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xing

博文

“土博”获得美国大学教授职位之路 精选

已有 12999 次阅读 2011-8-21 14:5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国内培养博士在美国大学获得教职的可能性,尽管较美国出产PhD/MD的难度要大,但也不是没有机会,成功之路亦有规律可寻。这一点在生命科学领域似乎可能性更大,这也许和马臻博士所谈化学化工领域有些许不同。 
 
过去几十年里,生命科学领域职位的一个特点,就是随着新学科的拓展,新职位也不断涌现。这样,传统学科优势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你只要是在一新兴领域,不管你是"美产"还是"国产",就那么三、四年时间,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好文章,就有实力去竞争最好的职位。 
 
这种情形在过去二十年来出现过多次。九十年代初期的细胞信号传导、癌生物学;九十年代后期的细胞凋往、功能基因组测序以及相关的生物信息学;2000年代初传染病和病原生物学再次兴起、干细胞 ... ... 诸如此类,每次都产生了相当一部分新教职;很多学校退休教授其职位原先的研究方向,也大都更新,以适应新潮流。所以,第一点,大学招聘确定的教职研究方向多为新学科,这样对于一个申请者来讲,这就取决于过去那么两、三年或多一点的时间里,你在做什么,又做成了什么; 
 
你这时如果还在国内读博,即使是在北清或中科、"华大"那样的地方,就有点晚了。 
 
这就有了第二点,“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东西”,准确地的英文就是Right time, right place, and doing right thing。要接近这三个“正确”的话,那就是国内博士读完之后,立即来美国作博士后; 但如何能实打实地碰到这三个“正确”,那就是各人自己的造化了。 
 
我强调的是,每年来美国的博士后中,总是有相当一部分进到了很不错的实验室。有机会做的东西,正好是未来几年的热点方向。两、三年的功夫就有机会造就你成为某个新领域强有力的竞争者。其实也就那么几年时间,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大学里的这些位置填起来很快。  
 
至于第三点,还是靠自己。国内的PhD经历并不是十分重要,以后做的东西可能根本不相干。重要的是自己有足够的智力。科研工作终究是高水平的智力角力和较量,我们招学生不也是很在意生源吗。当然,最不必要提但又最不可少的就是:勤奋努力。足够的勤奋努力了,也许能补点绌。国内的PhD经历对于找个好实验室做博士后重要,但对于今后的研究不重要。这对于美国的PhD也同样。这就是我觉得国内的“土博”有相当的机会可以将来在美国争取到教职的主要原因。 
 
至于实例嘛,我至少有四、五个国内的硕士同学,后来在包括杜克、南加大、华盛顿大学等获得了教职。他们甚至没有在国内做PhD。因为是医科大学毕业,直接以MD来美国做博士后。因为每个人都相当聪明,又在譬如何大一这一类的实验室做博后,很快便进入状况,CNS文章两、三年之后就喷薄而出,为成功找到教职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我本人不在之列,花了好几年时间在纽约做PhD,课程上教授发的必须阅读文献清单上,就有我硕士同学的NATURE文章。够刺激吧! 
 
当然,缺乏美国PhD训练,对基础、科研本身可能有一些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对个人的社交能力 (social)、找圈子(networking)、语言、grantsmaship演讲等方面的培养。美国大学招聘,除了马臻博士、王晓明博士等谈到的几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之外,受聘者给招聘委员会的个人印象也很关键,甚至包括衣着、谈吐和气质等等。这些国内相当不受重视。我们到国内招博士后,申请人穿着个T-恤衫就颠来了。计划找教职的博士后在几年的训练中这方面不要忽视,也完全可以培养成。同等条件之下,具备这些,有时起到的作用还真不能低估。能很自然地和招聘者开玩笑者加分,至少是印象分!毕竟,人家是在找将来要一道共事的同事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799-477944.html

上一篇:不见得是危言耸听:得感冒会变肥变胖!
下一篇:“隐蔽的学术不端”的另一个例子
收藏 IP: 174.20.212.*| 热度|

18 马臻 彭真明 施泽明 贺乐 王庆 伍松林 朱军 王萌杰 郭桅 张彦斌 武夷山 金小伟 徐索文 崔庆彬 梁建华 陈飞 Imperfectionist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