

“上苍”说,“人类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理智,有时候却非常不理智,而且往往在大的问题上丧失了理智”。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个人理性,社会不理性,这表明人类认识自身和管理自身的活动还没有进入“聪明”时代。

1952年出版的《科学和社会秩序》一书中,美国学者巴伯提出:人类世界并不比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更武断、更变幻莫测、更偶然、更不确定、更随机、或更莫名其妙。只有社会科学与它的姐妹自然科学都走向成年,科学才能真正达到完全成熟的水平。(该书中文版由顾昕等译,  1991年9月 三联书店出版 )

 

[2] 人类将迎来新时代的中外学者观点:

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利高津在《确定性的终结》一书中说:

我们正处在科学史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我们走到了伽利略和牛顿所开辟的道路的尽头,他们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时间可逆的确定性宇宙的途径。我们现在却看到确定性的腐朽和物理学定律新表述的诞生。

    人类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正处于一种新理性的开端。在这种新理性中,科学不再等同于确定性,概率不再等同于无知。

    我们并非面对科学的终结,而是目睹新科学的萌生。我衷心希望,中国青年一代科学家能为创建这一新科学做出贡献。

 

在《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正在兴起的文化》一书中,对中国古代阴阳学说非常推崇的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说:

“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都是同一场危机的各个不同方面,这场危机在本质上是一场观念(或认知)危机,正如发生在20年代的物理学危机一样,也是由于我们试图把一个过时的世界图景──笛卡儿─牛顿科学的力学世界图景──的各种概念,应用于一个再也无法用这些概念来理解的实在而引起的”。“目前的危机不仅仅是某些个人的、政府的或者社会制度的危机,而是一次全球范围的转变。无论是作为个人、一个社会、一种文明,还是一个全球生态系统,我们都正在到达这一转折点。”

 

国际组织学习协会主席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说:

    自幼我们就被教导把问题加以分解,把世界拆成片片段段来理解。这显然能够使复杂的问题容易处理,但是无形中,我们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然失掉对“整体”的连属感,也不了解自身行动所带来的一连串后果。

在西方世界,我们的社会组织已被分割得四分五裂,我们把生理的健康与心理的和精神的健康分割开来进行探讨,以至于人们虽然活得长久些,但整体身心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 种种迹象显示,我们可能已快走到这条路的尽头了。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为《从混沌到有序》一书所写的前言中说:

在当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问题分解成尽可能小的一些部分。我们非常擅长此技,以致我们竟时常忘记把这些细部重新装到一起。…… 这样一来,我们的问题与宇宙其余部分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就可以不去过问了。

 

1995年,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

“我记得清朝有个诗人名叫黄仲则经过李白的墓时,写过几句诗,我一直记在心里。他说李白‘醒时兀兀醉千首,应是鸿蒙借君手’。意思是李白的这些好诗不是李白这个人自己写得出来的,而是喝醉了酒,‘鸿蒙’借他的手写下的。‘鸿蒙’可以理解为时代......希望在座的年轻一代能看到当今的世界局势正在进入另一个更伟大的时代,一个出现‘全球村’的时代。也许正在这个时候鸿蒙又在找它的借手了。我希望年轻人不要辜负了这个‘天时’。”“我总有一种感觉,从区位优势来看地利,研究人这门科学很可能要到东亚来找它的新兴宝地了。”(《中国书评》1995年9月)

 

2006年6月出版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书中,被称为学贯中西的中国学者季羡林先生说:

    目前西方的分析已经走得够远了。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到了尽头,但是已经露出了强弩之末的端倪。照目前这样子不断地再分析下去,总有一天会走到分析的尽头。那么,怎么办呢?我已经多次说过,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关系从几千年历史来看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球已经快踢到东方文化的场地上来了。东方的综合可以济西方分析之穷。(上述观点发表于1989年10月)

    东西文化是互补关系。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3] 爱因斯坦在一封信中写道:“西方科学的发展基于两个伟大的成就,古希腊哲学家们发明的形式逻辑系统(在欧几里得几何中),和发现由系统的实验寻找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在文艺复兴时)。在我看来,中国的贤人们没有达到这一步是不足为奇的。可惊奇的是这些发现已经全然做到了”。——转引自《何为科学真理》P10 ,[美] 罗杰·G`·牛顿 著,武际可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

爱因斯坦的上述说法还可参见,《爱因斯坦论文集》,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4] [美]马斯洛 《科学心理学》 林方 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10月

 

[5] [美]T•阿贝尔“关于社会学理论的未来”  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1年第2期

 

[6] 据笔者所知,关于“一分为三”理论的专著至今至少已经出版以下4本,它们是:

1)、雷正良 杨远富 《方法论新探: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4月

2)、庞朴 《一分为三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1月

3)、周德义《我在何方:“一分为三”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12月

4)、庞朴《浅说一分为三》 新华出版社2004年4月

 

敬请知道庞朴先生、何祚庥先生、徐冠华先生、赵南元先生、吴国盛先生、方舟子先生、叶浩生先生确切地址的朋友帮助笔者转交此建议,并代为问候!不胜感激!

我们希望与以下任何一家网站和电视台共同举办3个擂台赛和5个大辩论,并进行全面合作,这些网站和电视台是:

科学网和科学时报、新浪、搜狐、Msn、Google、腾讯、百度、Yahoo、Tom、网易、中华网、……

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卫视、上海卫视、广东卫视、湖南卫视、山东卫视、四川卫视、香港凤凰卫视、阳光卫视、……

敬请支持本网站的朋友们帮助我们将此建议转交给上述机构的决策者。

 

文章摘要:

无以数计的事实和理性分析表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与“多”的和谐共存,“一分为三”是“一与多和谐”的基本形式。按照庞朴先生等中国学者提出的“一分为三论”进行分析,在“精确科学(自然科学,第一科学)”和“不科学(无法进行实践检验的各种想法)”之间,还有一个用竞赛招标的方式以在不确定中寻找相对确定性的“模糊科学”(第二科学)。

由于社会现象相互依存,创造“第二科学”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亚于曼哈顿工程),为了使尽可能多人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创造第二科学,在目前情况下,最有效的方式是举行“人类能否创造第二科学”的大辩论。

科学网的目标是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愿“科学网”和《科学时报》能够成为人类创造第二科学的最初发源地,为中国和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2-1129.html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7: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