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tj

博文

奔跑吧,少年! 精选

已有 4932 次阅读 2016-10-3 10:0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奔跑吧,少年!

实验之前内心突然有些触动想从指间流露出来,听着音乐,凭感觉敲打键盘,也是一件乐事。

在家里我对闺女说:你小的的时候总是喜欢舔自己的手指,你小的时候总是喜欢往高处爬,你小的时候总是喜欢各种尝试,你小的时候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这个时候凡凡爷爷在一边笑着说“她小的时候?现在才多大点。”爷爷说的没错。最近的一首歌却改变了我心中“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的理解:之前的我总是觉得所指年轻人涵盖了大多数工作前的儿童、少年、青年甚至刚刚成年的年轻人,因为她们会填充目前成年、老年的工作职位,继续为国家效力。

现在我突然感觉并非简单的继承,并非直接的填充或顶替,原来少年可以做的更多!我的闺女一岁的表现而两岁的成长让我看到:只有在少年的身上才有无限的可能,而成年后的人们绝大多数已经定式,没有少年般的潜力!所以很多成年人以培养年轻人为志向,有太多的阅历无数的长辈倾尽心血为下一代创造更多的可能,指引少年超越自我,有更多的突破!

少年身上的可能性、不确定性、创造力要远远的胜于前辈,因为她们会站在巨人的肩膀。

Dream it possible》&《我的梦》(Andy Love作词、谱曲,张靓颖原唱)与华为的成长、视频中小姑娘的努力(原型与朗朗很像)搭配在一起让我兴奋了好一阵,赞叹由心而生,大赞华为至今取得的成功,也钦佩经过无限努力和举世成名的传奇经历。事实如此,远比纯属虚构的电视更能打动我的内心。澎湃的音乐、激励的歌词,像一碗心灵鸡汤让人觉得外面的雾霾天已经不再影响我的心情。

可是,换个角度:若人们将未来押注在少年身上,不仅仅是自己年寿有限吧?我想更多的还是少年还有机会改变自己,改变现有的方法、方式、思维,只有她们才有可能开拓更为优越的未来。或许,在我胡思乱想这些感受的时候,我的爷爷也会说:你现在才多大点!爷爷总是和我说万里长征才迈出第一步,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尝试突破,未来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听的次数多了,反而觉得爷爷说的好像没有错。

如此,是否我们做事的方式一定要和前人一样?我们的思维是否拘泥于现有的了解?如此,我们是否应该更多的寻求一些改变?我们是否要学着质疑?我们是否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此,是否一些新奇的想法,不再那样突兀?如此,是否也该向年轻人学习?

不知这些想法是否正确,我却很激动,因为我有一个两岁的闺女,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另一个小盆友来临,看着她们的成长远远要比工作更幸福、更开心、更值得!现在的我并不奢求他们日后个人能获得什么佳绩,我真心希望他们能参与一个值得一起奋斗的团队,不要孤军奋战!只有在团队里,才能有机会体现个人的价值。不论个人将来成功与否,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撑。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布局全世界、中国的高铁贯穿欧亚,这是比较高层次的团队,小到我们每个行业里的资源整合,每个公司引进的高管,小组内所招聘的任何一位专业需求的同事等等,其实不知觉中你已经和朋友们乘坐团队的列车。

还有一点,少年才是希望,可能与他们的再学习能力有关!成年人的逻辑思维或许能跟上,可创新能力就大不如从前了。可是问题在于,并非因为你是少年,就一定能成功,这里面需要不断的坚持,不断的失败,不断的领悟!好比歌词和视频中描述的小女孩,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有着常人无法坚持的努力,他们只有跌倒了之后才能学会飞翔,这和《Try everything》的歌词如出一辙,年轻还有机会经历失败,时间不会给所有人同等的机会。好比工作中对某个细节的了解,对细致问题的发现,对异常现象的敏感性,需要你有一定的基础才能够发现。国庆那天来公司和一个同事畅谈了一个上午,不得不说,我们很相似,他提到一副烂牌在不同人的手里打法不尽相同,我想人生依然如此。

寄希望于少年,是对现实的无能为力,是对成年人的失望,是对自己的无语。若非如此,为何对自己没有希望?换句话说:为何在三十岁左右的年纪过早的寄希望于孩子?一对矛盾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心头: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领衔孩子三十年,自己努力不被过早的超越,免得更加觉得自己劳而无用;一方面又期盼着她早日独立翱翔天空,脱离父母的呵护。我想等我到了我父母的年纪才能理解其中的酸楚。

少年,确实有着他们神奇的地方,我想现在的我们一样有着很多希望,但需要勇气去尝试改变。我们还是有希望的,是的,要相信everything is possible,要努力Dream it possible,并且try everything,我想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能和少年一起奋斗,应该也是一件乐事!期待ing……

TJ Pharmaron

Oct. 3, 2016 Mo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1539-1006439.html

上一篇:A story about Fatty acid (III)
下一篇:STING Pathway in Cancer Immunology
收藏 IP: 101.254.233.*| 热度|

5 梁洪泽 黄永义 张海权 zjzhaokeqin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