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色 COLOR SC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小水獭 ☆Enjoy Life ☆Do Science☆

博文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已有 9242 次阅读 2015-6-30 10:54 |个人分类:活色生香de生物科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方法, 主动学习

Classroom Activities Fostering Active Learning


(adapted by C. Sealfon from Table 2 of the PCAST report)


来源于www.princeton.edu/cst

上周参加了学校的教学指导讨论会,示范老师提供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份材料。我觉得非常有新意。在这个网络教学的时代,需要有独特的方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

1)Small group discussion and peer instruction (also called "Think- Pair-Share"or "ConcepTests") 小组讨论和同行提示(也称“思考 –配对-分享”或“ConcepTests”

学生回答由导师提出的问题,再讨论彼此之间的答案。教师挑选某个学生起来解释他们得到的共识答案。

(挺喜欢这个,课堂讨论促进思考)

2)Effective use of clickers有效利用答题器

利用手持式答题器可以允许学生针对多选题实时匿名投票。

3)One-minute papers 简答题

上课前提供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学生花1分钟写他们的答案索引卡,课后由讲师收集。

通常给出的问题是问学生什么是最重要的概念?他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尚不清楚?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4) Interactive lecture demonstrations (ILDs)

学生对课堂演示结果的预测。然后,他们观察实验或示范,描述的结果,并讨论和反思观察到的结果。

5) Case studies

(常根据真实故事)详细描述一个情况,学生进行推理并给出决定。

6)Concept mapping

学生画出一个示意图(比如流程图),并标识出一个特定的主题所涉及到的各种思路以及相互联系。

7)Tutorial worksheets

学生通过手中的引导图,引导他们通过逻辑链条来解决问题或理解概念。学生在小群体中讨论,同时指导老师在教室中各个小组旁走过,同时提问有针对性的问题并引发讨论。

8)Problem-based learning

学生分组合作,以解决复杂的,多方面的,现实的问题,共同研究和学习背景资料。

9)Just-in-time teaching

学生在上课前几个小时网上提交问题的答案。给分基于答案的完整度完成和付出的精力,而不是正确性,并基于此准备教师的教案。

(有针对性提供指导)

10)Analytical challenge before lecture (also called "invention activities")

在了解答案的问题之前,学生做出预测或试图回答该问题。这种尝试的努力是比答案的精确性更重要。

(这个喜欢,头脑灵活的学生会特别突出,虽然是“发明活动”实际上如果课后做了很多功课读了很多材料的学生也会突出)

11)Computer simulations and games

学生使用的互动式计算机模拟或者网络游戏的可视化功能,进行预测,得到及时有针对性的反馈。从而完善自己的直觉,并可进行与分析虚拟实验。

(这是未来发展趋势,电子游戏多方面刺激感官)

12)Group tests

学生面对两次相同的测试。第一次,学生单独回答的问题(如在正常的测验),并提交

他们的答卷。然后,学生们小组讨论同样的问题。然后小组提交一个都认可的答案。如果一个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而且是少数,但是他能说服小组成员成为小组共识,他的得分将很高。

(这个赞!因为常常会因为随大流而放弃了自己的判断,而这个考核方式促进了坚持自己的思考)

13)Random calling

教师将学生名字写在扑克牌上,抽牌来随机叫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并保持沉默数十秒至让大家来思考答案。教师选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再随机叫另一个学生来评论前一个学生的答案。

14)Writing with peer review

学生采用由老师提供标准,来评价彼此的作业。

(同行评审,从娃娃抓起,O(∩_∩)O哈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25-901650.html

上一篇:善待弱者就是保护强者
下一篇:科学网最MAN的人
收藏 IP: 76.112.152.*| 热度|

28 武夷山 蔡小宁 王安良 吴飞鹏 鲍海飞 李雄 赵美娣 姬扬 王林平 李伟钢 谢长花 赵斌 王小龙 陆泽橼 曾杰 杨正瓴 苏光松 何士刚 蒋永华 罗帆 郭战胜 姚伟 徐世文 彭真明 zhangfeng123 biofans chenhuansheng Tina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