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j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njon

博文

关于所谓“当年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 精选

已有 20834 次阅读 2013-5-30 19:4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普通话, 四川话, 北京话

最近两天一条消息在微博上流传甚广,称终于找到当年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的证据,并贴出了一张图片:

经过查找,这条微博的源头貌似是一位名为“Micky有天MS豆”的博主于54日贴出的:http://weibo.com/1642810997/zvczIkZ5p#_rnd1369908148484

对这条微博所提供的这张图片,在并不知晓其确切出处的情况下,本人猜测这可能是某本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一页。对于图中的叙述是否属实,在没有原始资料支持的情况下本人无法做出定论,这里只讲一下本人的看法。本人在这一问题上并不专业,以下讨论错误之处有劳各位指正。

   这条微博所讨论的问题涉及到清末以来的普通话(国语)运动。对于这一运动的历史进程,百度百科以“一票之差!四川话差一点成普通话”为名的专题中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http://wapbaike.baidu.com/topic/146.htm?bk_fr=topic_baike_citiao),这里就不赘述了。

应当承认,按照世界上各国国语以首都方言为标准语的成例, 以及语言教育学上的方便, 北京音成为汉语普通话标准语音是势之必然。民国初年关于国语标准音的争论主要是在人造的“老国音”与北京音之间,到了20年代应以北京音作为基础语音逐渐成为了学界的共识。1926年大致完成的十二册增修国音字典稿中,按照相关体例,凡字音概以北京的读法为标准。19325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确定以京音为国语标准音。此后一直到1955年,京音作为国语/普通话的标准音已经使用了20多年,其地位凭借着广播、电影等现代传播方式早已根深蒂固。按理说,到了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是否以京音作为普通话标准音已无讨论必要,但按这条微博的说法却成了“未有定论”。

不仅如此,国语/普通话标准语音的确定,不仅仅是纯粹语言学的问题, 它所体现的还有语言与政治、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但无论从政治还是社会文化方面看,四川话及西南官话远远无法对有着强大政治、文化优势以及北方各省使用相近语音的庞大人口基数支持的北京话的地位构成任何挑战。历史上除了少数战乱时期之外,四川以及整个西南地区从来不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清末民初关于国语标准音的讨论中南方学者有支持融合南方各方言语音者,但并未见有谁支持以西南官话为标准语音。无法想象到了1955年却凭空产生了投票中西南官话仅比北京话少一票的怪事。

此外,语言问题强调约定俗成,以哪种方言作为普通话基础语音这样重大的语言规范的颁布,必然以大范围的学者讨论为基础,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某次会议、几百个人投票表决就能完成。在普通话基础语音问题上,“只差一票”这样的传奇故事并不符合重大政策颁布的一般过程。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建立在此前二三十年的反复讨论基础之上。而从本人目前能够找到的材料看,并未发现1955年之前有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更未找到这次会议中这一投票存在的直接证据。

即使这个投票存在,同样无法理解的是为何吴语和粤语会得到46票和25票。作为同属官话的四川话和北京话,虽然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二者之间毕竟还能正常通话,相互之间的学习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但吴语和粤语是与官话并列的另外两种方言,与官话和其他方言之间无法正常通话,各自的使用者在中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远不能与官话相比,如果定这两种方言中的一种为普通话标准,则一定会造成全国大部分人民都要花很大力气学习“普通话”的状况。在1932年之后北京音作为标准语音已经使用了20多年之后,如果硬生生将标准语音改为吴语或粤语,无疑与推广普通话的初衷背道而驰,是彻头彻尾的瞎折腾。如果这个投票真的存在,那我倒要问一句,投吴语和粤语的人,你们是来捣乱的吗?

就本人目前找到的材料来看,在1955年的这次会议上,张奚若在其报告《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中明确提出:“到现在,大多数人士已经有了共同的认识:汉语作为整个语言(包括语法和词汇)来说,它的规范应当以经过文学语言(书面语言)加工了的北方话为基础;汉语的发音,应当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这两点都是历史演变的自然结果。事实上,我们现在不能离开已经在全国流行的‘白话’另外去寻找汉语的规范,也不能在北京语音以外去创造一种汉语正音的人工的标准。广播电台上每天说的话,就是这种普通话——用北京语音说的全国流行的普通话。”以上这段话似乎也说明,所谓“当年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只是一种谣传而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7503-695054.html

上一篇:我的毕业论文后记
下一篇:水城生活之一:自来水问题
收藏 IP: 159.226.79.*| 热度|

5 戴德昌 廖晓琳 冯大诚 刘光银 李宇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