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contro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encontrol

博文

学者需要经常跟自己对话

已有 2967 次阅读 2017-10-6 20:1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者需要经常跟自己对话


     今天是国庆的第一天,本想继续从事自己上一周未完成的工作,但是仔细盘点一下,要做的事简直多如牛毛(论文提交,审稿,科研讨论,备课,教学评估,项目结题,博后出站,学生研究工作安排,新项目申报,无人车比赛,基金申报书修改......),如果把这些事情做完,都可以排到春节甚至明年暑假了。与其浑浑噩噩地继续地前行,不如稍作停顿,让自己的身体等一下自己的灵魂,好好与自己对话,反省一下自己。


     一位学者从事一项研究工作,往往分为:预测,决策,执行,评估四个阶段。而执行过程往往是最为拖沓冗长,很容易陷入细节,偏离主线。例如:我们要解决一个特殊条件下的人脸识别问题,那么我们首先要进行特征提取,各种特征包括颜色特征、边缘特征、梯度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空间关系特征等,在研究进一步选择特征的时候,又会陷入到新的细节,如形状特征就有圆形度、线性度、周长、弦长、中轴、转动惯量等多种度量指标,选择哪一种度量适合本问题的解决?如果每一个细节都如此无限递归下去,不知何年才能返回到主问题上来。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学者跟自己对话。 Where am I?Where I will go? How to get there?What I will do for next?甚至非常经典的一个问题,Who am I?


    对一件事情是这样,对更长时间尺度的科研经历同样适用。一个学者在求学、初入单位、发表第一篇论文、申请第一个项目、第一次晋升职称、第一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第一次与企业合作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甚至感到无助和迷茫。当然,向年长的领导和同仁请教是一种有效的倾诉途径,但是最终还是要通过与自己内心对话来解决。 Where am I?(目前我处于什么样阶段?)Where I will go?(我的目标是什么? )How to get there?(我计划的手段是否合理?)What I will do for next?(当前目标如果实现,我下一阶段的目标是什么?)Who am I?(我是谁?我的优缺点是什么?当前的目标对于我在给定时间内完成是否切合实际?) 如果能清晰地回答出这些问题,说明你有强大的内心在帮助自己按照自己的规划继续执行,你只需积累时间就够了。如果你自己都无法回答自己这五个问题,或者说服自己信服自己,那么此时你就需要深深地思考,自己在预测,决策,执行,评估哪一个环节出了状况?


     当然有人会反驳,科学研究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常常会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重大发现都是某些学者的科研副产物。如:日本诺奖获得者小柴昌俊主持建设了日本的神冈实验室,原本是为了研究质子衰变。1987年,当一颗超新星爆发时,该实验室检测到了来自超新星的中微子,从而拓宽了人类对天体物理学的认知。15年后,小柴昌俊凭借这一发现,与美国物理学家戴维斯分享了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田中耕一在一次测量维生素B12实验中,因为太紧张,失手将丙三醇(俗称甘油)当成了丙酮醇(一种微粉末的固形材料)倒进了钴粉末里,竟然发明了“软激光脱着法”,该方法对生物化学领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获得了2002年的诺奖。但是近距离地去研究这些学者,这些学者对自己的科研几乎到痴迷的程度,如果他们没有长时间对A的追逐,是不可能在B上发现意外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很难想像一个厨房大师傅,突然一天来了灵感写出了一篇一区SCI。那么学者在追逐自己科研梦想的时候,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是难以为继的。


  其次,学者虽也是凡夫俗子,也要食人间烟火,但学者还是需要有一个独立思考的大脑。过去学者会遇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问题,当今则主要面临房子、孩子、车子、票子等问题。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常常占据自己大半的时间,而且经常深陷其中,使得自己的研究工作常常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序化的工作。为了能尽快发表,完成各种考核,甚至多拿一些奖金,做一些能预测到结果到研究,或者不痛不痒的研究。由于害怕不成功或者风险,很多学者申请项目的时候其实是将自己已做大半但未发表的工作写进申请书,这样的研究能期望产生无心插柳的发现吗?还有很多学者俨然已成为机器人,围着领导转,围着评委转,围着“出钱者”转,学生做什么不知道,学生遇到什么难处不知道,学生遇到的问题无法帮助解决,自己忙于各种露脸会,而忘了科研本身。还有少数学者则是陷入应付各种日常杂事,填各种表格,完成各种考核,今天惊叹这个大牛取得xx成果,明天惊叹于那个大牛拿的xx帽子,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浑浑噩噩,陷入死循环,在平凡中老去。如果这些学者有一个独立思考的大脑,能常常与自己展开深度对话,采用反馈控制修正自己的执行,哪至于混到如此田地。


   最后,要说的是学者是一份特殊的职业,需要特定的接班人。学者不再是一份闲差,当年我的父母让我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认为大学教师这个职业不用担心日晒夜露,历朝历代都是个光荣体面、旱涝保收的职业,就连皇帝也需要老师,因此不用担心失业。而且一旦入职,国家全管了,不怕风吹雨打。他们是被90年代的下岗潮吓怕了,才会有这样的认识。但是30年过去,时过境迁,社会在进步,医保,社保,公积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在全面普及,人力成本上涨,即使失业,也可较为容易地另谋它业。而且一些大型企业在各方面的工资福利都开始优于大学和科研机构。过去很多毕业生对学者职业的向往出于对这份职业独有的清闲和自由的热爱。而如今的大学毕业生有更多的选择,因此如果有些学生对科研没有强烈的热爱,不具备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最好不要推荐他们选择这份职业,因为这个选择会让他们吃尽苦头,而且耽误了他们将来成为优秀的工程师,公务员,军人,艺术家,美食家,探险家,甚至自由职业者的机会。学者这个职业也不一定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它只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而已,经常能够与自己对话是这个职业需必备技能。我们在培养接班人时,也不要用“清闲”二字去诱惑他们为你工作,我们需要培养和选拔一种纯天然的,内在喜欢这份职业的人。这样,这个职业才会逐渐纯化,才会回到它的本质,才会聚集一群不为升官发财,不为功名利禄,而纯粹热爱科学的人。


   据说印第安人有一个风俗,就是他们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时,会经常停下脚步,安营扎寨,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前来追赶。有人说是三天一停,有人说是七天一停,总之,人不能一味地走下去,要驻扎在行程的空隙中,和灵魂会合。我们学者何尝不需要如此等待自己的灵魂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6706-1079375.html

上一篇:建议科研双一流大学和教学双一流大学分开评
下一篇:车联网发展简史
收藏 IP: 61.185.190.*| 热度|

3 黄仁勇 蔡宁 信忠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