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植物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ilu49

博文

关注北京的自来水

已有 13267 次阅读 2020-8-5 09:29 |个人分类:绿色经济|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北京, 南水北调, 自来水

多年来,北京自来水的水源和水质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南水进京实现以后,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不过据笔者在京小住期间观察,水垢问题依然存在。为进一步了解北京自来水管网和水厂的情况,又做了一些资料调研,大致情况如下:

一、南水进京之前

北京自来水过去的水碱(水垢)大,主要因为其水源以地下水为主(密云水库供水仅占三分之一)。而北京地下水多为碳酸盐型水质。

南水进京之前,以硬度衡量,从各自来水厂的检测数据来看,大致可将北京市粗略分为以下五个片区:

1、最好的是北片区(亚运村、望京、左家庄、安贞、和平街等地区,硬度一般在120-180mg/L)。

2、其次是东片区(建国门、双井、潘家园等地区,硬度一般在200-280mg/L)。

3、然后是西片区(八里店、甘家口、羊坊等地区,硬度一般在350-450mg/L)。

4、再往下是中片区(木樨地、复兴门、三里河等地区,硬度一般在400mg/L左右)。

5、最差是南片区(丰台、大兴等地区,硬度一般在450-800mg/L)。

国标规定自来水硬度上限为450毫克/升,可见南片区严重超标。

就自来水厂而言,南水进京之前,第八水厂(亮马桥)水质最好,其次是第九水厂(清河南)和第三水厂(西三环)。为了降低供水硬度,各水厂只好用地表水与地下水勾兑,部分解决一些市民反映的口感问题。

二、南水进京工程

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线,其中西线目前尚未开工,东线终点为天津,因此涉及北京的只有中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调水,输水干渠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重点解决上述四地水资源短缺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北京段,由房山入京,过丰台,沿西四环一路北上到颐和园,以昆明湖的团城湖为结合点,形成统一的环市区地表水供水网络。团城湖调节池北连密云水库,南接南水水源,不仅能把水源配送至各水厂,还能将富余的水源补充至密云水库。目前北京市借助总干渠、团-九工程、东干渠、南干渠,已形成一条大致沿西四环、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的南水输水环路。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全线建成通水,同月27日南水进京。五年来(截止2019年底),北京累计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超过52亿立方米。据介绍,在超过52亿立方米的进京南水中:有35亿立方米用于自来水厂供水,占入京水量的近七成;向密云、怀柔、大宁、十三陵等本地大中型水库存蓄南水6亿立方米;其余向城市河湖补水以及回补地下水,仅向密怀顺等水源地回补地下水就达4.15亿立方米。

三、北京水厂现状

北京现有市区水厂12座,郊区水厂11座。2014年南水进京后,北京市使用南水的水厂逐年增多,截止2019年底已达到9座(分别为第九水厂、第三水厂、第十水厂、309水厂、田村山水厂、郭公庄水厂、城子水厂、长辛店水厂、通州水厂),供水范围基本覆盖城六区以及大兴、门头沟、昌平、通州等部分区域,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人。

参考2020年7月的报表,北京自来水集团城六区月供水超过100万立方的主力水厂有7个,其中:

朝阳区3个:第九水厂(3932.32万立方,位于朝阳区德外花虎沟,已通南水)、第八水厂(690.8万立方,位于朝阳区东三环亮马桥)、第十水厂(约450万立方,位于朝阳区定福庄,主要供应朝阳、通州、亦庄等地区,已通南水)。

海淀区3个:田村山水厂(947.98万立方,位于海淀区田村山南路18号,已通南水)、第三水厂(692.68万立方,位于海淀区西三环八里庄街道花园村,已通南水)、309水厂(213.66万立方,位于海淀区西四环四季青桥附近,已通南水)。

丰台区1个:郭公庄水厂(1220.15万立方,位于丰台区南四环花乡桥南,是南水进京后的第一个自来水厂)。

四、讨论

1、南水进京前,北京自来水的问题主要是地下水超采、水源枯竭以及水质偏硬,南水进京后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尤其是南片区改善幅度最大。但南水也有问题,那就是总氮、细菌总数、硝酸盐氮等指标高于北京当地水,有土腥味,需要追加深度处理工艺予以解决。

2、南水进京以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监测显示,自来水硬度由原来平均380毫克每升降至120~130毫克每升,仍属于中硬水。而当自来水硬度超过100毫克/升时,水烧开后就会产生肉眼可见的水碱,这也符合笔者前述的直观感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89-1245040.html

上一篇:绿丛中
下一篇:晨曦中
收藏 IP: 223.167.127.*| 热度|

18 檀成龙 史晓雷 张忆文 张学文 刁承泰 徐长庆 刘炜 刘钢 杨正瓴 郑永军 许培扬 李毅伟 李学宽 蒋新正 胡大伟 王亚非 武夷山 姚小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