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

博文

压力越大,醒得越早 精选

已有 10231 次阅读 2017-11-3 06:3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野外, 压力, 观测, 早醒

昨天五点一刻醒了,今天差一刻五点就醒了。醒来,忐忑不安,再也难以入眠。接近年底,近来事多,焦头烂额,顾此失彼的无助感,扑面而来。这篇文章,是我当前的状态,这也可能是当前大多数高校老师的工作状态。

1.野外调查观测。今天中午,我就要去河北坝上地区了。现在的坝上,天寒地冻,冷风劲吹,大自然给我们这些科研工作者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季节不等人,错过就是一年,内心焦虑。现在地面上了冻,到底冻到多深,是否还能打下去土钻。即使打下去土钻,因为地冻,是否影响观测结果,一切都让我感到不安。

2.人手极度匮乏。三年级的研究生出去实习了,一年级的研究生还在上文化课,当前,只有二年级学生能用,人手匮乏。现在野外工作,只有一个研究生可用,一个人也要租车,还要雇人,成本和费用势必上涨,而事情推进下去也会更加困难。费用次之,但人手少干活的确学生特累,调查观测变得困难。

3.观测方案闹心。每次去野外,都感觉自己准备不充足,让内心焦虑,生怕出现重大失误。每次出野外,就如没有准备好复习,上考场的学生。当前,只有个大体的观测方案,还不系统、成熟。样地的树种、空间分布、观测点位,都还要到现场确认,内心七上八下,充满了不安。就怕设计错了,持续观测两年,试验失败,打击多大你无法理解,只有我懂得。

4.经费报账困难。项目年底清账,时间一到经费收回清零。所以,每天要反复计算时间和日期,避免经费被收回。报账需要时间,是个体力活,也是个耐心活。器材公司一直催帐,催的我心烦意乱。大多数时候缺经费,很多时候经费不足,即使报账也需要耗费心血,不能有任何差错。

5.教学和交流会。下周一上午连续四节的课程,虽然已经上了十年。但现在,课程还没有备课,而倒数第二次课程还挺难,还需要准备最后一次课程的试验,当做课程考核。如果不花时间,那里有安心和自信。下周四有学术圈内的沙龙,圈子内关注度很高,都是京城领域前辈和大腕,不能有差错。我的报告,最近一直在准备,但总觉得准备不充分,心怀期待、更多的是不安。

6.学术著作书稿。参与了一本专业学术著作的撰写,负责的一章是我多年以来的工作,内容至少要写两万字,中旬交初稿。现在手里有一些素材,但是还需要继续搜集资料。将这些材料系统整理完之后,还要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组织。写书是个长远的事情,要尽其所能的写出深度和水平,这关系一个人的学术品质和声誉问题。

7.实验进展缓慢。暑假就采集了大批样品,一直积压着。实验室需要排队测试,还需要备置各种耗材,十月底遇到国家开大会。在各种事情综合作用下,从夏天拖到现在,学期过了将近一大半,实验测试工作进展缓慢,测试没有完成,结果还没有出来。测试不结束,论文撰写工作只能一拖再拖。

8.学习最新技术。科研工作不能总是老方法、老路子,学习新技术是科研过程的常规工作。探地雷达对我是个新事物,也是研究领域较新的方法。我对这个方法很感兴趣,但对技术原理和细节还很陌生,有专业鸿沟,需要花费时间。学会之后我就要去野外现场测试,现在天寒地冻,时间紧迫!

9.项目申报工作。申报项目大多失败,但是不申报永远没有项目。本月内,还有一个项目待我申报。申报成功了,能环节当前研究经费压力,当然,也增加了对我科研考核压力。需要写一个新本子,没有前期项目申请文本基础,方方面面需要点滴做起,时间很紧,过期不候。

以上写的都是上得了台面的事情,在高校教书搞科研,还有些事情极其复杂,其中滋味每个老师都有体会。既然上不了台面,就不能说,也不能写,但其中苦是切实存在的,还需要耐心、忍受和等待。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勇敢面对,给自己一点勇气,放平心态,把持住底线,向前看、一步一步地走。

我们幸福,当前还算不老,还有梦想,还有希望,还有事情做。虽然累点儿,但一切都值得。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几代人的路,辛苦是理所当然、情理之中。世上那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工作给我们疲劳,但也改造了我们的世界观,提升了我们对人生、对世界的感受广度和深度。让我们如此热爱着这个国家,热爱着这份工作,热爱着现在的生活。

近日,我的压力越大,醒来得时间也就越早。醒来,被窝里,手机上,写下此文,电脑上修改后,发出来,与同行、同辈共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729-1083563.html

上一篇:参加学术会议的意义
下一篇:网上英语学习心得
收藏 IP: 121.25.246.*| 热度|

29 黄仁勇 黄永义 刘润泽 吴斌 李毅伟 张云 宁利中 白龙亮 胡良军 柳林涛 彭友松 姚伟 李学宽 蒋永华 农绍庄 石磊 段法兵 王从彦 周锋 唐小卿 邢志忠 张海权 刘建兴 朱志敏 陈昌玲 李明坤 刘波 郑永军 雷宏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