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闲话三代知识分子的“特征标”

已有 4186 次阅读 2011-10-5 14:21 |个人分类:科教与社会|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知识分子

国庆佳节,闲坐在家,在机器旁随便写几句,东拉西扯,故曰闲说。

知识分子这个词,是近代才有的。在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知识分子”这些词,都是外来词。在古代汉语中,知识的意思是相知相识的友人,如孔融在《论盛孝章书》中有“海内知识,零落殆尽”的句子,与几百年后杜甫的“访旧半为鬼”相比,孔融说的情况更惨一些。到了近代,日本人用从中国进口的“知”(或智)、“識”两个字造了一个词“知(或智)識”,来翻译英语knowledge又造了“知(或智)識階级”来翻译intelligentsia “知(或智)識分子”来翻译intellectual 后来,中国人把日语原封不动直接引进,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知识分子”这些词(“知识階级”这个词由于与解放后的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现已不用,代之以“知识阶层”或“知识界”)。如同“化学”、“物理”、“政治”、“经济”等名词一样,中国都是出口原材料(汉字),而从日本进口成品(词)。

什么是知识分子?在“学者”那里,这是一个说不清的复杂问题。我这里是闲说,不是做论文,因而不妨随便一点,用老百姓的白话,就说是读书人吧。可是读多少书算呢?总得有个数量,于是就自定义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知识分子这个词是近代才有的,可读书人自古就有。古代的读书人属于“士”这一类人中间的一部分,士也有不读书或读书很少的。

不过,今天我要说的是当代的知识分子,特别是理工科的知识分子。这里说的理工是广义的理工,包括医、农等,与高考一致,下同。理工科知识分子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主部”。自从科举被废以后,读文科的似乎就不吃香了,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说。记得吴祖光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写的剧本《少年行》里说(但愿没有记错),大学里学理工的看不起学文的,学文的也自认矮人一头,而文科中外文系的又高于中文系一等(大意)。大概因为学理工的看文科的书多少能看懂一个大概,即便其中有些“本位”“主体”之类的东西也没有多大妨碍,而学文科的看理工科的书便如天书一般;外文系与中文系的关系亦相似。解放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子女大抵被送入大学理工科学习。由于政治斗争不断,人们对文科像瘟疫一样避之不及。所以,几十年来,中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几乎被理工科搜括殆尽。除了少数真正酷爱文史的之外,考文科的学生差不多都是因为数学、物理不行,无可奈何才去学的文科。直至到20世纪末,情况才略有变化,因为一些学经济、法律的发了财、做了官。但是,对于目前已有人员的情况看,理工科知识分子仍然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主部”。故而本闲话仍只说理工科知识分子,下面的文字中,所谓知识分子都只指这个“主部”。

所谓三代,当然不是历史学家说的夏、商、周,是指老、中、青。自定义六七十岁者为老,四五十岁为中,二三十岁为青。年龄再大的,那是资深老年,小子不敢闲说。年龄再小的,大概还算不上知识分子,爷爷不说他们。

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不管年龄大小,学问多少,都有好些共同之处。首先,都好读书学习,好探究问题,想把世界上的什么问题都弄个清清楚楚。这里的读书之书是广义的书,包括“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等。他们都热爱祖国,希望祖国繁荣富强,他们都热爱民主、自由,虽然在如何使国家繁荣富强、如何使政治民主、人民自由的方式方法上会吵得天翻地覆,甚至反目成仇,但是目标却都是使国家好、使人民好。他们都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真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然,这里的他们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他们”,并不见得每个个体都是如此。

三代知识分子生活的经历、成长的环境不同,也有其不同的特点。

老一代知识分子主要的受教育时期是50年代前后,他们一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对人生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基础教育。也就是说,他们对各种知识的了解有较好的基础,对于除各自专业外的事物如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等有较多的了解,从而有广泛的兴趣。然而,四十年代战乱不已,人民痛苦不堪,到了五十年代,人们还是十分贫穷,再经过“三年困难时期”,使得贫困始终伴随着这代知识分子的成长过程。缝补袜子和衣服是那个年代大学生必做的功课。加之解放以后,一直提倡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要知识分子工农化,到了登峰造极的时候,还要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无聊的时候,他们也能“男焊女织”。孔夫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用在这一代知识分子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他们真的做到了老人家的最高指示,“也要学工、也要学农、也要批评资产阶级”。他们简直能从事世界上一切能想到的工作。现在有人说什么“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对他(她)们简直连小菜一碟都算不上。直到现在,实验室或者家里的什么东西坏了,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修一修。然后亲自动手,往往也就能“妙手回春”,或者马马虎虎继续使用。

中年一代是目前各个单位工作的主力军,往往也是领导者。这代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可惜在应该受基础教育的年代遇到文化被革掉了命,幸而他们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而且,在受高等教育之后,他们能够连续的工作,而且很快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享受的改革开放的好处,这一点,他们比上一代人幸运。但是,基础教育的缺失,使他们在知识结构方面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失,许多人业余在一起唯一的娱乐就是打扑克,而且只会斗地主。这代知识分子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大革命”的影响往往会延续许多年。历史上每一次“大革命”中,出力者和得利者往往都是流氓无产者(当然,牺牲者也是他们),而革命之中,流氓无产者思想总是大泛滥。而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了流氓无产者的社会,三国演义、水浒以及老的和新的武侠小说大多反映了流氓无产者的思想,文化大革命以后,这种思想继续在整个中国社会大大的泛滥。知识分子也不可能不受到整个社会思想的影响。与上一代知识分子相比,中年知识分子少了一些酸气,多了一些辣味;少了一点文气,多了一点野气;少了一些懦弱,多了一些勇猛;少了一些内敛,多了一些开放。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往往能开怀畅饮,一醉方休,醉后能哭能笑,能打能闹,醒了之后据说什么都忘了。

青年知识分子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与历史上所有读书人相比,他们有最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城市里出来的不少是独生子女了,农村出身的也基本上不会做农活,与前辈相比,他们是温室里的花朵。然而,他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都梦想第二天就像皮尔·盖茨一样有钱。而许多家庭都把改变命运的希望放在这一代青年身上,所以他们从娘肚子里便重任在肩。老辈人在50年代教室里的标语“学习、学习、再学习”在这一代人身上真正的“实现”了。他们没有像他们的前辈那样的童年,做着“中国、美国”打仗的游戏,分着两帮各自金鸡独立着互相斗鸡(即撞拐,亦即现在所说的脚斗),唱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跳橡皮筋,等等。他们最拿手的本事便是做练习题和背书,特别是邻近考试的时候。他们的童年生活在大学里得到了补足,由于在大学已无家长和班主任的管束,可以尽情地在电脑上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电脑里什么好玩意儿都有,而先进的手机与电脑相差无几,所以,手机就成了须臾不可离开的宝贝。虽然收入比老年和中年少很多,手机却比前辈们高级得多,而且频频地更新。

显示三代知识分子之间区别的“特征标”是:老年——妙手回春修旧;中年——会友豪饮美酒;青年——好手机不离手。

 

注:男焊女织——文化革命中的某一时期,“上层建筑”各单位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普通“革命群众”基本无事,男的自己动手焊制收音机,女的编织毛衣,是谓男焊女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493470.html

上一篇:关于《煤城岁月》的说明
下一篇:秋日说菱
收藏 IP: 119.162.53.*| 热度|

2 文双春 张华容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