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jy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jjyc

博文

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高校人才政策

已有 5931 次阅读 2016-12-14 21:5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读了李教授的大作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1020644.html,跟许多科学网同仁一样,深有感受。李老师将生态学的理论巧妙用于高校教授群体,实在是很贴切。作为生态学博士,我在感慨后,也胡乱思考了一下,写下如下言语,供同仁们批评指正:

   1、天涯何处无芳草,小草自有小草的坚韧和生存之道。大树看起来威猛高大,神气显眼,但其实大树也有大树的烦恼,大树要开枝散叶,庞大身躯需要大量的养分、阳光和水分,树与树之间激烈竞争空间、水分和阳光,一刻也不放松;人们对他们成为栋梁的期待也是一种无时不在的压力。他们承受的竞争压力和社会的期待非常大,以至于一些看似强大的参天大树,在中年就过劳而亡(网上经常报道30多,40多,50多的著名学者逝世的消息就是证明)。大树还有大树的危险:大树容易被大风吹倒,被野火烧死,被害虫咬死,被雷电劈死,被坏人砍死做柴烧做家具。草虽渺小,也有草的幸福,草的营养,能涵养装扮大地,防止风沙,养育无数牛羊(本专科学生)等草食动物。所以,大树不必看不起小草,小草也不必嫉妒大树。考虑各自消耗的资源和所作的贡献,大树未必都比小草对社会有用。所以,各安其位,一起繁荣,让大地健康,丰富多彩、富有活力才是正道。
  2、对于特定气候、土壤的大地,到底维持无树的草原;还是稀树草原;或者灌木林、乔木林,能产生更大的生产力,保持更健康稳定的生态服务呢?这其实是非常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还是借用生态学理论,把人均经费(包括办学条件、科研经费)看成是一个地区的年降雨量,就会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在中国,一些教学型的高校,人均经费(降雨量)很少;这些学校像西北的气候,他们最适合的是保持草原生态系统,也就是他们的教授最好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教学型的教授。如果有人很厉害,最好离开,去别的生态系统当大树。而其他众多教学科研型高校,经费有一些,但不充足。这些高校像稀树草原气候带,资源有限,只能维持少数教授成为大树,其他人只好趴在地上当小草,或者最多当棵灌木。不愿意的,可以走,看其他大学能不能给你足够的水肥,让你成为大树,走不了的,只好甘心做小草了。还有一类学校,如北大清华,他们的生态像热带雨林,有充足的雨水,能支持所有教授成为树(虽然依然有人是灌木),这里想当草都不行,草在这里,没有一丝阳光和水分,只有死亡(前些年清华辞退一个只有教学的讲师,很多人叫屈,其实是不明白道理的人的想法)。所以,这些学校的教师,必须一开始就应该有成为某领域大树的雄心壮志,没有的话,就滚蛋,去下面高校混。下面高校有能在这些高校长成大树的,也应该努力去那里。

   3、运用生态学的理论这么分析起来,我倒是觉得李老师那种学校给一些教授带帽子,让他们成为大树,其实也是资源有限高校的明智之举。这样是取得整体效益最高的做法。教授们所能做的,其实是客观评价自己的实力,是做一棵树,还是做一株灌木,还是当一棵小草。只是,中国高校的人才管理制度,太不合理,让本应该当大树的人才,困在荒凉的草原上饥渴难耐,瘦成小草;或者让本应该当芸芸众草的教授,夹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苦苦挣扎。  

     4、不能自由流动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实际上也严重制约了高校的提升和发展。一片草原,要变成森林,光有充足的水肥是不行的,还应该让原有的众草们能顺利离开,不要妨碍小树们的引进和健康生长。

     5、当然,除了不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还有很多学校不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管理理念。比如:本是资源缺乏的教学型学校,偏要搞什么人才工程,给一些本来最多只能长成灌木的教授希望过高,配置过多资源,最后,不但大树没有得到,连众草都会干枯,成为荒漠。还比如,虽然资源丰富,领导却是梁山首领王伦的气度,压制众小树成为大树;或者是贪得无厌没有公心的小人(像某些入侵植物,它进来了,其他植物都得死亡,让位),霸占远远超过自己需要的资源。结果有潜力的树苗要么走了,要么折磨成病怏怏的小老树,最后得到的是一片灌木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6075-1020756.html

上一篇:雨中游郧西上津古城有感
下一篇:研究生招生政策之我见
收藏 IP: 61.183.227.*| 热度|

17 黄仁勇 李颖业 徐令予 张忆文 岳雷 农绍庄 陈楷翰 汪晓军 李竞 王伟 江克柱 杨顺楷 王大岗 陈南晖 蔡宁 雷宏江 haipengzhangd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