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phi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phit 电子与通信工程

博文

胡适的《藏晖室礼记》自序读后感

已有 5015 次阅读 2014-8-17 02:4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习方法, 表达, 读后感, 高效

胡适的《藏晖室礼记》自序读后感

这是一部关于胡适在美留学期间(1910-1917)的日记和杂记,札记总共有十七卷。这七年间大约有两年没有日记或是日记遗失了,胡适在序中还列出了没有日记的时间段。


在序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札记的初期目的和最后的用途。札记起初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记忆,后来因好朋友许怡荪要看,每册写完都寄给他并请他帮忙保存。从1914年起,胡适把自己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并当作一种“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thinking aloud)。胡适这时发现这种思想草稿很有益处并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无论再忙,每天都腾出时间坚持写札记,且不再寄给朋友了,留着自己参考。胡适后来从这种思想稿中总结了一个道理,当时是用英文写的:

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impressions.

译文: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我觉得这是整篇序里作者给我们提供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和工作最有效的方法,我用图表示出来如下:


我把上面的记录或表现成文章统称为为表达。从模糊的印象通过加工到最后的自己的表达,其中加工的深浅直接决定了对模糊印象的掌握程度,加工就是一个再学习和组织思维的过程。作者举了个关于儒学的例子,大家对儒学都有一定的模糊印象,这是很空泛,很模糊的认识。若要你去给别人演讲“儒学是什么”,你就得根据模糊印象来查资料,并弄清楚儒学到底是什么,然后通过自己的思维组织起来,最后变成一篇你认为清楚而且有逻辑的演讲稿。而这篇演讲稿是真正自己印象深刻的东西,而非从老师那学来的零散的,模糊的印象。所以通过表达可以使模糊的印象变为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表现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的结果。而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往往只有学习知识,只获得模糊印象,却缺少了对知识的再学习和组织思维。(这里我还强调了加工是自己加工的。若是别人加工,自己表达,表达的结果还是模糊印象。如领导要对某主题进行演讲,秘书加工演讲稿,领导演讲完对主题的认识还是模糊的。胡适序里讲的是札记,必然是自己加工)  


胡适认为这种工作是求知识学问的一种帮助,也是思想的一种帮助。它的方式有多种:读书作提要,札记,写信,谈话,演说,作文都有这种作用。札记是为了给自己了解的;谈话,讨论,写信是给朋友了解的;演说,发表文章,是给一群人了解的。这都是表达,都有帮助自己了解的功能。也就是说表达的对象不一样,思维的过程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以一个主题,写札记可以随意些,可以涉及隐私;写文章,做演讲就得严谨一些,公正一些。所以说长期表达的结果就形成了思维习惯,这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病。

 

国内外的教学在注重表达上差异还是很大的,国外更注重知识的表达,而国内注重的是知识的记忆。国外的课程很多要求小的project或是小论文,这都是表达的一种方式。我们强调的记忆只停留在把知识学懂,而表达强调把知识学透。这点我深有体会,曾经英语课上我做过一个关于culture shock主题的小演讲,对这个主题我至今记忆犹新。


再回到札记的最后用途上来,胡适认为札记不仅帮忙他记忆一些材料,而且是记录自己的思维演变的过程;札记不仅是绝好的自传,还是学习用的材料,所以到后来无论再忙,作者都很起劲的写札记。


当你想一个问题的时候,把思想的材料,步骤,结论都写在札记里时,这样的札记很可能就成为一个方案或一篇新文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1339-820084.html

上一篇:人间四月花
下一篇:胡适谈读书
收藏 IP: 113.111.19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