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xin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xing9

博文

今年中国农业二大病虫害已经造成严重后果必须解决

已有 4145 次阅读 2019-6-5 12:43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今年中国农业二大病虫害已经造成严重后果必须解决


第一个严重的病害是非洲猪瘟, 我在科学网上就此发表过几篇博文介绍:

1. 非洲猪瘟简介,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冲击: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42008-1166596.html

2. 中国抗非洲猪瘟疫苗取得的进展令人高兴: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2008&do=blog&id=1181083

这个非洲猪瘟的危害已经造成了目前猪肉价格上升的后果, 估计在疫苗出来之前, 中国的猪肉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个严重的是最近造成农业农村部高度紧张的 草地贪夜蛾。 这篇文章我主要谈的就是这个让农业农村部高度紧张的 草地贪夜蛾


据新华社报道,  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农业农村部6月3日(昨日) 印发关于做好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用药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针对草地贪夜蛾入侵中国18个省份,提出了25种应急使用的农药产品,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推荐药剂,推荐给农民使用(请阅读原文报道的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9-06-04/doc-ihvhiqay3496383.shtml


草地贪夜蛾这个虫害对玉米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不作好防止措施, 会让我国的玉米严重减产, 不仅造成猪的饲料严重不足, 而且鸡牛等家畜家禽的产量也会急剧下降。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我国过去没有的虫害,他就是一种粘虫(不同于我国现有的粘虫), 估计是最近从东南亚一带传入我国,这种粘虫 繁殖快,食量大(可以很快把玉米吃光) 飞行迁移速度很快,一日可以飞行100公里, 自去年年底在我国南方发现后不到5个月,全国18个省市都已经出现了这种粘虫的危害,例如湖南江华:被害株率达70%以上。 如果这种粘虫今夏飞到华北和东北的话, 中国的玉米肯定会严重减产。 这就是让农业部现在非常紧张的大事。


目前农业部已经向各省市推荐了25种应急使用的农药产品以及一些其它的预防措施。最后的防治结果要到今年秋收后才能得出结论, 但今年的玉米减产是肯定的了, 措施恰当可以把损失减到最低。


草地贪夜蛾 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跨国界迁飞性农业重大害虫,不仅危害玉米、而且也危害甘蔗、高粱等作物, 草地贪夜蛾可以在寄主的叶片秸秆中过冬, 所以明年还要来传播, 所以我们要有长期与它斗争的准备, 现有防治的农药大多毒性很大, 而且几年后此粘虫会对农药产生抗性, 今后的严重后果可以预料。


草地贪夜蛾分类学上属于鳞翅目昆虫, 照理, 生物农药BT蛋白是可以防治的, 但遗憾的是目前种植最多的遗传修饰的BT基因多为Cry1Ab 等BT基因, 此类遗传修饰基因玉米无法抵抗草地贪夜蛾(草地贪夜蛾对转遗传修饰的BT基因的玉米的茎叶照吃不误),所以传统的遗传修饰BT基因玉米不能抵抗草地贪夜蛾。


所幸先正达公司10年前发现了出一个叫 vip3Aa19e的基因, 导入玉米后培育出一个叫MIR162的玉米, 此遗传修饰的玉米(MIR162) 可以抗草地贪夜蛾的危害(草地贪夜蛾不吃这种vip3的基因修饰的玉米的茎叶)。2013年我国进口的美国基因修饰玉米被退货100万吨, 当时是国内媒体显著报道的消息, 为什么退货, 因为进口的是没有被我国批准的这个MIR162玉米。 我在2013年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退货的X基因玉米去哪了”?  但2015年国务院主要领导人批准了可以进口MIR162玉米(Chana Daily 有报道)做饲料加工。


从长期来看培育vip基因的玉米是解决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根本办法, 现在国内只有大北农公司已经培育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vip基因的玉米,可以立即在生产中直接种植使用。 其它种子公司也在准备这方面的研发(总得几年吧)


更有意思的是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花430亿美元,已经把先正达公司收购,所以先正达的vip3Aa19e的基因以及相关的基因修饰的技术已经属于中国, 所以没有任何知识产权的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2008-1183210.html

上一篇:[转载]中国芯片的现状究竟如何?冲破美国围剿不用太多时间了
下一篇:屠呦呦在青蒿素的 “新突破” 是什么?
收藏 IP: 73.160.255.*| 热度|

4 冯大诚 杨正瓴 赵建民 刘光银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