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温水煮青蛙”式的地面沉降(2):防控对策
热度 2 秦四清 2012-2-24 13:47
“温水煮青蛙”式的地面沉降(2):防控对策
我在上篇博文 中,谈到了地面沉降引起的地质灾害及环境、社会问题,这篇博文将着重谈地面沉降的防控措施。 根据学者们 多年的研究,影响地面沉降的因素包括: ① 构造运动、 ② 区域性海平面上升、 ③ 地热开采、 ④ 石油开采、 ⑤ 工程沉降、 ⑥ 地下水开采等。在我国 最严重的沉 ...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3924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温水煮青蛙”式的地面沉降(1):地质灾害及环境、社会问题
热度 13 秦四清 2012-2-23 09:43
“温水煮青蛙”式的地面沉降(1):地质灾害及环境、社会问题
2012 年 2 月 20 日 ,央视《新闻 1+1 》播出《地面沉降,不能承受之重?!》后,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地面沉降会引起什么样的 地质灾害及环境、社会问题?地面沉降如何防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07-2009 年,在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 滨海城市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 ...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6404 次阅读|27 个评论 热度 13
回答申艳军博士关于“地震预报”的问题
热度 6 秦四清 2012-2-22 20:58
首先谢谢申博士对我们强震预测研究的关注,你问的几个问题 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针对性,我在做有关学术报告时经常被人问及。我对申博士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治学态度很赞赏,也欢迎感兴趣的人士经常与我开展有益的学术交流。 一、地震预报与强震预测 预测是科学家们做的事儿,预报是政府部门做的事儿 ...
个人分类: 科普|4094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6
北京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分析
热度 2 秦四清 2012-2-21 18:09
北京地区,历经三朝建都,许多人认为北京地区属于“安全岛”,似乎北京地区未发生过大震。事实恰恰相反(见表 1 ),北京地区的历史地震还是比较活跃的,在不足 1.7 万 km 2 范围内 , 6 级以上地震就有 7 次之多 , 其单位地震密度不亚于华北其它区域。 最大的一次地震为 1679 年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5906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里氏震级Ms与相应的TNT当量
秦四清 2012-2-7 01:47
【博主按】:许多人对不同级别地震释放的能量缺乏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从网上查了点资料(见下表),通过与 TNT 炸药当量的比较,可对不同级别地震释放的能量有一个形象的理解。 与不同级别地震释放能量相当的 TNT 当量    里氏震 ...
个人分类: 科普|1094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有史以来发生在中国的21次Ms>=8.0级地震目录
热度 2 秦四清 2012-2-2 11:37
年份 月 日 纬度 经度 震源深度 震级 Ms 地点 1303 9 25 36.3 111.7 8.0 山西赵城、洪洞 ...
个人分类: 科普|6200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新疆西部自治州和地区简介
秦四清 2012-1-13 12:00
新疆西部自治州和地区简介
【博主按】:新疆西部人口密度大,强震频发,是我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为此,在网上查了点资料,供感兴趣的人士参考。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中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下辖的一个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西部。 中文 ...
个人分类: 科普|5108 次阅读|没有评论
向“最牛”校长学习他的忧患意识和应急演练
热度 3 秦四清 2012-1-3 16:33
【博主按:】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类在地震等灾难面前,必须有忧患意识,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学会科学地防震、避震,以及举行地震应急演练等,都是减灾的重要手段。 下面看看 叶志平校长是如何将他的忧患意识付诸于实践,对有安全隐患的教学楼进行加固并经常进行防灾演习的。或许有关部门和人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662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3
20世纪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统计
秦四清 2011-12-27 10:09
20世纪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统计
根据张晓东研究员 的统计, 20 实际中国大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如下: 6.0-6.9 级地震: 380 次 7.0-7.9 级地震: &nbs ...
个人分类: 科普|7436 次阅读|没有评论
震群的定义与实例
秦四清 2011-12-18 22:29
震群在地震教科书上的定义并不严谨。根据我们的理解,震群事件可定义为在一个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属于同一个地震区)、 1 年左右的时间范围内,发生的一连串不同大小的地震事件。在震群事件中,往往有一个或两个震级显著较大的地震,称之为震群中的标志性地震事件。 通常认为,强震是断层中高强岩石发生宏观破裂 ...
个人分类: 科普|3479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