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海明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yz_228 梦想照亮现实!

博文

规则

已有 2569 次阅读 2018-12-6 11:1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社会交往中规则很重要。交通有了规则,即便再繁忙的马路,也不会乱,大家都按规则出行,路面秩序就会井然。与人交往,大家都按规则行事,人与人之间容易形成和气,社会就会和谐。反之,如果你伸右手划拳,别人伸出个左腿来,那就会造成驴唇不对马嘴,误会连连,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因此,规则很重要。如果不懂得规则,为人处事就会显得格格不入,举步维艰。

和谐社会要建立良好的规则,规则无处不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的制订很重要,有规可依是依规办事的前提。规则是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以提高效率、促进和谐为目的的。另外,规则必须是公众认可,且为公众所熟知,因此,各个群体有责任和义务宣传规则,教育个体按规则行事。群体之间的交流沟通也需要建立行业之间、团体之间的行为准则,便于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个体来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会接收N多个规则。如果个体一直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生活,他会熟知各种规则,遵守规则,生活舒适,容易建立起和谐的生活圈。即便刘姥姥这样的小人物,都会形成自己的“世故”。

规则具有时空属性,受地域、文化等影响,规则差异是顺畅交流的壁垒。规则因地制宜,因此,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群体之间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有的国家开车靠右行驶,有的国家会靠左行驶。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不同群体或者不同地域间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不顺畅。加上语言、生活习性、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不同地域之间的个体之间的婚姻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即便在同一个国家,由于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差异、生活环境差异等也会有显著的行事差异,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南北方差异。这些差异会造成个体的规则错乱,以至于不能有效沟通、行事。对于游子来说,最痛苦的就是出生地的规则先入为主,给他烙下了深深的痕迹,编织了很多无形的框架,然而,这些烙印、框架在新的生活环境中不一定适用,还需要花大量时间学习新的规则,在与人交往中积累新的生活经验。

规则不是因循守旧,也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矛盾的不断出现,规则也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改变。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的那样,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规则也是如此,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创新。当然,如果能够洞察了规则之间的差异,就会形成自己新的行为准则,实现出生地和生活地之间的规则的融合,但是,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痛苦的煎熬。成功者将会成为新规则的制定者,受世人景仰。失败者可能会变成“邯郸学步”,让人耻笑。

当然,规则也不是都是公知的,有些规则是隐性的,不能摆到明面上的,也就是所谓的“潜规则”。潜规则也是规则,只是不为公众所熟知,只是行业内或者群体内部私下形成的一种规则。由于潜规则与社会的道德规范有冲突,不宜于作为“规则”广泛宣传。然而,作为行内人或者某个圈内人士,潜规则又要遵循,但是不提倡。潜规则也具有规则的属性,得到圈内人的认可。掌握了潜规则,也有助于其在圈内“办事”,使其更好的融入到这个圈子。

     其实我想要表达不是按自己的规则行事,而是要顺应别人的规则。比如,你认为你帮助别人,别人就应该帮助你;你对别人好,别人就应该对你好。其实,这是你的规则,别人不一定按此规则行事。比如,大家都有个“癖好”,就是喜欢帮助自己喜欢的人,而不是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说明做事的规则是受个人喜好影响的。因此,努力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比做一个好人更重要。其实这本身也是一个规则,这就是人与人交往中的不平等规则。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青年男女恋爱时,不是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一定会喜欢你。还有就是在中国的社会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父母疼爱子女,悉心呵护,用心照顾,然而,子女在父母年迈时并不一定都会悉心照顾。虽然我们有孝道这个规则约束着子女,但是真正做到像父母爱子女般爱自己父母的又有多少呢。虽然这看似不合理、不公平,然而,这种不平等规则不是孤立的,它是会传递和蔓延的。比如,虽然子女不能像父母爱自己一样悉心照顾父母,但是,他们却把自己的爱无私的给了自己的子女,虽然他们也知道子女将来未必会这么照顾他们。佛家秉承轮回报应,因果循环,其实可能是在为不平等的规则增加一个虚拟的补丁,让世界看似公平、完美。

 

上学识字时,

从课本中学文识字。

有临摹字帖可以描红,

横平竖直写在田字格内,

方格线划出了界线整洁了卷面。

 

毕业工作时,

在工作中 为人处事。

没标准样板可以效仿,

                                                                                            中规守矩依然不能出格。

无形的规矩磨掉了个性圆满了人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1933-1150126.html

上一篇:小马过河中的小松鼠
收藏 IP: 125.90.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