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syokemos

博文

实例分析:一语(词)双关的英文科技论文标题 精选

已有 11649 次阅读 2011-5-3 01:55 |个人分类:论文写作|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word, title, Papers, Scientific, pun

            
 
一语(词)双关,尽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常用,但是在规范、严肃的科技论文中使用的频度并不高,但是由于论文总数巨大,使用一语(词)双关的论文标题还是颇有一些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碰到的一些相关论文标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语(词)双关,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由于发音相同而导致的一语(词)双关;2)由于一词多义而形成的双关。首先看第一种情况。在开始举例之前,首先科普一下我要谈的一个主角:AKT, 又叫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他有三位兄弟:AKT1, AKT2, AKT3 (参考李福洋博文:抗癌家族三兄弟),这三兄弟现在名气和另外p53三兄弟有得一拼,过去5年研究AKT的论文和研究p53的论文数量已经相差无几,AKT在许多肿瘤组织的表达量都偏高或/和其活性异常偏高且许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迁移等有相关性,所以AKT现在是抗癌药物研究与设计的一个新靶点,就是想法将肿瘤中的偏高的AKT活性用特异性抑制剂给降下来,至正常水平,进而起到抗癌作用。AKT抑制剂也是全球各大药物公司争相研究的热点,现在至少有5AKT抑制剂正在美国进行一期/二期临床实验。

当然,本文关心的不是这个,而主要是AKT的发音,由于AKT的发音和英文中的act非常接近或一致,所以act而派生的两个单词“action”“acting”,在有些论文中就分别写成“AKTion”“AKTing”而达到双关的目的。现在采用这两种方式的已经发表的论文已经超过了40篇,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2004年发表在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上的一篇标题为Advances in protein kinase B signalling: AKTion on multiple fronts”. 标题中的AKTion就显然同时具有actionacting through AKT两层意思,加上标题采用主副标题的方式,非常简明而又有趣的表达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堪称极佳的一个综述类论文标题。顺便说一下: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来自瑞士(Friedrich Miescher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Dr. Brian A. Hemmings,是AKT研究的事实上的领军人物(这个领军人物可不是瑞士政府封的),在全球率先克隆了AKT的基因,是全球范围内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之一。整SCIISI还曾经对其专门进行过访谈。

和上述标题类似的还有另外一篇1997年发表于著名的CELL上的综述文论Cell. 1997 Feb 21;88(4):435-7),标题为“PI3K: downstream AKTion blocks apoptosis”,这个标题中的“AKTion” 显然也和上面标题中的AKTion的意思相同,不再赘述。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语双关的另外一种情况:由于一词多义而形成的双关。这种情况如果都是在中文,或者都是在英文语境下并不难理解,或者中英文语境下,咱懂点英文的中国人理解也问题不大,比如去年底比较流行的拜年流行语“Happy Niu year!”,其中就是Niu和英文的new与中文的发音一致而形成的很的双关,尽管这个对于中英俱佳的人理解一点问题没有,但是如果拿给一个不懂中文的老外看,未必就能猜出来什么意思,至少不会像我们的理解那么深刻。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母语不是英语的外国人用自己的母语按照上述方式玩双关就非常令人难以理解的,也是不应该采用的,但是现实中,已经发表的论文标题就有这样玩的,下面举一个例子,由于不是我研究的领域,涉及的专业背景无法科普,您就凑合着读吧,反正下面的例子的主要内容也不是关于专业方面的。

我最先看到这个例子是今年初出现在丁香园的论文版,有个网友问如下问题:如何翻译一篇文章的题目From Toll-like receptors to the toll house of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不好理解? 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标题,我将论文全文上传在附件上,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参考(参见:receptors to the toll house of type 1 diabetes.pdf)。丁香园上的网友的翻译主要有下面几种:1)由toll样受体到1型糖尿病的toll家族谈起/说开去;2)Toll样受体介入1型糖尿病抗损调控;3)“后一个toll toll house)还是指这个专有名词, 而并非指所谓伤亡、危害。因TLR家族有多位成员,据本人了解,TLR4是研究最广、最多的”。我看了这些译法,觉得都不太妥当,本来我对顶贴的内容不熟悉,不敢妄言,看到大家讨论的挺激烈,激发了我刨根问底的兴趣。通过认真阅读论文相关部分和在网上查询,个人认为终于理解文章的双关意思(这位德国作者害苦了我)。下面是我当时的回复(有修改)。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toll house”,这篇标题为“From Toll-like receptors to the toll house of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文章,是2010年发表在J Mol Med[ (2010) 88:1191–1194]的一篇对另一篇发表在该刊的论文的评述。该文的作者是一位德国人。由于该作者的德国背景使得简单的”toll”这个单词的意思变的复杂了很多,且听详述:
文章的开头第一句是In this issue, Meyers et al. [1] examine Toll-like receptor (TLR) signaling pathway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 这句话就交代了该评述文章的大致背景和type 1 diabetes mellitus的缩写是T1DM(这个缩写下面还要出现)。从这句话当然还看不出标题中的“toll house”什么意思。在对TLR signaling pathways T1DM做了大致综述以后,在文章的将近结尾部分,作者提到:The participation of Drosophila research aimed at a totally different direction in the solution of T1DM causes me to exclaim “Das ist Toll!” . The unexpected findings rain upon us as if we were in a Toll-Haus (insane asylum). 请注意,这两句话出现了两个Toll, 这个德国人似乎有点不够厚道,害的我这个不懂德文的人还要google一把,德文“Das ist Toll”,意思是”That’s great/awesome”, Toll在德语中相当与英语中的greatawesome,就是说好极了的意思,后面一个Toll-Haus似乎才更接近问题的真相,文章已经解释这个词的意思:insane asylum,即:疯人院,更重要的是: 德文中的Toll-Haus和英语中的“toll house”发音相同(请注意:这就是德国式双关),因此我斗胆判断,作者的意思,toll house是疯人院的意思,当然了疯人院里都是一些疯子(管理人员除外),都是失控的人,所以toll house又应该引申理解为失控,是指在T1DM疾病状态下,TLR signaling pathways失控了。这样标题似乎就一通百通了。Toll house 在此处不是专有名词。这里用的是一个双关语,一方面“toll ”  “Toll-like receptors”  中的Toll一个意思,另一方面隐喻其后果/重要性。
另外toll house英文原意还有通行税征税所收费处等意思,在美国很常见的一种饼干的品牌名字也是Toll House, 这些意思和原文标题的意思显然都不相干。我自认为,我的理解更接近了作者的意思,不妥之处,欢迎拍砖、讨论,也欢迎科学网的高手们指教。

我个人认为,一语(词)双关的英文论文标题对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要求比较高,要慎用,在“走”都走不稳的时候,最好还是少“跑”。用自己的母语和英语混着玩一语(词)双关更是不可取,弄不好,只能弄巧成拙。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如何理解一语(词)双关的英文论文标题。

(王守业整理、写于2011年52日,文首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引文出处: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3591&do=blog&quickforward=1&id=43973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3591-439735.html

上一篇:全球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兼议诺贝儿奖
下一篇: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5位中国大陆留学生
收藏 IP: 35.10.223.*| 热度|

13 陈安 武夷山 李泳 任胜利 王伟 周鹏 唐常杰 朱新亮 于锋 田灿荣 虞左俊 zhucele neilchau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