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长江沿岸城市内涝的根本原因——关门淹
热度 12 赵建民 2016-7-7 10:49
博主回复(2016-7-709:33) : 武汉气象站七日连续降雨接近600mm,是建站以来的最大值,相当于中欧柏林或者莱比锡一年的降水量。 当然,这和国内最大七日连续降雨的记录值还相差甚远。 降雨量太大的话,地面硬化对产流的影响已经不明显,由于前期降水量已经不少,加之沿江平原地下水位浅,土壤水分已经充分饱 ...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6588 次阅读|24 个评论 热度 12
云梦泽,洞庭湖,三峡水库——兼谈长江大洪水
热度 25 赵建民 2016-7-6 19:08
云梦泽、洞庭湖,三峡水库 :两湖洪灾的关键 问题是我们要严防死守,保一个低于长江汛期水位10米,甚至20米的大锅底。 :感谢各位的评论、指正和编辑MM(也可能是JJ)的垂青,挂在科学网主页半天时间,不到3500的点击量大概是本网有史以来最少点击的头条博文。 一场可能要超出 1998 年洪水的全流域大洪水正 ...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23082 次阅读|55 个评论 热度 25
三峡的防洪作用有限
热度 1 赵建民 2016-6-17 18:40
三峡工程最大的作用是防洪。三峡防洪作用主要消减进入上荆江的洪水流量,对于上游的川江、嘉陵江洪水,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以及城陵矶以下的下荆江、皖江、扬子江和太湖平原的洪水意义有限。 作为特大型水利枢纽三峡工程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可能最大洪水校核。 三峡是混凝土重力坝,虽然不会与天地同寿,但会 ...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3827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三峡是一个奇怪的水库
热度 4 赵建民 2016-6-17 18:13
三峡是一个奇怪的水库, 没有独立的防洪库容与兴利库容,防洪库容等于兴利库容等于结合库容,都在145米与175米之间 ,因此,三峡本身 蓄水、防洪、发电的矛盾一直存在 ,解决这一矛盾只能依靠上游长江支流库群的建设,只有此才能解决长江流域库容不足的问题,实现汛期蓄水。 三峡水库首要的水利矛盾就是 汛后蓄水,使 ...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5407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4
黄先生所说的“不出10年重庆港就会淤死”显然已经证明是梦话
热度 3 赵建民 2016-6-17 17:58
2013-12-2010:48 长江三峡截流也早超过10年了,黄先生所说的“不出10年重庆港就会淤死”显然已经证明是梦话。 ------------------------------------------------- 得蓄水175米回水到重庆? 博主回复(2013-12-2011:52) : 175米蓄水也好多年了,当然含沙量较高的汛期,不可能长时期175 ...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4789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三峡的防洪能力并没有变
热度 1 赵建民 2016-6-16 10:34
赵建民 2016-6-1610:22 三峡的防洪能力并没有变,而是人的视角或者立场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峡功罪:大流域开发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三峡是一个奇怪的水库,没有独立的防洪库容与兴利库容,防洪库容等于兴利库容等于结合库容,都在145米与175米之间,因 ...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2226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水文化概论札记——水的存在形态、水与环境、水工程、水工具
热度 2 赵建民 2016-4-5 19:24
第 2 章 第 5 课次 水的存在形态与时空分布及转化过程 本节主要内容是水的存在形态与时空分布及转化过程(水循环)。水的存在形态包括气态水(水汽)、液态水、固态水(冰雪),重点是液态水。液态水是能为动植物生存和工农业生产直接利用的水。水的存在形态的时空差异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文化 ...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5684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巴山夜雨涨秋池
赵建民 2014-8-11 11:49
久旱必雨,确切的说今年汉江秋汛的危险并没有解除,巴山夜雨涨秋池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2092 次阅读|没有评论
即使汉江水量不足,中线工程也是有用的
热度 2 赵建民 2014-8-8 16:58
目前已经完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包括丹江口到北京的输水渠道、丹江口水库加坝和汉江上下游的补偿工程三部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初以长江(三峡水库)为水源,由于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之间为鄂西神农架和武当山,地形复杂,故暂时以丹江口水源,但不论是从三峡还是丹江口取水,都必须要修建汉江以北直到北京的输 ...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3904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2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