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尴尬的工科
事例1:作为工科院校的班主任,和学生聊天,才知道他们的金工实习变成了8天,每天1小时,合计8小时。遥想俺们当年两个半月的金工实习时光,情何以堪?学生问怎么办?俺说,如果当大科学家,似乎无所谓;如果做工科,自救吧!可以利用假期,利用关系,自己到生产的一线去看看,当当小工,摸一摸生产工具。
事例2:工科的备课,越备越头大。教材是6、7个不同老专业的教授编著的,每人负责一个专业领域。但要授课的对象是大三的大专业培养的学生。21世纪的大学生真的这么强悍吗?能够在短短48学时内学会几个专业的教授编著的不同老专业的内容的集成?当教育变成过场?学生能得到什么?什么工科不工科,码几个名词就可以了。关键是都码到。该提的都提过了。不会,自学或者扯淡去吧。至于企业需要什么?明天再说吧!鬼知道明天会怎样,我们要培养大师、大科学家,精英,人才,扯什么企业需要?我们是大学,不是技工学校,也不是专科学校,是本科,是培养研究生后备人才的地方,不是培养工程师的地方。我们不是工科,我们是综合性大学,是朝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你看,大学语文我们都开了。我们不是技术大学,我们是科学大学。技术那点事儿,不就一层纸吗?就什么呀?什么因子也谈不上,让企业自己玩吧。我们忙得很呢!真希望给他们的脑袋插个U盘,拷贝过去得了。
事例3:很多学生喜欢跨专业报考,而且天真地以为自己私下补补课,就可以跨过去。大多这样的学生以为本专业不好,其他的专业充满生机。对于工科专业而言,这种想法可能是致命的。俺曾经面试过七八个跨专业的,结果一个也不达标。想对未来准备考研的学生说一声:“专业无好坏之分,轻易别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一定要跨,最好在大三就作出决定,并开始跟读所向往的专业。
什么算是工科? 俺以为:本科阶段至少保证2年以上的专业课学习,不少于30门课,1年左右的实验课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研究生阶段要做到科研和工程实际相结合,成果验收既要看论文,更要看实物。工科大学的教师分为两类:基础课老师偏重基础课教学和基础研究,考核教学工作量和论文;专业课老师偏重专业课教学和应用基础研究,考核教学工作量和实物。
至于,天朝要不要保留工科大学,这是个选择。从个人的角度看,对于无钱、无势还想走正道的普通人,技术大学仍然是翻身的最好选择。
2014年1月30日整理于北京家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1-1-20 1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