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考研逃课的同学们,请回到课堂吧 精选

已有 9625 次阅读 2017-9-8 00:3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日程已经敲定,无论是一战的新手还是二战的往届生都在倒计时中积极备考。无论拟考研的学生还是招生单位都在积极的行动,于是乎年复一年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对于那些多年积累的牛逼学校,生源是不愁的。

   对于一些地域不好,或者学校名气不大的学校,研究生招生宣讲还是要坚持克服困难进行的。

   其实嘛,无论你宣讲不宣讲,那些考研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靶位。来学校宣讲的次数多了,学生也麻木了,甚至都难以凑起一场招生宣讲会的听众。甚至一些单位公开抵制其他学校到本校来做研究生招生宣讲。

   和一些同行朋友交流后,觉得有必要写这封公开信。

-------------

各位亲爱的考研同学们:

你们好!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我得知你们在积极备战201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后非常高兴,觉得你们有追求,希望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升自己,丰富学识和知识,将来为科研事业奋斗终身。如果你们顺利被某大学或者研究院录取了,我会和就业办等管理学生部门的老师们一起高兴,因为你们确实提高了就业率。

   作为一名专业授课老师,当我走进课堂为你们授课的时候却难免为你们的缺勤纠结。如果不是我上课提问你们,我这个不喜欢大面积点名考勤的老师可能不会发现你没来上课。因为一个大班级全部点名要花费很多时间嘛,如果抽查的话也会有漏网之鱼。于是我习惯于在课堂上随机提问,一方面督促你们课后复习巩固,一方面也防止浑水摸鱼,杜绝你的“小弟们”冒名替你应答考勤点名。不是你们有虫友在论坛里发帖说上课考勤点名要挟大家来上课的老师都是XXX的嘛,所以我们怎么能频繁的考勤呢?

  当我课堂随机提问的时候却意外发现被提问的几个同学没有来,我不得不考虑下是否自己该去买彩票。为什么我随机提问就把你们缺勤的同学给点上了?

   最让我揪心的是得知你们为了考研而选择性的放弃上某些没有用的课,而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虽然不能以人民的名义,却总能以考研的名义要求老师放你一马或开个绿灯。

     你们这是在考研吗?

     你们这是在坑那些不幸即将成为你们导师的人。

     普通本科教育逐渐转向通识教育,强化终身学习,你们认为那些没有用的课程讲座也许恰好是今后可能对你们帮助最大的课程讲座。因为你们的视野和知识积累有限,你们只看到初试考试的重要而忽略了面试环节综合测评环节。你们很可爱的认为只要分数达标就可以被录取,当复试环节面试工作人员和导师组惊诧于你们除了那几门考研课的知识而其他基本知识都不知道,这些导师组不得不怀疑你是否上了假的大学。

   虽然你过了初试分数线,但最终还是被淘汰了。

   当你们抱怨不公的时候却很少明白是你们自己坑了自己。

   其实,国家研究生扩招不意味着你必须去考研和读研。

   你们真的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吗?

   如果不,请你们早些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顺利毕业去求职。

   如果你们仅仅为了一个研究生学位和学历而耗去三年青春,真的不划算,最后只得到了两张纸和几张学费发票罢了。

   更恐怖的是,对于学术没有兴趣却为了混个学位,这会进一步吹泡研究生招生计划和人数,会催生更多混学术和混日子的导师,会催生更多需要申请科研经费的导师们...............会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源。

   考研不是免死金牌,读了研究生也不意味着今后你们会走上康庄大道。

    如果你们以考研的名义而缺课,那说明你们还真的不知道读研究生的真正意义。

    回到课堂,在每一节课,在每一次讲座中受益。

    在不冲淡本科培养计划下仍然能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和复试,那么你就是真正合格的,优秀的。

    那么,请坚持!

      最后,祝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同学们考研顺利!

                                                                                         2017年9月8日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074810.html

上一篇:地区基金的比例竟然也如此小
下一篇:大浪淘沙,双一流建设下的非重点院校博士点何去何从?
收藏 IP: 61.178.245.*| 热度|

18 杨勇歌 周浙昆 尤明庆 徐绍辉 徐耀 王安良 李哲林 李军红 郭战胜 刘立明 王凯 杨辉 余国志 韦玉程 罗春元 guhanxian rongrongzi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