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植物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ilu49

博文

南京的尴尬及方言区经济

已有 4330 次阅读 2008-3-19 09:13 |个人分类:区域发展|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在江苏版图上的“偏心”区位十分醒目,而且与本省的苏锡常等市分属不同的方言区。苏锡常地区以及江北南通等市的蓬勃发展,长期得益于上海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辐射和带动,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苏南乡镇工业的发展就利用了上海工业结构和体制的调整,获得了很多设备、技术乃至生产骨干。江苏省的苏州市一直是作为上海的“后花园”发展的,而苏州与上海毗邻的昆山、太仓等市事实上早已成为上海的“经济郊区”。 目前上海与周边城市之间已形成一种“前店后厂”的关系,即外资企业的总部设在上海,分支机构和生产基地设在周边城市。相比之下,省会南京对苏锡常地区以及江北南通等市长期以来除了行政上的领导以外,经济上甚至文化上的影响都可以说是十分有限的。统计分析表明,南京尽管与本省的镇扬泰淮等市的经济联系要强于上海,但这几个城市与上海的经济联系也在不断增强,无怪乎南京都市圈规划出台后,这几个城市的反响甚至不如皖东各市积极。

 

南京的处境直接反映了我国计划经济的藩篱拆除之后,各地经济力量突破现有行政区划开展自主交流的意愿越来越强,合作规模也越来越大。方言区的形成是历史上社会的隔离和区内密切的社会经济交往的结果。由于在同等条件下,舍远求近、弃繁就简早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法则,方言区内部原本不存在语言障碍和沟通困难,再加上交通近便,各方言区内部的社会经济交往多于对外(包括省域内的其他方言区)交往,甚至突破省界“趋炎附势”、“外出傍大款”,从而实现共同繁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一来,“方言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一些地区由于省内缺乏足够强大的经济辐射中心,就积极主动参与地处同一方言区的相邻省市的经济循环,多年来的事实也证明这样做确实已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利益。如何充分利用共处同一方言区的有利条件,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跨省经济合作的规模,这也许正是需要我们今后认真加以关注的新视点。

——参见《城市发展中的供养区问题》一文,原载《科学决策》2004年第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89-18725.html

上一篇:印度的高科技产业
下一篇:大学评价可否引入“增加值”概念?
收藏 IP: 58.243.254.*|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