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s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sk

博文

太空;令人感兴趣的科学知识 (一)

已有 3164 次阅读 2018-10-12 05:3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太空;令人感兴趣的天文科学知识

                                           (一)

                                   

杨顺楷      西密西根卡城

 

太阳系

太空世界我们定位最邻近的星系就是太阳系,其中心就是太阳。该星球是恒星,用阳光照耀着我们居住的行星——地球;地球和其他7颗行星,即火星,木星,土星,水星,金星,天王星及海王星,都借助其太阳的引力作用,被太阳纳入其运行轨道运转;同时这些行星又各自拥有自己的月亮和上百万颗彗星和小行星围绕着它们运转。

 

太阳和行星

太阳与最大的一颗行星——木星比较,也是其巨大无比的。它包含有整个太阳系全部总质量的99.8%,在1400万公里宽度的范围内,太阳10倍于木星的宽度,超过木星1000倍的质量;即便如此,木星与地球相比也是庞大无比的。太阳系的8颗行星形成了独特的两组星体,内层的4颗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均是由岩石和金属组成的球状体;而与此相反,外层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是由巨大的无比的漩涡湍流状球体所组成,主要是氢和氦。

 

太阳系家族

太阳系是由一个巨大无比的圆盘状有序性物质空间星系所组成。如果以横穿过恒星太阳的中心点计算,其物理客体超过180亿公里,其间大部份是空间,但是遍布其间的是由难以数计的行星及其卫星等各类星体组成的庞大体系;主要的8大行星经由恒星太阳借助引力作用被固定在一定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转。8大行星几乎都是球形的,从最小的岩石状行星—水星,到最大无比的行星—木星,也几乎都是如此。太阳系也还有数百个月亮,这些月亮各自围绕它的行星运转,比如月亮围着地球转;存在有数百万个小行星,以及数百万个或至10亿颗彗星。


行星是怎样围绕着太阳运转?

借助具有超级重大质量恒星——太阳的引力作用,太阳系的8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转,在各自几乎是圆形轨道上运转。距离太阳较远的行星运转速度较慢,那么其运转轨道较长;其中最远的行星海王星绕太阳一圈,以每秒5公里速度运行,要花165 ;同时,地球围绕太阳在其空间轨道上运行一圈,较之海王星快6倍,耗时365日;水星这颗行星靠太阳最近,绕太阳运行一周耗时88日,运行速度每秒50公里;这些行星运行轨道并非园形,而是呈现椭圆形轨道,运行途径中,总有一点是比较靠近太阳,这样行星运行的远点距离,较之靠近太阳的最近点距离长50%

 

太阳系是如何诞生的?

太阳系的行星是由气体和细微晶粒物质,其上被固相冰所复盖;作为恒星的太阳,形成时间要晚近一些时候。太阳系处于一个巨大浩瀚的,充满了气体云和粒子的空间中诞生。时间要追朔到大约50亿年前,在该云状体空间中形成的星体引发了大爆炸,或许伴随着邻近这一星体的大爆炸,强烈地发射出穿过云状体的湍流冲击波,其后由太阳与其他各个星体间的由重力产生引力而相互作用,推挤或挤压这些气体,造成了凝聚体越来越大而浓厚,于是这就形成了内部热度升高,并开始发热发光;最后,该球状凝聚体的内核热度和密度达到了初始热核反应的程度,这就构成了众多的星球,其中之一就是太阳,围绕它运转的行星及其月亮,小行星,彗星等就构成了太阳系。

 

太阳的物质构成

我们所知的太阳是一个很典型的星球,它是一颗浩瀚无比庞大发热发光的球状体;该球状体大部份是由超级热度的氢和氦气所构成。太阳已经发热发光近50亿年,并且将继续发热发光照耀我们地球另一个50亿年;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100万倍,它包含了太阳系总物质量的99%,借助这些物质产生的超级庞大的引力,将太阳系的行星牢牢地把持在它们各自预订的轨道上围绕着太阳运行。太阳的动力源来自其深度的内核,其温度可达到摄氏1500万度,太阳内核引发的核聚变反应,每秒种能把400万吨物质转化为成为能量;这些能量发散上升到肉眼可见的太阳表面,由此再以光和其他辐射的形式充满空间。

                                 (后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804-1140339.html

上一篇:恐龙:令人惊叹,你从未见识过的史前地球上的奇妙动物
下一篇:太空;令人感兴趣的天文科学知识
收藏 IP: 66.227.16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