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esong9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esong98

博文

归国五年:面对历史长河 找准自己的位置 精选

已有 15708 次阅读 2013-9-20 15:26 |个人分类:科学大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生

8月末,终于暂时放下手头的各种事务,进行了回国五年后的第一次度假,逃离40度高温的上海,到了天高地阔、凉爽宜人的青海。

假期只有5天,也只是浅尝辄止地领略了青海之美。连绵起伏的山峦、一望无际的牧场,大片大片的牦牛、绵羊点缀其间,天高地远,宁静悠然。

然而,真正带给我心灵震撼,让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并不是青海风景之美,而是位于金银滩的原子城基地。就象是在沙漠中辗转摸索的人看到了一片绿洲,也象是一直孤寂前行的人碰到了知音,那种茅塞顿开、柳暗花明的感觉让我顿感欣慰。

 

沧海一粟

金银滩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草原,也不仅仅是“西部歌王”王洛滨写下《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浪漫情歌的地方,它还是40多年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诞生的基地。尽管以前也零星地读到过中国两弹诞生的光荣历史,知道一点儿两弹元勋的事迹。但在原子城却是系统地了解了这段历史,这群英雄的故事。

“两弹元勋”钱学森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他冲破重重阻力的回国。被称为“娃娃博士”的邓稼先,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回国,为两弹事业奉献终身。外界很容易想当然的认为,这些大科学家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享受了高级别的待遇,但实际上邓稼先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奖金只有10块钱。

在看了原子城展示的一系列照片后,才能真正了解 “两弹一星”是创业者们忍受了怎样的风餐露宿、缺衣少食、高原缺氧才研发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世人所知道的“两弹一星”元勋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大批的科研人员默默无闻,有甚至还要隐姓埋名。

与这些人相比,今天我们这些海归基本可以做到衣食无忧,有先进的科研设备,进行自己喜欢的研究,已经是很好了,而所遇到的那些个困难,相比之下不值一提。

我觉得,如果一些朋友想回国,一定要摆正心态,既然希望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一展所长,获得成就自我的机会,也要准备好面对其中的现实问题,比如复杂的人际关系,比如并不透明的科研机制,甚至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修长城还是坐飞机

我是2006年在美国博士毕业,又作为博士后工作了一年半,2008年回国。当时回国的人没有现在那么多,同济大学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也不多,没有人才引进机制,想回来可以,一切从头开始,从讲师做起,启动经费:没有,其他:没有。当时也有想回国的朋友,听到同济的条件就直接打了退堂鼓,劝我说,“至少的给个副教授,否则不能回去。”

出国之前想过今后或许回国工作;出国后觉得所学知识对国内非常有用。国内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我的研究方向是交通安全,刚读博士时,这是个冷门,在美国还行,中国几乎不提,因为都在大拆大建,交通规划更热。但到3年后我毕业,尤其是工作两年后,国内交通事故跳跃式增长,重大事故频发,开始有重视安全的苗头,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机会,自己有用武之地。

既然打定主意要回国,就再没有继续在美国“恋战”的心情。当时是这样考虑的,在美国找个教职工作,不可能半途而废,干到终身教授,的5年;正教授,前后的10年。但这5~10年,是自己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回到国内奋斗,能给今后打下一个更好的基础,积累更多的资源。我对自己的能力还是很有信心的。所以,讲师就讲师吧,就回来了。

然后,从助教、讲师、硕导、副教授、博导,一路摸爬滚打,现在还在向教授努力,个中曲折、苦衷,比我想像得复杂很多。

这是我的情况,但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可供参考。有朋友,比我多等了一两年,也就是这一两年,国内开始出台各种招揽留学人员回国的政策,职称、启动经费、团队配备等等条件十分优渥,所以朋友回来直接是教授,然后一路坐飞机上升。当然,再晚一年回来的朋友,条件更好,被列入各种“人才计划”,各方面条件、待遇更好。

朋友们的经历曾经让我很不平衡,也很着急,觉得自己会被他们越落越远。个人财富、物质生活从来不被我看重,我出身农村,能够不用日日为衣食所忧,不让家人生活窘迫就行,我只是担心自己的学术研究会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而被落下。

但是在反复琢磨、衡量之后,我对自己的这条路有更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在参观完原子城之后,觉得豁然开朗。原子城的这些历史元勋们就象精神导师,给我精神上的指引,也给我面对困难,一往无前的勇气。他们让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有了更明确的答案。

我想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为这个社会留下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同济大学的一位老教授,阮仪三。他在80年代破旧迎新的年代,逆潮流而上,抢救了一大批古城。今天,我们能看到完整的平遥、周庄、丽江等著名的古城,都有阮仪三教授的功劳。传闻说,80年代初,阮教授籍籍无名,去拜访地方官员,执着地宣传着自己的古城保护理念。 而如今,他的努力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已经有目其睹。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人的价值体现。

在这个多元社会,纷繁复杂,我觉得在自己人生关键时期需要能拨开浮华嘈杂,找准真正有价值的方向。

 

问题和机遇

现在国内计划经济色彩仍然很重,为了招揽海外留学人员出台了各种名目的人才项目,这对大家是很好的机遇。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容易让人变得很急躁、功利。为了达到某个“人才计划”的要求,得到更优厚的待遇而写论文、做课题;拿到了一个“人才计划”,又想着另一个更高级别的“计划”,殚精竭虑地不断追逐下一个目标。并不是在一个平和的心态下,制订更有应用价值的科研目标,有步骤、有计划的推进。过份追求数量,而不是质量,虽然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但真正能在国际上产生影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却廖廖无几。

这跟正常的科研相背离。

另一个例子,我在美国的导师已经功成名就,在带领一个研究团队的同时,50多岁仍然在自己做研究。但现在很多青年学者,一回国就配备一个团队,被俗事杂务所困扰,更多的成为了团队管理人员,很少能亲自做研究。长此以往,研究能力和水平必然走下坡路。

不仅个人,现在很多时候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拍脑袋做事。一个大项目,钱多,人多,但是对项目本身的思考却常常浮于表面,切实的社会需求调查研究不深入细致。急功近利之下,不去真正考虑什么需要长远规划,怎么解决、怎么规划更科学合理。

不得不承认,我们国家在快速发展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机遇。以我的专业交通安全为例,现在社会需求很大,在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界都有很多机会。我觉得,在刚回国的3年到5年,是最关键的阶段,这也是我5年来没有节假日的原因。5年来,我也主持、参与了很多项目,有国家级的、跨国企业的、也有地方政府的。但我的科研都围绕着我搭建的一个交通安全学科体系来完成,一点一滴,不断添砖加瓦。目前,国内交通安全确实很热,但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却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我想下一步继续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

交通安全是综合性、理论性、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建立交通安全规划理论与应用体系,综合分析评估设施设计安全性,提高交通事故数据分析的水平,形成系统的交通安全分析理论,突出信息化条件下交通安全分析的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通参与者行为分析系统理论和成果。就交通安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应用问题深入展开研究。

对于将要回国,或者刚回国的朋友,我觉得有些问题值得思考。是随波逐流的追名、逐利,还是利用时代给我们的机遇,国家给我们的条件,学校给我们的平台,担负起社会责任,做出国际一流的成果,帮助解决国内的一些实际问题,实现理论突破,为社会留下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这是人生价值取向和学术价值取向的问题。

 

王雪松 于2013年中秋假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7024-726400.html

上一篇:同济大学国际交通安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收藏 IP: 58.23.124.*| 热度|

72 曹聪 魏东平 闵应骅 马臻 马建敏 葛素红 戴德昌 李学宽 李万峰 牛文鑫 陈理 张骥 廖晓琳 谢强 曹贺贺 左宋林 刘安金 李伟 覃伟 徐大彬 王晓明 王选朋 徐索文 许有瑞 梅志平 苏红 卢冰 张海霞 张忆文 胡传圣 王江新 李宇斌 曾体贤 谭平连 黄栋 王喜军 杜向军 马欢 陈祖昕 苏金亚 韦玉程 田云川 彭思龙 汪晓军 褚昭明 秦斌杰 陈佐龙 孔梅 林树海 李汝资 柳林涛 张彬 王宁 罗利 毕鹏翔 唐凌峰 武夷山 陈安 郭胜锋 郑云峰 马宏宾 周雄伟 yunmu htli qqlisten lifescience1 idealist truth21ct louiexp htysth haoye dangp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