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张广学院士忆朱弘复先生

已有 5953 次阅读 2018-11-22 09:21 |个人分类:前辈学者|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怀念恩师朱弘复先生

张广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

1948年早春,在冯泽芳老师的率领下,我和张领耘等4人,前往聆听朱弘复先生的科普讲座――棉蚜的生活史。从此受严师之命,拜在先生名下,迄今业已55春。作为先生的早期学生,一直研究蚜虫。1957年,朱先生的专著《中国的蚜虫》出版后,就把蚜虫的研究交给我单独研究,转眼已是46年。回忆恩师一生平易近人,但对学生却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言传身教,对学生合作的论文,都要反复听取学生的试验汇报,认真讨论,每篇重要的论文,都要一个数据一个数据的落实,亲自验算,亲手绘图,亲自撰写。有关棉蚜、高粱蚜、大豆蚜和烟蚜的生活史的观察和田间消长规律的观察,都由他亲自指导,最终发现这些蚜虫的原生寄主和消长规律,对这些蚜虫的防治取得了成绩。在棉虫的治理中所取得诸多成果都是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1960年我出差云南潞江,采用改每年多季棉栽培制度为一季春播棉栽培制度,一举使多种金刚钻的严重危害改变为不足危害。创造了用改变栽培制度防治大害虫的先例。这和朱先生的指导和许多同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以后在棉蚜的四个异寄主全周期型以及一个不全周期型的发现和研究以及对Mordvilko蚜虫周期型演化理论提出的修正中,还有在棉蚜与大豆蚜的杂交试验成功后,对种间隔离机制的讨论中,无不得到恩师的鼓励和大力支持。

在生活上,尤其是在初参加工作时期,他看到我们家庭人口比较多,工资微薄,生活比较困难,经常问寒问暖。1951年春,我的夫人王文德之弟王文滨大学毕业携他的夫人和女儿一家三口来投奔我们。两家一起超过7口人,仅靠我二人600余斤小米的工资维持生活。恩师发现我家三餐都以棒子面窝头老咸菜度日,问明缘由,他立即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周济我们。并帮助两个客人逐渐就业,才解决一家生活无着之危。五十多年的幸福光阴业已过去,每一念及恩师的恩泽,唏嘘之余,唯愿不负恩师之望,为祖国之强大尽微薄之力。

朱弘复先生、张广学先生等(摄于动物研究所生物楼)

【注】原文由朱弘复先生创立的鳞翅目研究组提供

【注】张广学院士简历(自中国科学院)

        张广学,男,1921年1月31日出生,山东省定陶县人,回族。著名蚜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系,获学士学位。1946年在四川遂宁农业改进所遂宁棉厂工作;1947年调至北平农业部棉产改进处,从事棉花害虫防治工作;1948年与北平研究院昆虫研究室合作研究棉蚜;1951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历任中国科学院所属实验生物所、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4年起,先后任北京昆虫学会秘书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昆虫学报》副主编、《昆虫知识》主编。1985年起先后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四、五届常务理事、第六届副理事长,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审查员。1986年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8年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147538.html

上一篇:刘友樵研究员:深切缅怀我的启蒙老师――朱弘复教授
下一篇:类群有界,分类无涯 - 随记“生物系统学学术论坛”三周年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2 黄永义 张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