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板间地震区的“三震出局”现象萌萌哒

已有 3742 次阅读 2015-5-24 11:55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板间地震区, 三震出局

棒球比赛有个“三振出局”规则,在科学网写博客有“三条红线”约束,连续违反三次的博主得请出去凉快凉快。国家有法律,网站有规则,言论有边界,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上小学时老师和家长经常教育我们要遵纪守法,成年人要自觉遵守,尤其受过高等教育的童鞋们更要为人师表。

与数字“三”有关的成语和典故好多哦,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三过家门而不入、三朝元老、三番五次、事不过三、富不过三代等。貌似“三”是个生活中的极限数字呢。

世界上的事儿,独一无二的事儿很少,“无独有偶”的事儿很多。我们近期分析板间地震区震情时,发现了典型的“三震出局”现象。所谓“三震出局”是指:若板间地震区在某一孕育周期发生三次震级相差不大的标志性事件,则该区锁固段被加载至下一个临界点时,通常将发生主震事件。

若不信,看看震例。

在我们命名的琉球群岛——台湾岛地震区第一周期【1】,1911615琉球群岛mb8.1ML9.0主震发生前,曾发生三次标志性事件:18541224日日本德岛近海Mfa8.4级地震18911027日日本岐阜Muk8.4级地震与1906121日本本州南部海岸附近mb7.7ML8.6级地震。典型的三震(8.4®8.4®-8.6级)出局(主震9.0级)。 

再举一个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例子,该带刚发生2015425日尼泊尔MW7.8级地震。

据美国地震台网(NEIC)测定,2015年4月25日6时11分(UTC),尼泊尔境内(北纬28.15°,东经84.71°)发生MW7.8级地震,震源深度15km。该震发生后,2015年4月25、4月26与5月12,又分别发生了MW6.6MW6.7MW7.3级地震。据尼泊尔内政部统计,截至5月13,地震已导致超过8200人遇难。

2015年尼泊尔MW7.8级震群事件发生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带——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我们命名的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见图1),属板间地震。

该区经历了几个孕育周期?可参见【2】。这里只说说第二孕育周期三震出局的情况。


1  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地震构造图

2示出了该区第二孕育周期多锁固段逐次累进性破裂过程中巨震事件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66964日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MK8.0级地震起点对应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80391日印度库马翁MS8.1级地震、1833826日尼泊尔加德满都北部MS8.0级地震和1897612日印度阿萨姆邦MS8.7级地震的临界CBS值。根据秦四清等(2014)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准则,判断1897MS8.7级地震为主震事件。
   
需指出的是,关于1897612日地震,美国地震台网(NEIC)给出的震级值为MS8.3级。计算表明,该震发生前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积累能量约为4.10E+17J,约相当于一个MS8.6级地震对应的能量,故我们认为将该震修订为MS8.6级合理。


2 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1555/9/1-1899/9/25之间CBS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用ML≥6.7级地震事件,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3000年为实际年份,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典型吧,三震(8.0®8.1®-8.0级)出局(主震8.7级)。

对比板间与板内地震区巨震孕育过程,俺们认识到板间地震们的创新能力较差,克隆“从前故事”的能力很强,真滴萌萌哒哦。

 

参考

1】秦四清, 李培, 薛雷等.2015.环太平洋地震带巨震预测.  地球物理学进展,30(2): 540-558,doi:10.6038/pg20150210

22015/4/25日尼泊尔Mw7.9级地震孕育过程分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88513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892751.html

上一篇:地震与地名
下一篇:《尼泊尔Mw7.8地震孕育过程分析与震后趋势研判》论文发表
收藏 IP: 175.25.169.*| 热度|

5 吕喆 姚攀峰 王少凯 eart chaij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