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helij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xhelijian

博文

评:“翻转课堂”推进中遭遇的尴尬

已有 4473 次阅读 2016-1-19 11:30 |个人分类:教学相关|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评:“翻转课堂”推进中遭遇的尴尬

 

QQ空间中看到一位老师分享的文章“翻转课堂”推进中遭遇的尴尬,和自己的体验出现了些碰撞,于是想以逐段点评的方式,和作者做个对话,也将自己观点用文字的形式,整理整理。分享出来,抛砖引玉。

 

下面是原文及我的对话。黑字部分是原文,蓝字是我的对话

 

在课堂教学方式中,“翻转课堂”目前已经成为最流行的词语。近年来,“翻转课堂”在网络上铺天盖地传播,似乎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现实远没有想象的那样一片大好。作为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培训基地,在近两年的推进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尴尬。

我的对话:“似乎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不可阻挡的趋势”,似乎二字可以去掉。不仅是网络上的传播,网络没有这么神奇,最根本的,是真正实践者们能够展示出来的针对时势之不可阻挡的变化。现在,我们需要从自身开始改变,立足于自己可以把握的变化,达到的培养学生“成人、成材”的不变的教育目标。而当中所谓的尴尬,则是我们在对待变化过程中的不当处置的后果。严重一些讲,有些人(不缺领导者、主导者)拿着老壶装新酒,并且很多人(推广者、实施者)没有主动地迎接,造成只学形式,不问原因的局面,造成了邯郸学步的后果。更严重一些,当年强行被“灌输”过来的学生,现在作为老师要带领学生“自主”了,假若这部分老师的改变不到位,种种尴尬不足为奇。在这样的轮回中,我们可以完全进入一种悲哀,却也映衬出我们这一代教师应该有的改变。是的,翻转课堂的关键是教师的改变,认可这一点,先让我们自己摆脱旧模式的管束。任何的改变,都需要有一个转折点,旧式老宅的大门轴是转折点,承受千斤的重负。抗起这个重压,当代教师才能承担转折点的角色。

尴尬一:培训时济济一堂,实践者寥寥无几

完全认可这一命题。对于成组织的大规模培训是这样,我做的报告、交流规模一般很小,大多时候是老师自愿来听。我观察到,带着观望、了解来的并不是少数。

“翻转课堂,是不是把课桌掉个方向,或是老师学生连课桌椅,都得翻过来、倒过来拿大顶?”带着种种好奇,老师们对“翻转课堂”的培训充满期待,全国“翻转课堂”著名专家的培训讲座在学校报告厅如期进行,会场里座无虚席。

“种种好奇”,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对孩子们是这样,对接受培训的老师们也是这样。所以,不妨我们耐心一些,这成为尴尬中培训的价值所在。对待课堂中不在状态的学生,我们也需要给予同样的耐心。

专家介绍了翻转课堂的起源、特点、实践和发展,除了介绍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介绍了“翻转课堂”在国内实践的情况。特别是呈现了某所学校的样本班级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后参照班级前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数据,其中有两个基础薄弱班级,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一学期,与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班级相比,成绩明显下降。即使是基础较好的几个班级,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之后,学期成绩也不是全部有优势。

这一段看得不大明白。中外情况介绍完后。专家呈现的,是“基础薄弱的成绩明显下降”,另外的,是“成绩也不是全部有优势”。这样的结果,推广起来有何用!专家真是这样认为?还是看文献是戴着某种眼镜看的?

一个危险的局面是,有些老师的课堂,形式上具备了点翻转课堂的元素,就宣称这是翻转课堂。尤其是本身就不是主动拥抱翻转课堂,而是带着“翻转干不过传统”的先验观念去品尝的老师。还有的,是奔着写“职称论文”的目标发表顶个数的。这样的样本,我并不相信。

我的实践,在保证学生全体(不是整体上看,不是平均上看),成绩不会变差的情况下,在学生的成绩之外的其他方面,可以拿出好看的指标。我从事高等教育,争高分已经不是主要的目标,我相信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以及通过正式、非正式的访谈,以及学习中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即使是基础教育,我们也不要只是盯着分数了。分数是我们的主要指标,而现在,是时候着眼成绩之外的要素了。这会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成绩。

对照这一组数据,老师们在会场与专家互动非常热烈。“翻转课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是否适用?“翻转课堂”是否更适合教学能力强的老师,一般的老师是否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也许教学效果更好?如果真是这样,全面推广就需要三思而后行。如果强制要求老师采用“翻转课堂”,将会出现什么后果?

强制要求,后果就是邯郸学步,到处都是走也不是,爬也不是的人。在这个转折点上的老师中真是可怜,真的在一些地方,就是在基础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被强制的。这是在提醒热衷于此道的校长们,即使下了决心搞变革,即使定下一定要翻转(被称为强制的那一种),在老师这一端,一定要做足够的保障和支持。

这一段的表述中,“翻转课堂是否适用”?“效果更好”?试图找出一个确认的结论,却分明也在示出一种假设,“翻转课堂”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就是某一种样子,而不是别的样子,暗含着,“翻转课堂”就是某一种形式的东西。而我认为,我们去了解翻转课堂的历史,要看到,翻转课堂是先驱们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过程中,不拘形式地完成的创造。学生“基础薄弱”、老师“能力不强”,这就是具体问题,这是我们的问题,可能不是他们的问题,用翻转的思维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起步,路就顺了,我们也就容易把握住翻转的本质不偏离。若是抱住某种形式,这些问题就会始终束住你的手脚,于是,会涌出一大堆的理由,说“这个翻转穷折腾”。我只能替翻转课堂喊冤了。

大多数的老师是害怕改变的,不一定是缺乏勇气,也有的是出于谨慎,不敢拿考试成绩开玩笑。于是学校计划从地理、生物等非考试学科做起,慢慢推行“翻转课堂”。为了充分利用资源,给老师们提供学习咨询的平台,学校特聘请专家每周一次到校进行听堂问诊,希望在不同的学科中,“翻转课堂”都能绽放美丽的花朵。

无论是学校推广,还是靠个人自觉,老师们还是在改变面前勇敢一些吧。如果你对当下的教学效果已经很满意,我相信这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是已经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元素了。只要你自己认为工作中有需要改变的,即使就是成绩当头,改变是要有的。出于“谨慎”,我们的改变切不可以今天这样,明天突然就那样了。要给学生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老师把控。要给自己一个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问题到方案,由实施到改进的渐进的过程。“慢慢推行”很有学问,有的慢着慢着就完了,要想由慢到快终而成形,需要设计和实施。

为帮助老师们做好转变,专家“听堂问诊”是需要的,专家在帮助老师“教”好。但愿这里只是没有写而已,专家是否在帮助老师“围绕学生的学”做设计,讨论这些“课外的功夫”。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我在翻转课堂中做了一些实践,我的分享受到了一些老师和领导们的赏识,我也乐意以行百步者的姿态,和在这方面走了五十步的老师们做些探讨。在一些场合,也便被称为“专家”,这是主人们的对我的客气。我始终将自己定位在“伪专家”的位置上。这样的定位,让我能够有好的心态,明确我作为一线的实践者,一直在和同一战线上的老师,一起直面具体的问题,用着翻转的思维,尝试解决问题之道。一起用“引手还手”、“借力打力”、“围魏救赵”之类的智慧,解决让学生成人成材的策略。

一不留神将自己说玄乎了,我只想和“专家”同行们说,在指导老师们时,把握本质,不要让形式束缚住,“美丽的花朵”指日可待。

然而,一个学期过去了,除了当初安排接待专家的两名市级骨干教师在继续尝试“翻转课堂”之外,其余基本就无人问津了。

这个尴尬,是推行翻转课堂的学校里的各级领导脸红就是了。要打板子,各级领导排队。也提醒真专家们,现阶段的工作对象,首要的是领导。即使你是被邀请去“听堂问诊”,不要忘记课后到校长办公室坐坐,把那些老师们没有机会说的,不敢说的,帮着传到校长耳朵里。敢于改变的老师,更要看清楚这个现象的根源,为了迎接期望中新的局面,继续前行!

虽然校内境况惨淡,老师们对“翻转课堂”的热衷程度不尽如人意,但是丝毫不影响“翻转课堂”大潮由内向外的袭击。因为是基地学校,所以每个学期学校至少举办一次区级以上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培训。每一次的培训,会场里都是济济一堂,甚至走廊上都加了小凳子坐满了人。

老师们,改变必须发生,改变可以是很痛苦的是,改变也可以是很快乐的事。我们要带领学生拥抱迎接“终身学习”的新时代,要让学生有能力“自主学习”,从我们自己做起吧。

老师,加油!

面对外界宏大的声音和校内落寞的情形,基地学校的尴尬境地如何破局?

互联网时代到处都有摧枯朽式的巅覆,而教育,我不敢想像当我们进步太慢时,我们的学生抛弃我们这些在学校领工资的这群人的时候。我相信学校的价值,不仅是自己的饭碗问题。作为一名不依靠学校条件,在无任何支持情况下单枪匹马玩翻转起步的老师,我在现阶段所谓的”推广,着眼的是自觉愿意先行一步的老师。

尴尬二:课堂内的高效,课堂外的消耗

追求的是课内外的高效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从美国舶来的,国内也有类似的教学方法,被冠以“高效课堂”之名。像曾经风靡全国的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以及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差别就在于这些模式没有使用微视频。

这些成功的案例,共同的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翻转的,都是学生“学习的流程”,还有,老师(个体自觉,或者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做出了改变,在让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有效的进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以致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觉不到老师的存在。这样的境界,可以作为师者终生的追求。

还有,有没有微视频,这只是形式中的一种。

“翻转课堂”中与“导学案”相似的一个预习任务,就是“自主学习任务单”。这份任务单的设计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有深透的把握,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处理设计。任务单上选择什么、放弃什么,题目怎么设计,如何表述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每一份任务单的设计都要耗费教师大量的备课时间,而“微视频”的制作更是难以逾越的坎,一个较高水平的教师制作一个微视频一般需要两个小时,如果没有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只具备一般的网络阅读和简易PPT技术的教师,将会在摸索中耗费多少时间?“翻转课堂”提出的口号就是“打造新一代名师”,因此,在选择种子选手时一般会挑选悟性较高、没有家庭负担的年轻老师参与。

我是一名不算老也不算小的教师。可以令年轻同行们高兴的是,将那些靠着论资排辈却不思进取不负责者直接拍到沙滩上的机会,现在最好。我时常听到我的有些同龄人,一边在感叹自己是信息时代的移民,处处不适,却要学点新东西时就先给自己来个“学不会”的假设,他们是自缚手脚。

我投入了翻转课堂的改革,我以我的行百步之功,和广大老师一起交流,却发现了很多自觉的走向改变的老师。苏州一位教生物的孙老师,一位我现在还没有谋面的大姐,已经快到退休的年龄了,几乎没有什么信息技术的基础,她尝到了移动信息化教学的乐趣,很快地,利用手机、云班课这样的实用平台(mosoteach.cn),让课堂立即改观。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这一段落,仅是给出翻转课堂课前资源建设的要求,浩大的工程!我看出的是,集体哪里去了?领导是为把翻转课堂这件事按这样的形式做下去?还是要采取某种形式,将教学中的问题去解决掉?这样的做法,会把“种子选手”压垮,非种子却一直将之视为畏途而不入。教研组、课程组中的老师,根据各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发挥大家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一起做事,在此过程中,年轻老师学习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经验,而老教师耳濡目染,信息技术能力也就提高了。老师们也必须“做中学”才是出路。没有这样体验的老师,即使掌握着这些资源,如何能够带领学生“做中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建设完成的资源可以重用,这一段的投入结束了,更多精力,也就能投入到真正的解决教学问题中了。

工作中个人主义横行的我,依然还是认为这样的问题根本上要靠领导解决,呼吁成长起来的领导多些智慧。而被选为种子选手的老师,真的喜欢,尽情投入就是。我在2015年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三门课程的资源建设(当然,我的战斗力事后看还真不弱),尽管后续还需要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这些家底,足可以让自己在很多场合在立足之地了。这样的投入,回报还在后面。

从学生层面来看,一个10分钟以内的视频,如果学生还要暂停、回放,根据自己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仅仅看一个视频就要花费半小时左右,还要预习教学内容,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据了解,尝试语文“翻转课堂”的班级,一个基础中等的学生每天回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作业就要花费1个小时以上。假如三门学科、四门学科、乃至七门学科等都进行“翻转”,学生回家完成作业将要耗费多少时间?

翻转课堂是冲着解决问题而来的,而一旦翻转,也就意味着带来新的问题。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分明就是进步在发生!

我在大学,教的是专业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我采取翻转课堂之后,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量很大。但这个大也只是相对,或者说是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在课外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所谓的学习量大而已。而很多的大学生,也正在为着课后大把的时间在浪费,而自己没有能力安排出有效的自主学习而苦恼,在效果很差的学习方式控制下,他们在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而恐惧、迷茫。我自己测算过,以每周5天共40小时的工作量计算,在我的翻转课堂中的学习量,并不超标,况且我认为,大学中,5×8的要求,应该是底线,一位有追求的大学生,还要更多。纯时间的度量并不科学,其实这里还有效率的问题,而这个,恰好又是我们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我的测算,给了我这样做的底气。我的学生,对于这样的“超量”,并没有表现出其他老师的所想的抵触。学习本来就认真的同学认为这样的学习量对他很有益,而自封为“学渣”者,也在认为自己该多投入些,以保证学习效果。我的同行们发出质疑“都这样做学生受不了”,我的回应是,首先现在“还没有都这样”,我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学生层面为适应这种模式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层面做的准备。应试过来的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动力问题很大,必需要改造学习。我也建议领导在规划的层面,要考虑借助几门课程,完成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大学中一学期学生要修7、8门甚至10门的课程,我们知道不合适,然而可以相像就以现在的教法和学法,我们的学生像国外一样,一学期只修3、4门课的情形吗?这样的改变,必然不是一步就到位的,随着越来越多的课程“这样”,我们在给更大的,更合理的变革创造条件。这样的变革,从来不能是上面发文件就可以达到的,我们作为变革的先行者,在甘霖降临之前,一直在为土地育肥。

基础教育的情况我不了解,提点看法。首先不要按传统的观点区分课内、课外,或者更好的说法是,将学习看成是学生借助视频或其他材料自主学习的时间,以及在老师的引导下集体学习的时间,这样的安排就能再灵活,且便于统筹学生的学习时间了;其次,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学习指导,如何掌握学习的度,妨止一些学霸过多过细地“抠”知识点而多耗时间,又要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耗时中学习中,提高水平、发展学习能力,最终节约时间;第三,在资源质量上、学习流程设计上、课堂内外的结合上,逐渐改进,让孩子们的学习能真正轻松起来。做到杜郎口学生完全自主的程度,传统课堂内省下的,不全都是孩子们可以自主支配的了吗?一边把着传统课堂的时间不放,一边还要狭义地利用课外时间,只能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我们做的,是加减法同时开展。

“翻转课堂”需要学生回家观看微视频,在硬件上,需要每个学生家里都有网络;而且课前学习是自主的,对于家庭不具备条件或学习自觉性不足的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就不能完成,那么在课堂上这些孩子就成为了摆设,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这又是要解决的问题,一个超着真正教育目标达成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需要都有网络”这个假设不成立。不要说我不了解情况,交流中有小学老师和我说起过农村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只有老人机。越是受限的地方,越需要创造性,越是创造性发挥作用的地方。从学生、家庭角度考虑,向着“能行”的方向考虑,将途径不要限于听到的的方式,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替代方式、家庭合作,会有很多。

不能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学生,相信这也是传统课堂中棘手的学生。翻转课堂是引入更灵活的方式,解决他们的问题的机会。教学设计、课堂活动、个别指导,诸多方面,机会已经到来。不是“因为这个问题的存在而翻转课堂不能实施”,而是,“翻转课堂就是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如何在课内高效的基础上,不增加或者尽量减轻师生的课外负担,这是推进“翻转课堂”必须面对的问题。

最根本的,无论何种形式,我们要的是效果!学生的高效,学生的负担轻是我们的目标。正如很多实施翻转的老师所感悟的,老师的负担不见得减轻,但是我们不必过多地做低水平重复的事,已经有机会解决传统课堂中无力面对的问题,这是职业自豪感产生的地方。

尴尬三:专家们唱高调,教研员唱反调

 

为了强力推进“翻转课堂”,学校在拟订每年一届的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方案时加了一条规定:必须采用“自主学习任务单”。由于“微视频”制作的技术含量较高,只建议采用而不做强行规定。

前一个规定,有引导,好;但一刀切,不妥。

后一个规定有柔性,老师们有选择空间,建议“小步快跑”。但其理由“微视频制作技术含量较高”,却是十足的伪命题。可能是现在竞赛类的微视频将人误导得过头了。把手机架起来,将老师在纸上讲一道题的步骤录下来,就像你在单独辅导一名学生一样,这完全可以是一段优秀的视频。这个优秀是实用角度的优秀,学生会喜欢的,但只是大多被形式把控的竞赛不承认罢了。

几十节的评优课统统进行“翻转”,效果实在是差强人意,几乎都是翻了一半又回头的课。为了保持平衡,邀请了两个方面的评委,一方面是以教研员为主的传统教学中的骨干教师,另一方面是“翻转课堂”的专家代表,评课时的观点碰撞相当激烈。

呵呵,这里胡折腾出来了。不过,让评委和专家们的碰撞来得更激烈些吧,只有这样的碰撞,才会生让教育教学中到处都有火花。

而作为一线教师,将眼光就盯在孩子们的学上,为此设计教和学,提供适合的资源,安排合理的流程。当一切顺利了,要参赛,还想得奖,老师会把握住两派能共同接受的点,做出均衡的,得奖在望。更进一步,再不会忽悠着忽左忽右了,成为“名师”,机会自然会增加。

有的教研员坚持,不是所有学科都适合“翻转”的,像语文学科,要想上出“语文味”来,仅靠“翻转”是远远不够的。咬文嚼字、把握揣摩、对传情达意的理解体悟,都需要在师生的现场互动中才能达成,这个教学过程是慢节奏的,哪怕语气表情都是一种引导,传统教学在语文教学方面有它的不可替代性。

教研员的话逻辑上似乎值得推敲一下。不要“非黑即白”,没有哪一个就是完全翻转的,哪一个是完全传统的,不要为了说一个好,就一定要另一个完全不好。其实在陷入这种境地地辩论时,我更愿意请出另一个流行的词汇“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是混合式教学中的一种。传统的所有优势要继承,但面对的问题,用一种新的视角寻找改变的途径。其实当前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新名词,像是给我们推来了一辆货车,带来了琳琅满目的货物,我们挑合适的来用。这里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合适的。合适的不止有一种,组装、搭配一下,可能是最好的。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一切。

“翻转课堂”的专家们是很反对这种观点的。什么叫“语文味”?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不是语文味吗?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不是语文味吗?“翻转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给学生充分发挥的平台,教师退到幕后,尽量不讲授,学生唱主角,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随着翻转,多元的评价标准,终于从我们的嘴里说出来了。提出来了,就是进步。

上海一位物理名师在践行“翻转课堂”之后,深有感触地说,在进行传统教学的课堂上,孩子们观看实验时是很激动的,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而在“翻转课堂”上,他们却失去了传统教学中的发现之美,因为提早在微视频中知道了结果,整个翻转课堂变成了结果的验证。

这是教学设计的问题,这是在形式的拿捏上还欠火候。看来名师是在传统教学中成名的,他尝试翻转,太需要了,但愿他不要就因为这次初步的尝试成为反翻转阵营人士。做翻转课堂的教师首先要自废武功,这样,才能获得新功夫,这是成为“双名师”的机会。相信名师能很快摆脱形式的控制,他并不是不真的丢掉成名的法宝,而是迎来更大的空间。

一边是正在高调猛进的“翻转课堂”,一边是羞涩捍卫传统的学科教研。如何把独力难撑的种子选手变成百花盛放的全员“翻转”,夹缝中摆脱尴尬谈何容易?

我是一个乐观者,自认为也是一个勇于改变者,但我不希望教育被巅覆。无疑,先行一步,当百花盛开时,我自在花中笑。

种子选手如果处于孤独,借助互联网,进到物理空间所不能限制的更大的群体中来吧。同行之人多了,你的路就宽了。一个人做起来难的事,大家一起来就好了。而且,越难,越体现其宝贵。

我建的“落地的翻转课堂交流”群(137011379),欢迎您!

“翻转课堂”只是一种信息技术的革命,还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趋势?在推进这项课堂改革的进程中遭遇的尴尬还远不止上面这些。那么如何才能走出这样的困境呢?

领导要考虑的事。如我这样的一线体验者,也有必要想想这样的问题。好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要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的发展。况且这儿提出的问题,仍然还是社会领域中的教育话题。

1.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翻转课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根据教学需要,教师本人在备课时要制作“微视频”,这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绝大部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所以“翻转课堂”若想更大程度地推广,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的视频制作技术。如果老师们制作微视频就像制作PPT一样容易上手,将会有更多的教师愿意在课堂上尝试“翻转”。当然,就像PPT推广一样,这需要一个过程。科技发展得很快,也许不久的将来“微视频”软件也能像PPT一样,直接在鼠标右击中就能出现,制作和使用起来将更简洁、更方便。

我想到的第一个是观念,包括教学理念的改变,以及教育目标的回归。因为采用新的模式,让我们有资格去碰这个问题了。我接触到的一些案例中,由于缺乏理念层面的东西,导致了盲目相信技术,过度模仿形式,结果是传统教学的优势搞没有了,翻转课堂变成了四不像。

细想,作者所提的第一,是从工作基础角度出发的。很好。做些技术储备,还是必要的。有了技术,自由度增加,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有很多的替代方案。

走出困境要做的事,很多。各有各理,往前走,就是进步。

2.实现资源共享,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新生事物发展的初期需要一批无私奉献的精英骨干,把他们的成果和别人共享,以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如果早期的骨干教师只享受自己的成功,可以展示自己的“翻转课堂”,却不愿共享“微视频”,从尊重个人知识产权角度,也无可厚非。但从推广“翻转课堂”的角度来说,将是一大阻碍。如果骨干教师们的“微视频”能够建立一个资源库,吸引更多的教师来使用,并促发使用的老师自己制作,这个资源库将越来越丰富,同一课时供选择的“微视频”将更多,这样的趋势将带动更多的教师尝试“翻转”。“翻转”到一定程度,每个人就会只对自己的制作感觉满意,因为那是最适合自己当下需要的。

作为一个无奈中独行的人,我希望不再孤独。我希望将我独自前行中走过的路,和同行们分享。我现在写这些文字,就是在做这样的事。

Fighting!

3.合理定位,不搞一刀切。

 

教育改革的失败往往是由搞“一刀切”导致的,每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推广的初期都喜欢用“颠覆传统”来博取知名度。其实,传统的教学方式之所以能延续至今,一定有它的合理性。异化了的传统最终是要被淘汰的,而优良的传统反而是需要传承和回归的。一些有生命力的教育改革不是在颠覆传统,相反,恰恰是吸取了精华发扬了传统。所以,“翻转课堂”要走出当前的尴尬局面,需要给自己合理定位。

一线的教师,我们首先自己站定,勇敢地做出改变。教学改革的生命力,把握在所有追求本质的人的手中。

学时定位。如果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性地采用“微视频”进行翻转,如一周三次,某一章节采用或起始年级多用、毕业年级少用,等等。这样的灵活处理,将给师生更多的调整空间,尤其是“微视频”的使用范围将更广,传统课堂一样可以操作。

渐进前行。这个度会越来越合理。这样的“功力”才能够在实践中,着落在我们的身上。

学科定位。尊重学科特点,有些学科不一定适合“翻转”,如体育、语文等学科一直处于争议中。即使尝试翻转的学科,也要与教研员达成一致,在尊重学科特点的情况下,适当翻转,既能保持传统课堂的灵动,也能发挥“翻转课堂”的实效。

这里其实也是度的问题。不存在完全的翻转,也不存在完全的传统,渐进前行。

体育上想了想,竞赛规则、技术动作,课前视频是有优势的。当然,训练过程,需要老师指导。混合处理。

说个实践性强的课程。我路过模拟电子实验室,看到有位实验老师费力的爬黑板讲实验步骤和要求,学生懒懒地东张西望。我知道这点东西他一年都得讲几十次。并且我知道,这种讲的效果很差。实验室中地大人少,不是一个有利于语言传播的地方。学生在实操时,还会被讲过,但没有领会的东西挡住手,甚至,就此就不再主动完成实验。何不做一段视频,让大学生放在手机上,都不用管是否提前看过,现看现做都行。关键是,挡住手了,有针性地再看,效果绝对好。还有,实验员老师再不用这样重复了。

学情定位。“翻转课堂”也许更适合高中生、大学生,因为他们是经过筛选的、具备一定自觉能力的学生群体。而对初中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自主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所以义务教育阶段采用“翻转课堂”需慎重。

千万不要这样认为大学生,千万不要认为自主学习能力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了大学就具备了。真正保留和个性和自主的学生,已经被考试淘汰了。反而是,在经历应试的洗礼之后,大多数的大学生,其自主的根基完全被摧毁。很大程度上讲,我在大学中做翻转课堂,重要目标之一,是重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当困难,且有些学生我在现阶段完全没有办法。有些考试成绩相当好的学生,自主的能力却是严重缺乏,能考得高分,却一到解决问题时束手无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要有发展的,在关键时期被控制了,这种能力就在消失。请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开恩,即使做不到发展,但请不要过份用控制和代办的方式,杀死他们的自主。

其实写本文,念头就出自这儿。前面观点的交流,将我脑袋里转悠的东西倒了出来。而看到这儿的观点时,勾起了我满心的酸楚,特想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同行们谈谈感受。

观念定位。不由想到曾经风靡一时的“白板”,现在基本退出教育舞台了;“微格教室”也即将被“未来教室”所替代。那么“翻转课堂”的命运将会如何呢?也许就像电脑进入课堂,PPT被普及使用一样,“微视频”也将作为一项技术被适用于传统教学,成为传统教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翻转课堂”,将像历史书页一样被翻过。■

我们相信发展!

(原载《教师博览》原创版2015年6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000-951334.html

上一篇:一封得体的给学生的回信
下一篇:起步翻转课堂的一点事儿——对话实录
收藏 IP: 112.6.212.*| 热度|

1 万仁甫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