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写推荐书要实事求是

已有 4361 次阅读 2013-9-12 07:10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生, 实事求是, 推荐书, 班固, 后汉书

近日,读范晔《后汉书·列传第七十二上·谢夷吾传》,很有些感想。

谢夷吾是东汉初期人,大约生活在西元一世纪中后期,距今接近两千年了。上述《谢夷吾传》总共775字,其中涉及班固替当时的司徒第五伦(姓第五名伦)写给汉章帝的推荐书就有511字,正好占了70%班固是写文章的高手,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章之一《汉书》便是由班固和他的父亲班彪所编著。我们先看看让班固替第五伦所写的“推荐书”(已翻译成白话文,原文见附录)由于是古人的文字,虽然翻成了白话文,但是有些典故还是不得不加一些注解(括号中的小字)。

臣听说尧用了稷、契,政治兴隆太平;舜用皋陶,政治雍熙。殷、周虽有商汤、文王、武王等君主,还得依靠傅说、吕尚的策略,才能光崇其业,允协大中。我认为巨鹿太守会稽人谢夷吾,虽然出自东州,那里土地都是烂泥(当时人认为人的才能与品德与出生地有关),但是他英姿挺特,奇伟秀出。才兼四科,行包九德,仁心足以济时,智慧周及万物。加以从小即知儒雅,韬含六籍,推考星度,综校图录,研究圣秘,观察变异,占天知地,与神合契,据其道德,以经王务。从前做小吏,跟我做事,奋其忠毅的操守,躬行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正直著称)的气节,帮助我振纪纲,除懦弱,我得免罪戾,实实靠他的功劳。他应选作县令,惠及百里,降福弥异,流化有神,做荆州刺史,威行邦国。他奉法行政,有周公、召公的风度;平日俭约,继承公仪休(春秋时鲁国的国相,以清廉著称)的操守。从能力方面,可做地方官的表率;听声察实,可为九州官员之冠。他在巨鹿做太守,政合时和。他德量绩谋,有伊尹、吕尚、管仲、晏婴的才能。阐弘道奥,与史苏(晋献公时大夫,精通占卜、京房(西汉著名方士)等人相仿佛。虽然黾勉公务,而身出心隐,不求名声远扬,不求宠赐,心存谦逊,演志箕山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隐居在箕山,故称誉不愿做官的人为有箕山之志。与古贤相比,不相上下;和今人相较,超凡脱俗。的确是国家之元龟(预测专家),大汉的栋梁,应该提拔,使他能在朝廷做大事,上使三星顺于天道,下使百姓顺于事理,国家吉祥子孙幸福,而不仅仅只是守法奉职而已。臣以顽驽之才,器量非他同类,尸位素餐,朝夕戒惧,不敢稍懈,现请求退职,让位给谢夷吾,上以光七曜之明,下以满足百姓希望,庶乎使臣无悔。

从班固所写的推荐书看,那位谢夷吾真是一个极其了不得的人才,甚至是旷古未见的天才。尧时的稷、契、舜时的皋陶、商汤时的傅说、周文王时的吕尚,那是古代贤臣、能臣中的极品。旧时一般人是不敢与他们相比的。可是班固却把谢夷吾与这些历史上的“顶尖人物”相提并论。班固还说谢夷吾能够像周公、召公那样奉法行政;像公仪休那样清廉,有伊尹、吕尚、管仲、晏婴的才能,能像史苏、京房那样卜知未来,又像许由那样不求闻达,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全才没有?真是不得了啊!

可是谢夷吾到底有什么突出的事迹呢?在《谢夷吾传》里,说了下列几件事情。

1.谢夷吾字尧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吏,学风角占候”这第一件事便是“学角风占候”。各位不要认为风角占候是天气预报,不是的,那是根据风候来占卜(用现代“科学”词汇称预测)吉凶。古典小说中常常写道,两军对垒,忽然一阵狂风大作,于是善于风角占候者便算出来敌人夜里会来偷营或者敌人营垒里发生了什么大的变故,如此等等。

2.因为能够风角占候,便得到了他的上司会稽太守第五伦的信任,提拔为“督邮”。汉代交通不发达,山高皇帝远,郡守的权力极大,而督邮则代表郡守视察所属各县,传达政令,威风非凡。三国演义中写过张飞“鞭打督邮气冲牛斗”(这是一句京剧唱词,真实的历史上是刘备鞭打督邮)。有一天,第五伦派谢夷吾到属下的一个小县“乌程”去,查实县长威衅的罪行并将其收捕。但是谢夷吾到那里只是对着县衙门大哭了一通,就回到郡里去了。于是“一县惊怪”,不知道他搞的什么名堂。他回去报告第五伦说:“窃以占候,知长当死(知道这个县长马上要死了)近三十日,远不过六十日,游魂假息,非刑所加,故不收之。”果真一个多月以后,这位县太爷就暴毙了。“伦以此益礼信之(第五伦因此更加恭敬地信任谢夷吾)

3. 汉代还没有科举考试,要做官就得有人推荐。由于谢夷吾受到太守第五伦的信任,于是被太守推举为孝廉。“为寿张令,稍迁荆州刺史,迁钜鹿太守。所在爱育人物,有善绩”。看来官还是做得不错,“所在爱育人物,有善绩”是整篇传记中最值得称颂的九个字(但是究竟有怎样的善绩,传记中没有说)。于是当第五伦当上了司徒(东汉朝廷中的三个最高行政职务之一),就下令班固写文章向皇帝推荐谢夷吾。

4.旧时地方高级官员在春天要盛装出巡,以此向百姓显示官家威风,宣示国法森严,体现皇恩浩荡,同时也体察民情,这叫做“行春”。可是谢夷吾可能光注意体察民情了,没有注意官家威风,行春时坐了一辆破车,只跟着两个差役,结果被政敌冀州刺史上告说他“仪序失中,有损国典”,于是贬为下邳县令。

5.预测到了自己死亡的日期,而且对他儿子说道:“汉末当乱,必有发掘露骸之祸”。“使悬棺下葬,墓不起坟”。不砌墓道,挖坑把棺木吊下去,地上面没有坟墩,这样后人就不知道墓究竟在哪里。

6.另外,从散佚了的三国·吴·谢承《后汉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谢夷吾任荆州刺史视察南阳县时,正好汉章帝也到那里,让谢夷吾复查囚徒,“夷吾所决正一县三百余事,事与上(皇帝)”,令汉章帝非常满意。

在上面所说的六件事情中,3以及6说的大概是一回事,即做荆州刺史还不错;1、2、5是说的谢夷吾会看风候、占卜很准,所以得到了第五伦的赏识。

第五伦大概是个老实人,脑筋却不大很灵,史书上说他“质悫少文采(《后汉书》)质悫(què),就是朴实;少文采,就是不大会说话;如果讲得不大好听一点,就是似乎有点书呆子气,有点“戆头戆脑”,而且大概很相信“人体特异功能”,容易受骗。遇到谢夷吾那样善于风角占候的,就很是欣赏。由于朴实,看到第4点所说谢夷吾坐着破车只带两个跟差那样的表现,他也一定很高兴的。但是这却使谢夷吾降了官职,这一点大概是谢夷吾和第五伦所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不管如何,即使把事情都往最好的方面去想象,谢夷吾绝不能够立于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最杰出的人物之林,再怎么说也与班固所说的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我们的史学家就是这样向皇帝推荐了。看来,这古人的推荐书里的水分还真是不少。

看完了古人的推荐书,再看看现在的许多推荐书或者自荐书,绝大多数也是一味替被推荐的对象狠狠地吹一通。进而想想自己的作为,也实在是很惭愧的。

最近二十多年以来,给学生写推荐书也说不清楚有多少了,但是,说实话,真正认真写的真是不多,不能做到完全实事求是,总是只捡好的说。自己的研究生还好说一点,总归是了解的,一般也还不会说得过分离谱。也有本科生来要求写推荐信的,自己并不了解这些学生,甚至名字也叫不上来,听学生自我介绍罢了。在许多情况下,让学生自己起个草,自己看一遍,改几个字,把看上去太过分的字眼改掉罢了。

现在,再也不会有人找我写推荐书,我也不会再看推荐书准备用人了,不过,各位仍然要写推荐书或者要选用人的先生,我想还是要正确地对待推荐书为好。

 

 

附:《后汉书·列传第七十二上·谢夷吾传》:

谢夷吾字尧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吏,学风角占候。太守第五伦擢为督邮。时,乌程长有臧衅,伦使收案其罪。夷吾到县,无所验,但望阁伏哭而还。一县惊怪,不知所为。及还,白伦曰:窃以占候,知长当死。近三十日,远不过六十日,游魂假息,非刑所加,故不收之。伦听其言,至月余,果有驿马赍长印绶,上言暴卒。伦以此益礼信之。

举孝廉,为寿张令,稍迁荆州刺史,迁钜鹿太守。所在爱育人物,有善绩

及伦作司徒,令班固为文荐夷吾曰:

臣闻尧登稷、契,政隆太平;舜用皋陶,政致雍熙、殷、周虽有高宗、昌、发之君,犹赖傅说、吕望之策,故能克崇其业,允协大中。窃见钜鹿太守会稽谢夷吾,出自东州,厥土涂泥,而英姿挺特,奇伟秀出。才兼四科,行包九德,仁足济时,知周万物。加以少膺儒雅,韬含六籍,推考星度,综校图录,探赜圣秘,观变历征,占天知地,与神合契,据其道德,以经王务。昔为陪隶,与臣从事,奋忠毅之操,躬史鱼之节,董臣严纲,勖臣懦弱,得以免戾,实赖厥勋。及其应选作宰,惠敷百里,降福弥异,流化若神,爰牧荆州,威行邦国。奉法作政,有周、召之风;居俭履约,绍公仪之操。寻功简能,为外台之表;听声察实,为九伯之冠。迁守钜鹿,政合时雍。德量绩谋,有伊、吕、管、晏之任;阐弘道奥,同史苏、京房之伦。虽密勿在公,而身出心隐,不殉名以求誉,不驰鹜以要宠,念存逊遁,演志箕山。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焉绝俗。诚社稷之元龟,大汉之栋甍。宜当拔擢,使登鼎司。上令三辰顺轨于历象,下使五品咸训于嘉时,必致休征克昌之庆,非徒循法奉职而已。臣以顽驽,器非其畴,尸禄负乘,夕惕若厉。愿乞骸骨,更授夷吾,上以光七曜之明,下以厌率土之望,庶令微臣塞咎免悔。

后以行春乘柴车,从两吏,冀州刺史上其仪序失中,有损国典,左转下邳令。豫克死日,如期果卒。敕其子曰:汉末当乱,必有发掘露骸之祸。使悬棺下葬,墓不起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724174.html

上一篇:说“毒”
下一篇:苏州随笔(1)吃夜饭与吃爷饭
收藏 IP: 119.162.51.*| 热度|

2 曹聪 zujis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