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lz20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lylz2010

博文

两条路的分工—心灵找路,双脚走路

已有 3757 次阅读 2013-10-24 08:5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心灵之路, 脚下之路

              两条路的分工—心灵找路,双脚走路

                                                 

路:“足”+“各”,个人的理解,人走过后方能留下足迹,足迹叠加渐变为路,即我们能看到、并走上去的路,日常用语中的“路”,多指物质实体层面的路,即道路、路途、路标等;同时也有比喻层面隐形的“路”,如路线,路人等。其实,每个人在迈出脚步,留下足迹之前,从心灵的角度,是有一条成型的“路”在指引自己的双脚该以怎么样的姿态与步伐迈出去、以怎样的结局走完一段路途。将人的精神、物质层面分开看,显然有两条路始终或交叉、或并行地体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暂且命名其为心灵之路和脚下之路。借此小文梳理一下个人在实践中对这两条“路”的认识与思考。

   首先,心灵之路始终是主导

   人的生活是靠物质、精神两种力量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不管走什么路,肯定在内心有了去向的前提下,我们才迈出脚步,走下去,这个形如“航向”、“路标”的无形路径支配着我们实体的双脚先在那里着脚,后在那里收脚,这个过程的前提显然是“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是我们心灵(思考)层面的路,而脚下走出来的路便是思路的产品。显然,是心灵之路主导脚下之路。如果双脚缺失正确的心灵之路的指引,磕磕绊绊,问题百出是必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困惑于一些个人极端事件的频繁上演,有些年轻的同行学子,在不经意间结束自己的生命,显然不是脚下没路了,而是内心没路了,至于怎么没路在此不用深究,但显然人在精神层面的一盏盏路灯始终是脚下之路的主导,这些路灯熄灭了,双脚自然无处落地。因此,如何让这盏灯明亮持久,后文将重点叙述我们更需要的是如何养护我们的心灵之路。

   其次,独立心灵之路,走出个人之路

       每个人立在大地上,走在人中间,我们离不开社会与自然这两种基本的环境状态,但从出生到成长,从受教育、受支持,到教育、影响别人,这个过程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就是独立与没有独立的不同。有的人两鬓染霜,未必在很多事情的判断与处理上是以“独立”的姿态完成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话里的“当家”意味着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开始“独立”牵牛持家,不依靠别人,自己单独去想事情,去做事情。显然,这个“独立”不是我行我素,而是用自己的“脑袋”去经营事情,维持或者力争实现一种自己想要的状态。在今天,通过自己身边的事情,也逐步体会到了这种感觉,30多岁时的体会,虽晚,但非太迟,因为感悟到,即收获。人的个体差异太大,所以每个人的人生更显得多样无边……,把自己拿在手里左右横比,是一种找石头添堵自己内心的思路。有的人不到30是重量级干部,科研精英,羡煞很多近邻,但换一个视角或环境,再横向比,这些人又感觉自己溺水了,淹没在近邻之中。因此,独立地去思考自己的路,再从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去迈开双脚,这个路的方向是自己定的,不求对错的评价,只要明确,曲折也是一种常态。路,是足迹附着在每个个体的背后,将“路”字追本溯源,跟着别人走路注定会让自己此生“无影无踪”。说到这里,从自身到环境,我们的教育环境,打着游戏,时刻低头摸着手机的一代,怎么独立走自己的路,是一个让大众忧虑不已的话题。回到“独立”的主题,从生活、到工作,将自己的内心之路独立开拓,再去认真做事,才会走出属于自己的足迹,镜头对的是自己,照片当然是自己的了。有了明亮干净的心灵之路后,我们的双脚才有了正确的方向,走出来的就是属于我们的轨迹。

最后,时刻不忘保养我们的心灵之路

维护心灵之路,是走好我们脚下之路的前提,形如要喝上干净水,需保护水源地一样。我们要时刻检查自己的心灵之路是否已杂草丛生呢?心灵被蒙蔽时,我们的内心早已杂草丛生,而杂草丛生中自然没有路可言,也许草丛中窜出一支青蛙也足以让人心惊肉跳,难以安宁,因为我们的心灵找不到主人找不到路了。这种时候,我们不能急于走路,我们得清除内心过多的无用之物,给心灵卸下包袱,美好的东西会留下,丑恶的东西会舍弃,这种内心环境的打扫,显然会给心灵找路腾出空间。很多时候的烦恼来自一些不美好的东西在内心的无序堆积,有时候压得难以喘气,这时候要不忘给心灵大扫除,所谓“释怀”,释放内心的不美好、不养心的东西,我们才能轻装上阵,内心有了一条自我强化之路,脚下便会出现“条条道路通罗马”。当然这个过程也需要历练,需要积累,但我们至少要有这个目标,尽可能让心灵走在风和日丽的阳光之路上,才能减少脚下之路的曲曲折折和坑坑洼洼。

        我们每走过风景如画、给人美好情景的好地方时,总会在视觉、听觉、味觉等方面得到了直观的改善与满足,这种改善与满足随即会产生一系列在情绪、心境诸多方面的愉悦和收获,比如,在山清水秀之地开一次会你肯定心情愉悦,而在闹市中匆忙赴会,远不够惬意。但如果美好的感觉不被静心留意和思考,便会转瞬即逝,你反而会因为走到物质条件差的地方会因为横向对比而感到不满,产生其他的不良情绪;因此,仅停留在感官,物质层面的美好不一定很养护我们的内心,也没有持久性;因此,生活中能涉猎到的美好正确东西,若能久存内心,养护内心之路,便是更加持久的收获,即对内心的滋养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改善与满足;这种有益的积累和沉淀堪比我们的心灵朝山清水秀之地迈进了一步;当你的心灵能不时地呆在好地方,它会给你脚下的每一步路提供明确的指向,指挥你抓住你应该抓住的,走自己应该走的路。

    因此,让心灵能沐浴春风,沉淀美好的话,我们的心灵之灯才能备上养料,以点亮我们通往各自不同的“罗马”之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0802-735550.html

上一篇:给老家孩子的一封信
下一篇:水问题:你是否感觉到了?
收藏 IP: 61.178.8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