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d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pding

博文

科学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已有 5234 次阅读 2013-10-22 10:51 |个人分类:科学普及|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其原义不过是指“对特定事物真实根源的系统知识”("systematic knowledge of the true causes ofparticular things” (Smith, 1997, p.16)),是与源于宗教的神启知识相对的一种知识。到了20世纪,特别在英语国家(我国也是如此),“科学”专指“自然科学”,而其他门类的学问则要加上定语加以限定,如管理科学、政治科学、教育科学等等,即“人文社会科学”。

在德语国家,与英文(natural) sciences相对应的词汇是Naturwissenschaften (自然科学),而与它相对应的一种学问则是Geisteswissenschaften(译为“精神科学”或“人文科学”),相当于英文里的humanities,也相当于中文里的“人文社会科学”。在德国,由于有着极深的人文传统,一些著名的古典哲学家对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哲学家的地位很高,如康德、费希特、黑格尔、海德格尔、哈贝马斯、伽达默尔,等等。德国的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好像没有蔑视哲学的,也似乎没有科学家瞧不起人文学者的。

中国自古以来,人文传统深厚,人文学术一统天下。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才使得西方的自然科学跻身于中国的高等学术殿堂。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落户(而不是扎根)中国后,科学的地位迅速提升,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除了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以外)则一落千丈。近30年来,“自然科学工作者”变成了自然科学家,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则变化不大。“科学”与“人文”截然分开,“两种文化”的隔阂日渐加深。在此情况下,少数“科学家伙”得意忘形,自以为是,甚至藐视人文大师。这种现象其实对我国科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殊不知,科学文化(其实这在我国还很不发达)与人文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说是相反相成的。以德国为例,没有17-20世纪德国哲学和精神科学的发达,不可能孕育出如群星灿烂般的德国科学大师和人文大师。今日中国科学虽有较大发展,但多数科学人缺少人文素养(反之亦然),我以为是我国科学不够发达的重要原因,也是创新能力不够的深层原因。

科学网号称是“全球华人科学社区”,它是如何定位的?仅仅是“科学家伙”们的社区,还是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社区?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从科学网上注册的博主来看,也有少数人文社科学者。我希望更多的人文社科学者加盟科学网,让“两种文化”在这里交流、激荡、碰撞;让科学人受到人文精神的洗礼,让人文人受到科学精神的浸染。

 

 

参考文献:

Smith, R. (1997)The Norton History of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W.W. Norto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6840-734975.html

上一篇:科学家与科学教育学者共聚一堂,共同促进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
下一篇:科学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收藏 IP: 202.204.223.*| 热度|

3 刘广明 谢蜀生 蒋永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