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oqit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uoqiting 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

博文

[转载]《中国水利报》署名文章:打基础建机制强能力 坚持节水优先不动摇

已有 2133 次阅读 2019-1-30 17:41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打基础建机制强能力

坚持节水优先不动摇

左其亭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节水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之举,更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部署2019年水利工作,首要任务就是打好节约用水攻坚战。笔者认为,把节约用水落到实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节水优先”方针不可动摇,在水利工程补短板中,要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第一位。

    在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生态修复工程、信息化工程补短板工作中,要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第一位,同时要把节水优先贯穿于水利工程补短板的全过程、全链条中。节水是抗干旱、保供水的有效措施,在节水优先的基础上补齐灌排设施短板,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建设节水型供水工程;节水就是治污,节水能够有效减少生态恶化、环境破坏的发生,减轻生态修复工程的负担;通过信息化工程建设提升节水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都是重要发展方向。总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坚持把节约用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和调度的前提条件,是水利工程补短板的重要考量。

 

第二,建立面向“行业强监管”的节水标准体系、评价体系。

    节水是“行业强监管”的重要对象和目标,建立节水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是实现“行业强监管”的重要基础工作。

    首先,建立完善的用水定额标准、制定科学的定额核定方法,是节水监管工作的基础;扩展节水评价体系涵盖的区域和行业范围,避免不同区域、行业之间标准的重复甚至冲突,以及内容交叉带来的管理困难,提高节水工作的实施效果。

    其次,要对节水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制定节水评价宏观指导意见,编制节水规划、节水评价相关的技术指南或规程,从整体出发,多角度全方面开展节水评价工作。严格执行对项目的节水评价审查,从用水源头进行用水约束,利用用水效率“红线”指标进行总体评价和控制。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提升节约用水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的发展,为我国治水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提升节约用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从管理层面看,建立优化决策、精准调配、高效管理的智能化用水和监控系统,实现智能水决策和水调度,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效率,从而提升节约用水能力。

    从供水层面看,通过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供水—用水—排水”一体化调度水网,可以提高供水保证率和用水效率。

    从宣传层面看,建立“智慧化信息发布平台”,可将节水知识、水法律政策、水环境保护、防洪抗旱减灾等重要信息一键式多手段进行全网络发布,让人民群众真正广泛参与到节约用水中来。

 

第四,“打铁需要自身硬”,节水行动要从水利行业做起。

    节水行动中,水利行业应是先行者,肩负带动行业节水的责任与使命。水利行业首先要提升自身能力,进而实现其在节水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执行监管作用。

    首先,要提升业务能力。水利行业应加大创新投入,以自主培养为主、加快人才引进相结合,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培育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能力;同时,要将节水工作与法规制度、工程建设、科技创新、行业基础支撑能力、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不断提升档次,为节水工作执行和普及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推动我国节水工作阔步向前。

    其次,要深化改革创新。针对我国治水主要矛盾的转变,水利行业需立足开放合作,实现多行业强强联合,使节水工作切实开展;立足改革攻坚,建立新时代背景下支撑社会进步、利于水利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节水监管体系;立足创新发展,实现节水监管智能化,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节水进行严格管控,实现行业健康发展。

 

第五,发挥高校节水示范引领,建成节水型高校,辐射带动全社会节水。

    高校学生多,用水相对集中,高校学生作为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群体,更容易宣传和接受节约用水思想。可以将节水型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建设工作中,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校园节水活动。可以将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应用到高校节水中,通过专业节水服务企业为高校募集资金、集成先进技术并提供节水改造和管理,大大提升节水效果,降低水费支出,实现专业节水服务企业和高校双赢。通过高校节水的重要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全社会节水。


引自:中国水利报, 2019-1-24: 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567-1159943.html

上一篇:第13届水科学发展论坛 第一号通知
下一篇:[转载]《水利学报》综述性文章:人水和谐论及其应用研究总结与展望
收藏 IP: 125.46.1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