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eng123

博文

毒,亦是药 精选

已有 6117 次阅读 2015-9-27 22:4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毒,亦是药(一)

                                           文/念桥边

    武侠世界里,有种思维叫以毒攻毒,杨过那时中情花毒,虽经绝世神医医治,亦难治愈,后终于寻得良方,断肠草,一毒降一毒,正是负负得正嘛!对于中情花毒之人来 ,断肠草这毒就是一枚药。

    毒,又是药,在医学中很是常见,譬如鸦片,国人所熟知的毒品,但清代以前古人就利用它作为药物的一面,治疗痢疾等[1]。我终究不是学医的,再多的例子举不出来了,但这也非本文用意。之所以我想到这些,是觉得这和我们科学网上多数人所做的事有关。

    2015年9月19日,诸多科学大咖聚集中科大,谈古论今,顺便为部分科学工作者发奖状,这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求是杰出科学家张亭栋,他老人家的工作就是利用广为人知的毒物砒霜治疗白血病,具体研究发现过程移步饶教授的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660725.html 

    一不小心又举了个例子。正是这个奖励的工作内容让我想起熟悉的一篇论文,同样提示我们在科研中要懂得利用毒物,说不定哪天你就中大发了。不好意思,在这花好月圆之夜,又要提起“恼人”的科研工作了。当然了,针对毒物的药理性研究有很多,和我们非此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也无多大关系,但这其中蕴含的毒亦是药的想法却是共通的,只不过这毒,可以看作是很多领域中的负面(negative)结果。

   毒,亦是药。相信很多朋友能够举出本领域内将负面结果转变成有利因素的例子,此处我也谈谈我所熟知的一篇文章。 在质谱研究领域,有一个大的方向,离子源,是质谱的心脏,产生离子的过程,这其中又有个稍小的方向,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matrix-assi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MALDI),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之一,这其中呢有个小领域,基质开发(matrix engineering),就是MALDI中和样品混合的基质,它可以辅助样品电离。但MALDI的现有的基质都有部分缺陷,不可能用来研究所有的生物分子,特别是小分子,会产生干扰。因而,很多研究人员在开发新的基质,如有机酸、纳米粒子、表面辅助等来扩大MALDI的应用范围。化学所研究人员(也就是我所在的研究组啦)开发过多种基质,用来研究生物小分子,如脂类、糖类等。他们在13年的一篇文章中,将碳点(carbon nanodots)应用于MALDI来分析小分子[2]。在用碳点做MALDI基质时,实际上在更小分子区域(m/z<100)有很多烦人的噪音,丰度还不低。我们做质谱的,最喜欢的谱图就是只有分析物质量处出峰,其他区域最好平如基线。当然了,这些不影响分析物的噪音通常也是被忽略的,我们一般只关心正面(positive)结果。但这一次,他们选择跟它们死磕到底。这源于他们发现,这些碳点的噪音很有规律,都是碳的整数倍,或许有用。仔细实验下,果然每次的实验都很有规律,可以视为碳点的指纹谱图,那是不是可以用来指示碳点在生物体中的分布呢。毕竟现在纳米科技的发展迅速,研发个什么纳米材料都想用来载个药,往小白鼠身体运运。这下好了,如果方法可以用,就可以用质谱成像(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的方法看看到底科学家们把纳米材料注射到小鼠体内给弄哪去了。后来,在一次报告中,他们给大家讲了这个结果,在场的一个教授给了很好的意见,这个指纹谱是不是对其他碳的材料也有用呢,寻个规律。(所以说,学术交流很重要啊,这个话题可以扯好多,暂按不表。)后来,照着这个思路,又找来了一维材料代表碳纳米管、二维材料代表石墨烯,果真有效,于是,一年多的时间就换来了2015年的一篇nature出版集团下的一本杂志的文章[3]。起初,我也没太搞明白整个过程,后来第一作者给室里同学们特别做了个报告,我慢慢清晰了来龙去脉。所以说,拿到negative results的时候,或许可以多推敲推敲,为啥会有,也可以和别人分享下,或许在别的领域是很有意思的结果呢。

                 

Sub-organ biodistribution of CNTs in mouse spleen tissue.

         图一:a为脾的光学图,b、c为质谱成像图,d、e为碳材料的指纹谱图。[3]

   这种噪音转换为信号的方式还让我想到另一个有趣的故事。08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发现者和开拓者,其中下村修发现GFP的故事很有趣。下村修当时很喜欢研究生物发光,当时认为生物发光一般存在荧光素-荧光素酶系统存在,但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照着这个思路却一直做不出像样的结果,另有蹊跷?某一天,下村修把做完实验的溶液倒进污水池中后,咦,怎么发出蓝色荧光了!?  (本想再多写点,偷个懒,饶老师的博文写的更有趣点,“临出门前关灯后,回头看一眼水池,结果见水池闪闪发光.....”,或请移步精彩故事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41568.html)。所以说,废物变宝,就是这么来的。善于观察,这科研工作上,多留个心眼没关系。

       

图二:八种荧光蛋白,由GFP突变而来[4]

   其实,写这些呢,也算勉励自己吧。


                                               2015年9月27日








[1]罂粟,百度百科

[2]Suming Chen,et.al.Anal.Chem. 2013,85,6646−6652

[3] Suming Chen , et.al.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reveals the sub-organ distribution of carbon nano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5,10,176-182

[4]GFP,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een_fluorescent_protei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8209-923932.html

上一篇:读 书 2
收藏 IP: 159.226.25.*| 热度|

14 李颖业 黄永义 田云川 胡懋仁 赵凤光 李土荣 孙学军 李宇斌 陈惊海 杨金波 周跃明 biofans shenlu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