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按标题搜索
矩震级与面波震级的理论关系
热度 1 2013-5-4 13:51
矩震级( M W , Moment Magnitude ) 与地震矩 M 0 的关系【1】为: M W =lgM 0 /1.5 −6.06 ( 1 ) 矩震级在理论地震学研究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可用于确定大地震的震级。 里氏震级 M L 与地震矩 M 0 的关系(可参见有关教科书)为: M L =lgM 0 /1.5-6.03 ...
个人分类: 科普|12470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余震的3种类型
热度 4 2013-5-1 17:23
俺对余震的定义是:在一个地震区内,在主震发生后一定时间范围内,与主震有关的事件皆可视为余震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684843 弄不清余震的产生机理,就无法界定某个地震是否为余震。下面俺把地震学家们定义的 3 种余震类型,向童鞋们科普一 ...
个人分类: 科普|4092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4
地震预测、预报与预警的概念
热度 5 2013-2-21 17:44
据说,有些童鞋们搞不清地震预测、预报与预警的概念,俺就在这里码些字科普一下,希望对这些童鞋们有所帮助。 地震预测、预报属于 地震发生前 给出时空强三要素的做法;地震预警 是指:在 地震发生后 ,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 http://ba ...
个人分类: 科普|5397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5
岩石力学及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尺度效应问题
热度 1 2013-2-1 18:19
岩石力学及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尺度效应问题
学者们研究岩石破裂失稳问题,涉及的尺度不外乎微观、细观、中观与宏观等。是否从微观、细观尺度弄清楚了岩石的力学性质,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岩石的失稳行为与演化规律呢?答案是不能,因为岩石是非均匀介质,其变形破坏行为具有非线性特征,即使对岩石每个局部的几何及力学性质搞明白了,对其整体力学行为的认识或许 ...
个人分类: 科普|7692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自组织临界性(SOC):从沙堆模型到固体介质模型
2013-1-22 12:20
自组织临界性(SOC):从沙堆模型到固体介质模型
自然界对象的演化过程大多是复杂的,一般具有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等的不可逆特征。那么,复杂性的根源是什么? Bak ( 1996) 给出了答案,他曾反复指出 “ 自组织临界性(S 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简称 SOC )是自然界趋向最大复杂性的驱动力,复杂系统必然在所有时空尺度上具有信息,简 ...
个人分类: 科普|15881 次阅读|没有评论
何谓正常的地震能量释放?
热度 7 2012-11-7 07:54
每当某个地区发生一个 4~5 级的地震后,地震专家们都会出来解释一番,不外乎说“不要恐慌,这是正常的能量释放”。这句话正确吗?如何看待? 先看看“正常”正确与否。为解释清楚,我们先从一个例子开始。如对一个 6.5 级的地震危险区,在其孕震过程中,会发生 6.0 级左右的震群事件,之后还会发生 ...
个人分类: 科普|8147 次阅读|13 个评论 热度 7
重正化群理论及其岩石破裂过程研究应用
2012-4-22 21:46
重正化群( Renormalization Group ,简称 RG )因解决了量子场中的发散问题而得到公认,后来美国物理学家威尔逊 Wilson 把重化群方法与相变理论中标度变换图像结合,创造性地将关联长度趋于无穷大的逾渗临界点与重正化变换的不动点联系起来,很好地解释了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相变机理,因而获得了 1982 ...
个人分类: 科普|6737 次阅读|没有评论
岩爆与强震失稳机理有何本质不同吗?
热度 1 2012-3-23 22:42
岩爆与强震失稳机理有何本质不同吗?
岩爆,是指地下开挖工程中 , 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应变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 高地应力地区的硬脆性岩体中,常对施工人员和设备造成严重的危害。 岩爆和强震的失稳破坏机理类似,都属于岩石的脆性破坏。不同的是一个释放的能量较小,一个释放的能量较大。 ...
个人分类: 科普|4965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本页有 2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