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学后回归了忙碌状态。前几天一位师弟来沪开会,有一段时间未见了,喝个茶是必须的。
师弟在西部一高校工作,和我一样,从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研究。虽然学科一样,但是研究方向与我相去甚远。师弟虽然年青,但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混得还不错。
谈话无非就是相互问候一下,看看彼此的家人,聊一聊这段时间发生的身边事。师弟给我讲了一则自己的故事:
前段时间当地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工程项目,由于甲方对工程有所担心,联系到师弟,希望他能参与进行一个工程科研试验项目。然后就是师弟一个多月的忙碌,也适逢暑假,所有的事情暂缓,为了这个工程科研奔波准备材料和实验方案。后期按照甲方的流程,要进行项目最终立项前的专家评审。师弟信心满满,准备的这个答辩。甲方下发了答辩通知,所有列席会议的专家名单也都明示。师弟看着这个名单,觉得多数都是自己领域较为熟悉的,而且还有本校一名教授A。师弟与教授A的研究方向相同,但是研究思路完全不同,一直是各走各路。教授A在本领域摸爬滚打多年,也很有影响,算是师弟老师辈的。按照一般评审程序,同单位的人是需要回避的,然而这次居然有自己前辈老师参与评审,师弟一看是自己学校的前辈,还特意打了招呼,希望能够关照,老教授也表示可以。然而,评审会的结果让师弟大跌眼睛。评审开始后有专家开始讨论并发表不同意见,提出改进方案等等,轮到教授A发言了,场面就很显尴尬。A对整个方案进行了完全的否定,而且观点非常尖锐,连会场的主席都觉得气氛有些不对。显然,结果是可知的,A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否决了师弟的解决方案。更为奇葩的是,会议马上通过了A自己的解决方案,虽然这个根本不是甲方所希望的。A提出了去测试一个自己提出的新概念,甚至是完全不存在的概念。师弟讲:“坐在我旁边的一个略年青的专家悄悄笑着问我:是我知识欠缺还是你们学校老师太创新了?这个概念是完全错误的!”由于多数是工程领域的专家,大家或许不太了解或许碍于面子不愿指出A教授的错误。最终,师弟被踢出局,他的老前辈A意外的胜出。
对于这样的失败,我只能开导他:学术江湖险恶,被人背后捅刀子的事情见得多了,但是像你们这样被自己同事在校外捅刀子的似乎不多,你们学校的学术生态很有问题。我们这里就不一样了,虽然同行竞争激烈,但是走出校门大家还是要顾忌学校的面子。你们同一学校的两个人在一个评审会上如此的对立,只能让外人看笑话而已。
我问他:你是否对老先生不够尊重?有没有去拜拜老先生的码头?
师弟答曰:我从来对任何人都很尊重,教授A是我的导师辈,也快退休了,我很尊重他。但是拜码头的事情,我是不会去做的。这个项目于我而言如同鸡肋:研究上不可能有很大的创新,但是这个工程比较重要,看中的是参与这个工程。败了也好,如果真做的话,这样的项目很累,做完要掉一层皮的。我万万没有想到他会当面给我一刀,当时的场面你没有见,太太太尴尬了,别人都会想这一个学校同事怎么这样。
我说:这样一来你还应该感谢老先生了。由于他的及时出手,挽救了你,免得你真掉一层皮。你在评审会上丢掉的只是面子,老先生有可能掉了里子。回过头来,站在老先生的立场想想,你小子年纪青青就要做这个工程项目,太嫩,方案也不够完善。项目交给老先生就是了,你还年青,以后再找机会就是了。
站在圈外再想一想:学术圈子很小,资源是很有限的,那点有限的资源导致的就是圈子里面的恶性竞争,都是为了资源。大家都没有保障,都有各种考核指标的要求,为了给自己有些保障,为了考核能够通过,有时候采取一些你看来不合适但是他人看来不得已的方法进行资源的竞争,仅此而已。
学术也是江湖。常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9-12-11 07: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