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国家队”应做“顶天立地”式的科研

已有 4779 次阅读 2020-4-21 18:54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顶天立地

昨天上午,研究所召开了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发展战略调研会,研究所领导与实验室科研骨干共聚一堂,大家踊跃发言,共同探讨学科发展和未来战略定位事宜。作为一位在所工作20余年的老同志,不能只带着耳朵旁听,应积极建言献策,于是在会上我以“‘国家队’应做‘顶天立地’式的科研”为主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大意是:

在这次疫情期间,我有两个强烈的感受,一是说真话和实话很重要,二是务实很重要。

研究所领导来实验室指导工作,听听大家关于实验室未来发展的设想,这很好,为此点赞,正所谓兼听则明嘛。

俗语云“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任何单位和科研人员说自己占领了某领域的学术至高点,得以突破或解决该领域公认的重大科技难题为标志,以成果的科学性、普适性、首创性“一剑封喉”。欲实现此,靠做那些跟风式的热点研究不行,靠顶刊SCI论文为裁判也不行,须靠独辟蹊径开拓新路的卓越工作才有望实现。在解决难题的征途中,必然会发展原创理论和颠覆性技术,这也是国家倡导的科技优先发展战略。

自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以来,地学领域只有研究进展而没有重大突破,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鉴于此,作为推动地学科技发展的“国家队”,研究所应胸怀大志做“顶天立地”式的科研,以体现自己不可或缺作用。所谓“顶天立地”式的科研,是指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又极具现实应用价值的原创工作。为此,我建议遴选研究所或实验室未来发展方向时,可参考如下原则,我将结合我们的研究做具体阐述。

1、是全球共性的地学科学难题

如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解决之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际防震减灾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对这事儿,诸多从事地质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力学乃至物理学的科研人员都在积极探索,但长期以来苦于找不到突破口而无计可施。

2、尊重科学发现“偶然性”的特点

科学无国界,科研无边界,因此不要人为设置学术壁垒,而是谁有高招谁来。大家知道,科学发现具有偶然性的特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科研中的常态,对此应予尊重。

我们的研究表明,地震预测本质上是地学+力学问题,是学科交叉问题。我所尤其我室不少研究人员具有这两方面的优势,故做地震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研究所应当予以鼓励和支持。

我从未想过我的科研能与地震沾边,但由于2009年在斜坡失稳预测研究中的一个偶然发现——其稳定性受锁固段控制,后想在地震预测中试试,因为越试越好,越做越有劲头,结果上了地震预测这艘“贼船”没有下来。

3、已找到解决重大难题的突破口

地学问题一是演化过程复杂,解决之难度大,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才能取得突破;二是缺乏强有力的直接实证检验,即提出的假说,往往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以至于存在争议,且难以终结争议。显然,这样的假说不属于科学范畴。按照科学判别原则,凡是科学的东东起码得满足:(1)逻辑自洽;(2)能经得起可重复性验证。

再回首,仍以我们的地震预测研究为例,看看是否已找到了突破口。经过十年磨一剑的艰苦探索,我们发展了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其是“从01”的原创理论,已得到全球涵盖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62个地震区震例分析的支持,其中对某些地震区标志性事件的前瞻性预测已得到证实;此外,该理论能够合理解释困扰地震学家多年的地震现象和悖论。简言之,板内和板间浅源、中源、深源地震的实际表现支持我们的理论,表明该理论具有普适性。应用该理论,我们提出的雄安新区抗震设防烈度参数已被国务院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2018-2035年)》采纳。基于上述研究,我们提出的科学问题“大地震机制及其物理预测方法”入选中国科协2019年度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这些均标志着我们已找到了解决地震预测科学难题的突破口,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相比其他地震预测学说或假说,可以这样说,我们已占领了地震预测研究的学术制高点。再假以时日,应能更上一层楼。

4、发挥研究所领导和学术委员会的“伯乐”作用

万事开头难。在我们地震预测研究初期,面临着许多困难,时任所长朱院士以及刘光鼎院士和王思敬院士等给予了热情支持。在当时研究所学科组改组期间,朱所长给了我们一个原始创新探索学科组的编制,不进行考核,这是我们能安心科研、坚持十多年的原因之一,由此也使我们的理论在各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发展。在此,深表谢意。

目前,整个大环境处于改革期,而要改革势必要摸清家底,知晓自身优势和不足。这次研究所领导来我们实验室调研,我心里由衷的高兴,希望领导能不时下来走走,一是看看实验室有哪些困难需要研究所层面解决?二是看看科研人员谁有啥新想法,若有前途则给予支持。

我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一直有较高的科学鉴赏力,这在每年正高、副高职称晋升答辩会上有目共睹。建议要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对有望突破或已找到突破口的研究工作进行答辩鉴定,以遴选出研究所或实验室未来主攻方向。

最后,我衷心希望在研究所领导支持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对我们的地震预测研究工作进行评判,看看是否能作为研究所或实验室的未来主攻与突破方向之一。必要时,亦可邀请国内外顶级地学与力学专家参与。

以上若有不妥之处,还望海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29495.html

上一篇:在疫情期间真的不能做“实验”吗?
下一篇:从研究生让导师难堪的问题谈起
收藏 IP: 59.109.151.*| 热度|

15 檀成龙 郑永军 杨正瓴 吴晓娲 王媛媛 杨百存 季丹 刘立 朱朝东 王安良 郁志勇 姚远 王庆浩 宁利中 张坤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