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说“硬耳朵”

已有 7690 次阅读 2018-6-6 08:31 |个人分类:汉语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硬耳旁, 印信, 按手印, 简化字

 

说“硬耳朵”

这里所说“硬耳朵”,并不是说人或其他什么动物的耳朵长得硬,或者说某人有没有主见,是否容易受别人说话的影响,而是说汉字的“耳朵旁”。“耳朵旁”有软硬之分,我们前几天在《左耳朵与右耳朵》一文中,已经说过了两种“软耳朵”,左耳旁属于阜部,都与地势高有关,右耳旁属于邑部,都与城邑有关。本文说硬耳朵。

硬耳朵就是“”,很多常用字都带硬耳朵,如即、节、印、仰、却、卸等等。这些字中间的硬耳朵基本上都是“义旁”,也就是与实际字义有关的成分。

”是什么意义呢?它就是“節”,如今简化为节。古代这个字是这样写的:

从甲骨文(上图最前两个)看,它就像一个跪着或坐着的人(古人的坐就是屈膝、臀部压着脚跟)。有人认为这就是骨节的节,也有人认为这是膝盖的“膝”(过去膝字的“正确”写法是“”,卩示义,桼示音,后来被“俗写”为“膝”,到最后是俗写“膝”转正而“厀”却被淘汰了)。后来写为節,是竹子的節(后来根据其草写而简化为节),引申出节止、节制之义。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的体系里,硬耳朵卩就是右耳旁邑的下半部分(邑的下半部分写成巴的样子是楷化的结果)。《说文解字》则把它解释为“瑞信”,也就是“符节”,像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如姬夫人偷来的那“虎符”、苏武出使匈奴手里始终不离的那根竹杖,等等。 

民国年间创制的注音符号中,卩就是一个声母符号,发音相当于汉语拼音的z,相当于国际音标的ts。这是节字过去读音的声母,节字过去的读音如果用汉语拼音来拼写就是zie入声。当然,现在的汉语普通话没有这个音了,但是,各位听京戏,传统戏中的“节”字还是这样发音的。戏曲演员把这样的字音称为“尖音”,而把现在普通话的读音jie称为“团音”。唱京剧传统戏把尖音和团音弄错了是要被笑话的。

节(卩)古代解释为“瑞信”,也就是符节。现在的驻外使节当然在不会像苏武那样拿着竹制的符节了,当然,他们也需要有“符节”的,“国书”也可以算是一种符节,上面起到“瑞信”作用的是国家的“大印”。个人之间往来,表示信用的就是个人的印章。印章可以伪造,现在的正式个人文书就往往要求按手印,指纹就难以伪造了。印章或手印的“印”就是一种瑞信。古代的篆字现在最重要的用处之一就是印章,人民币钞票上就有行长的印章。大家很熟悉的篆字“印”为

上(或左)面是一个爪字表示手,下(或右)面是卩。《说文解字》:“印,执政所持信也”。当然,后世个人也可以有印了,大家都可以刻上一个带有自己姓名的某某人之印。拿到一个单位的印信,就表示掌握了这个单位的权力。记得五十一年前,人们对于各单位的“大印”看得最重,所谓“革命群众”都想要“掌大印”,两派或几派人往往为了争夺它而大打出手、打得头破血流,甚至出人命。

盖印需要按压,把印字左右掉过来,后来为了强调用手按压,又加上一个手,就是

写成隶书的时候,成了提手旁一个印,后来又改写成了抑。抑就是按、压,压抑、抑制、抑扬顿挫、平抑物价等等词中的抑都是这个意思或它的引申。

传达上级的命令也一定要有凭证,也就是節(卩)。“命、令”两个字里面便都有这个卩字。“令”字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亼”(集的古字),下面一个“卩”,拿着卩把人集合起来,传达命令(把亼中的一横和卩中的一竖都写成一点,是毛笔字写得快的结果)。“命”字不过是在令字边上多了一个口,大概最早的时候,口头的令称命。现在命令作为一个常用词与传统意义上的命和令都没有多少差别了。

上面说过,卩写为節(节),从而引申出节止、节制、节约、节省之义。

卸,就是(马车)停车后解下套在马身上的东西。引申为取下,卸车、卸装、卸妆、卸任、推卸等等。

卸加上表示行走的双人旁(彳),就成了御。御的本义是“赶车”,节制马车,还是有“节制”的意思,与“驭”字音义都一样。孔子教给学生六门学问即“六艺”,御(赶车)就是其中之一。能够“御”,就像前些年能够给领导开车一样,是一门很有用的手艺。御又引申为控制、管理、统治等义,如御人就是治理人民,御天,就是驾驭天道(《易·乾》:“时乘六龙以御天。”)。由于控制、统治是君王的职能,御又引申为君王所用之物,如御驾亲征、御用之物、御花园等等。由控制、管理等义又引申为防御、抵御等义,后来防御、抵御这个意义下的御被写为禦,不过,如今又被简化成御,还原了。

上面说过,卩是膝部关节,篆字也是一个人屈膝的样子。有许多字也可以就此解释。如却、仰、即、卹、卿等

却,过去说应当写为卻,“却”是俗字,不过现在俗字转正,成了规范字。却字表示屈膝退却,又表示推辞。

仰,最早写为卬,也是屈膝朝天看望的意思,后来加上单人旁,成了仰,还是抬头仰望。

即,按过去正规的写法,左半边是皀,皀的上部是谷粒下面是匕就是调羹,那是要吃饭,人屈膝在边上,要坐着吃饭。会意出“即”字的本义是靠近、接近,反义词是离。有成语若即若离。其余的都是引申义。

卹,现在多写为恤,是忧愁的意思,抚恤就是抚慰忧愁。人屈膝,边上是一滩血,还不忧愁吗?

卿,左右两边都是卩,中间是皀,表示两个人对面坐着吃饭。卿是高级的贵族,这样的会意字,表明了古人生活的不易,也可见官员们吃喝风的源远流长。

上面这些字中的卩,都写成了“硬耳朵”。还有一些字,虽然其成分也是卩,但是却没有写成硬耳朵,而是把一竖写成了竖横勾“㔾”

厄,上面是一个厂,这里的厂不是简化字工厂的厂,而是一个古字,音hàn,象形,意思是山边岩石突出的下方。人在这样的崖洞下很憋屈地跪坐着,是不是很困苦、很艰难。所以,厄就是困厄,遭受困境。

危,最上面是一个人字,人到了山崖的顶上,首先是高,然后还是令人畏惧。李白诗句“危楼高百尺”中危的意思是高,并不是危险的意思。船上的桅杆,也是因为高。危险是危的引申义。

卷,过去的写法,最上面是一个釆(辨的古字),中间是两只手,下面是卩。这样,它的意思就是屈膝卷曲着。

上面这几个字中间的“㔾”,在这里是卩的变形。当然,其他字中间形状为“㔾”的成分,不一定都是卩,情况很复杂,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用毛笔或钢笔手写字的时代,右面的软耳朵旁写得快了,就容易把“软耳朵”拉硬了。像“部”字,就常常被写成硬耳朵,以至于把左边的“咅”省去,就剩下一个“卩”作为简化。我想,对一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把“部分”手写成“卩分”应当是常见的事情。国家还曾经公布为正式的“简化字”(所谓“第二批简化字”,后来被废除了)。现在用电脑打字,就再也不会出现把软耳朵拉硬的情况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117626.html

上一篇:人为什么长两只耳朵?
下一篇:苏东坡为什么要日啖荔枝“三”百颗?
收藏 IP: 124.133.96.*| 热度|

10 曾玉亮 刁承泰 李伟钢 尤明庆 戎可 武夷山 张晓良 马鸣 徐令予 孙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