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林匹亚科学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wrq 研究方向:环境纳米材料与技术;污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水土生态环境修复。 Email: cylfine@163.com

博文

孙中才:经济学的科学进化—— 第二章 经济学理论探索的进展

已有 2625 次阅读 2019-8-20 08:30 |个人分类:科学观察|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经济学的科学进化

孙中才[1]

 

第二章 经济学理论探索的进展

 

§2.1 18世纪--20世纪前期的主要进展

 

§2.1.1 微观经济学的兴起

 

能够看到,在近代科学的带动下,各个领域的科学探索风起云涌。其中,农业生产,因为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特定要求,经济思想率先在这里得到了崇尚,农业经济发展起来。一个学科的科学发展,是由一系列科学的定理、定律来支撑的,而且,至少要有一个属于本学科特有。历史事实表明,与亚当.斯密同期和而后的农业经济学家们所发现的本学科特有的定律是报酬递减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从纯粹技术的角度,在农业生产中容易发现土地报酬是递减的。随着生产投入物的增多,土地的单位产出量会逐级减少,呈现 “土地报酬递减律”,而后推演出“规模报酬递减律”,也简称为报酬递减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变动比例律(Law of Variable Proportions)”或“生产力变动律(Law of the Variety of Productivity)”。土地报酬递减律,首先由18世纪古典经济学家A.Turgot(法)(1727-1781)和J.Anderson(英)(1739-1808)分别同时提出。后经D.Ricardo(英)(1772-1823)和T.Malthus(英)(1766-1834)等人的发展,最后由J.Clark(美) (1847-1938)和J.Keynes(英)(1883-1946)等人运用到一切生产要素上,称“规模报酬递减律”,简称“报酬递减律”。[13]489-490

报酬递减律直接支撑起了农业生产经济学的理论结构,间接地为亚当.斯密阐述的范式提供了经济细化的动力。微观经济学兴起了。

 

§2.1.2  宏观经济学的萌芽

   

随着自由市场和生产社会化的,世界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需求。这是一种与农业生产微观水平很不相同的需求,它首先需要经济学家回答经济结构与运行格局的问题;其次,要回答现行社会成分与经济的关系;最后,要回答如何才能顺应经济规律。

这些问题把超出生产水平的经济结构问题直接交到了经济学家面前,宏观经济体的概念开始形成了,经济基础结构与一般状态问题提出来了,宏观经济学萌发了。

19世纪末,法国的经济学家瓦尔拉斯(Léon Walras,1834- 1910)率先做出了反应,他用数学描述的一般均衡理论,一直有着深入持久的影响。他本人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所有经济学家当中最伟大的一位”。[15]

    与瓦尔拉斯几近同时的著名研究者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 - 1923)。后者关于竞争均衡的结论,后被命名为“帕累托最优”,成为现代经济学一个重要的概念。[16]

 

§2.1.3  数理分析与计量经济学的突进

    

在近代科学的促动和武装之下,在经济学各分支蓬勃发展的同时,特别强调伽利略所倡导的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做法,得到了发扬光大。其中的佼佼者,有荷兰的丁伯根(Jan Tinbergen,1903-1994)、挪威的弗里希(Frisch Ragnar Anton Kittil,1895—1973)和德国的吕豪斯(P.Loehaus,1878-1949)。

丁伯根主要研究经济体主要因子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基本以政府政策为焦点,以数学矩阵为工具,探索宏观经济的规律。

弗里希本来是生物学家,擅长生物统计,后来他将生物统计移植到经济领域,创立了计量经济学。[17]丁伯根和弗里希两人于1969年同时被授予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吕豪斯的贡献是提出了农业经营数学模型----利润最大化,将农业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带入了近代科学所要求的起码理论水平---建立了科学的范式。[18]

值得指出的是,在此其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推崇伽利略的倡导,暗地里激励自己进行数学演绎和直观实验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使经济学成了与物理学有近似地位的学科。但他本人却主张在经济学的正式表述里仍然运用自然语言,而不要直接运用数学来进行演绎和推理。这错误的主张,多少贻误了经济学科学化的发展,令人遗憾。自然,这也给其本人的声誉和他的研究成果造成了不小的缺憾,更令人痛心。[19]

 

§2.2  20世纪中后期的突出进步

 

经济学在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更加突出的进步,甚而有人认为“堪称惊人”。事实表明,这些都是与瓦尔拉斯、丁伯根和弗里希的直接影响,甚至直接带领分不开的

 

§2.2.1 宏观经济学的创立

    

20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创立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界的一个创举,也是社会科学领域在该世纪里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凯恩斯在社会科学领域里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思维领域里所创建的精神分析法爱因斯坦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20]

 

§2.2.2 数学对偶理论的渗入

 

吕豪斯的经营模型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体,最后都可以归结为追求利润最大优或者经济最优化。因为是最优化问题,便必然涉及到数学的对偶理论,于是从对偶理论出发来研究经济模型便逐步兴起了。

率先起步的是美国统计学家霍特林(Harold Hotelling,1895—1973)。1932年霍特林证明了,对利润的一阶偏导数就是最优的供给量,被称为霍特林引理(Hotelling’s Lemma),后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21]

类似地,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谢泼德(R.Shephard,1924-)从成本函数出发,在价格与投入需求之间的对应里,得出了谢泼德引理(Shephard’s Lemma),从而在需求方面证明了生产可能性集合为凸集的真实性,开拓了而后关于G函数的探索。[22]

值得关注的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数学家和经济学家纳什(John Nash,1928—2015),在此期间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得出了纳什定理(Nash’s Theorem)。一个有界的决策圈里,个个当事的个体没有横向沟通,但每个个体在猜测决策圈里其他人的选择后,是可以做出自己认为是最优的选择的,并且,每个人自认的最优是可以达到的。这样的结果组合起来,就叫纳什均衡,也就是纳什定理。[23]

纳什定理证明了宏观经济一般最优化的均衡是存在的,揭示了对偶理论在宏观经济里的真实性,为进一步的一般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2.2.3 数理分析与动态分析的严格化

   

20世纪的后期,经济学研究进一步科学化,其主要表现是数理分析的严格化和动态分析的严格化。其中,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强调科学研究的三个环节“数理分析-测度计量-实际验证”的完整性,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24]他本人和他指导过的研究生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1924-)、阿罗(Kenneth J.Arrow,1921—2017)、德布鲁(Gerard Debreu,1921-)都是数理分析大家,分别在一般均衡、计量经济和增长理论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称为曾垄断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团队,他本人还被誉为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

参考文献

[15] 张守凯主编.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词与获奖演说全集(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杭州:2015,182-184。

[16] [美]H.西蒙.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A],[美]D.J.凯福尔斯 J.L.斯托尔乔 等著 范岱年 孟长麟 等译.美国科学家论近代科技(中译本)[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28。

[17] 孙中才.G函数与经济学的新进展[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20-24。

[18] 孙中才. G函数与经济学理论核心的深化[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5-9。

[19] Samuelson,P..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7,pp.22-24.

[20] Gorman, W., Measuring the quantities of fixed factors, in: J. N. Wolfe, Ed., Value, Capital and Growth: Papers in honor of Sir John Hicks [M], Aldine Publishing Co. Chicago, 1968, pp.141-172.

[21] Hotelling, H.. Edge worth’s taxation paradox and the nature of demand and supply functions[J], J. Political Economy, 40(1932), 577-616.

[22] Diewert,W.E.. A Brief Survey of Duality Theory, Discussion Paper,  No.86-13, April 1986,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Canada  V6T 1Y2

[23] [美] 戴维·M.克雷普斯 著,邓方 译.博弈论与经济模型[M], 商务印书馆,2018:82-84。

[24] Samuelson,P..Economics[M],New York: McGraw-Hill,1957,pp.152-157. [1]Samuelson,P..Economics[M],New York: McGraw-Hill,1957,pp.152-157.



[1]作者简介:孙中才(1950-),男,辽宁辽阳人,经济学博士。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德国Bonn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美国纽约科学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从事农业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系统分析研究。E-mail: sunzhc50321@163.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795-1194360.html

上一篇:孙中才:经济学的科学进化—— 第一章 近代科学的启示和武装
下一篇:孙中才:经济学的科学进化——第三章 经济学范式的重大进化
收藏 IP: 122.96.1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