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告别曾经的时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uexue623

博文

环境微生物之古细菌 精选

已有 19747 次阅读 2017-2-13 13:26 |个人分类:自然之旅|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1. 古细菌的发现

1977年,沃斯(C.R. Woese)16S rRNA序列比较为依据,提出的独立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生命的第三种形式,即在细胞构造上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原核生物,但在进化谱系上更接近真核生物。



古细菌是最古老的生命体。若将地球约46亿年的年龄缩小为一年的时光,那么,古细菌早在320日就出现了,而人类诞生不过是1231日的事情。



2. 古细菌的特点

古细菌的细胞壁(除热原菌属无细胞壁)组成、结构、细胞膜类脂组分、核糖体的RNA碱基顺序等与其它细菌有很大区别。绝大多数种类具与真细菌类似功能的细胞壁,但略有差别,古生菌细胞壁中无真正的肽聚糖,而是由假肽聚糖、糖蛋白或蛋白质构成。



古细菌的细胞一般很薄,呈扁平状。

古细菌细胞膜有两种,即双层膜和单层膜,膜脂由醚键而不是酯键连接。

古细菌代谢过程中有许多特殊的辅酶,如产甲烷菌含有F420F430COMB因数。



古细菌好氧、厌氧和兼性厌氧,其中严格厌氧是古细菌的主要呼吸类型。

古细菌营化能无机营养或化能有机营养,少数还是光能自养菌。

古细菌主要为二分裂,少量芽殖,但繁殖速度慢,进化速度也比细菌慢。

古细菌均生活在多种极端环境中,如高盐、高温、低温、海底等,即: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古细菌的生态幅均很狭隘。

极端嗜热菌(Themophiles)能生长在90 ℃以上的高温环境,如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发现的古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00 ℃,80 ℃以下即失活,德国的斯梯特(K. Stetter) 在意大利海底发现的一族古细菌,能生活在110 ℃以上高温中,最适生长温度为98 ℃,降至84 ℃即停止生长。美国的J.A. Baross发现一些从火山口中分离出的细菌可以生活在250 ℃的环境中。嗜热菌的营养范围很广,多为异养菌,其中许多能将硫氧化以取得能量。

Taq DNA聚合酶是从一种水生栖热菌(Thermus aquaticus)yT1株分离提取的。yT一种嗜热真细菌,可在70-75 ℃生长。该菌是1969年从美国黄石国家森林公园火山温泉中分离的。其比活性为200000单位/mg75-80 ℃时每个酶分子可延伸约150个核苷酸/秒,70 ℃延伸率大于60个核苷酸/秒,55 ℃时为24个核苷酸/秒。该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实验表明PCR反应时变性温度为95 ℃、50个循环后,Taq DNA聚合酶仍有65%的活性。Taq DNA聚合酶的热稳定性是该酶用于PCR反应的前提条件,也是PCR反应能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极端嗜酸菌(Acidophiles)能生活在pH1以下的环境中,往往也是嗜高温菌,生活在火山地区的酸性热水中,能氧化硫,硫酸作为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极端嗜盐菌(Extremehalophiles)生活在高盐度环境中,盐度可达25%,如死海和盐湖中。

《齐民要术》里面描述了在海滩上的盐田,发现到一定的时候,这个盐池就会变红。按现在我们的知识,就是我们现在认识的嗜盐菌。



极端嗜碱菌(Alkaliphiles)多数生活在盐碱湖或碱湖、碱池中,生活环境pH值可达11.5以上,最适pH8-10



产甲烷菌(Metnanogens)是严格厌氧的生物,能利用CO2使H2氧化生成甲烷,同时释放能量。



古细菌在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研究意义:

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如特异性的基因资源。

为微生物生理、遗传和分类乃至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许多领域,如功能基因组学、生物电子器材等的研究提供新的课题和材料。

为生物进化、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古细菌代表着生命的极限,确定了生物圈的范围。



3. 古细菌与真细菌的差异

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将古细菌与真细菌混为一谈。直到生物三域分类体系建立后,古细菌才从细菌中区分出来。其中古细菌的16SrRNA与真核生物的16SrRNA更为接近。




注:囿于个人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此外,本博文图片和部分文字介绍均源于网络。特在此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033333.html

上一篇:梅开春来--江苏大学的梅花静悄悄地香3
下一篇:镇江扬中园博园风车展
收藏 IP: 112.4.253.*| 热度|

23 杨正瓴 刘炜 刘传武 孙学军 鲍鹏 徐令予 黄永义 陶彧 杨顺楷 李颖业 朱平 陈智文 吕喆 黄世臣 李久煊 朱晓刚 胡春松 宁利中 蔡志全 yangb919 xlsd ddsers ericmape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5: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