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lect-radiating dipol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aryajuan (辐射智慧的偶极子)关注医疗健康和教育

博文

从教育和医疗方面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瑞典

已有 5282 次阅读 2012-5-20 03:5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瑞典, 社会主义, 教育公平, 名牌大学, 北京户口

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大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不过大多数人对于实现教育和医疗公平应该是不持异议的。
 
可是现实总是让人失望。恶性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北京上海的医院越来越拥挤。没有钱,没有关系,年轻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有调查显示,现在寒门弟子能进北大清华的机会越来越少。要想进名牌大学,除了有幸能有一个北京户口的极少数人,中国绝大多数人要从中学甚至小学幼儿园就要开始努力奋斗,尽量去一个重点学校,因为中国的学校的升学率在不同地区之间是有天壤之别的。另一方面,学校也越建越大,很多小的学校合并,孩子要去离家比较远的地方上学。
 
瑞典的小孩上学没有校车,因为都在家门口。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首都,这里基本上没有市中心,当然地理上是有的,中心车站附近的很小的小广场周围有几家商店,跟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比起来寒酸很多。我说这里基本没有市中心,是因为斯德哥尔摩每个社区都有购物中心,公园,图书馆等,市中心有的,社区中心也都有。每个小区都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所以小孩上学放学,家长走路接送就可以了,根本就没有校车。因为幼儿园和小学初中非常多,所以每个学校的学生可能会很少,幼儿园可能一个老师看三五个小孩,小学和初中是一起的,有时候一个老师可能教几个年级的学生,而且很可能语文数学各科都教。学生学的也很广,老师会领着小孩去博物馆玩,去户外滑雪、郊游等,学校还有生活技能课,会教木工、做饭、缝衣服等,高年级还会教怎么照看小孩等生活常识。孩子的童年生活非常丰富多彩,学业比较轻松。
 
高中不是每个小区都有,上高中的时候孩子可能要去离家稍远的地方读书了,不过那时年龄也比较大了,可以自己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斯德哥尔摩的公交系统非常发达)。从高中开始,孩子的学业就开始紧张了。
 
瑞典的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研究生对于瑞典人都是免费的。瑞典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孩子的学校,不需要交高额的择校费。不过大家都是就近入学,因为不同社区的学校教学质量非常相近,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瑞典的医疗也接近免费,而且不光是瑞典人,对于有瑞典签证一年或以上的外国人也是这样,去诊所或者医院包括私立医院就诊,超过900克朗以上的部分就免费了(牙齿保健、美容等不在基本医疗保障内,需要加入其他保险)。每个小区都有诊所,如果需要看专科医生才会去医院。每个社区都有医院,大家也基本上是就近就医。不同医院当然会有各自的优势科室,不过总体上差别不大。
 
在瑞典,同一种职业(事业单位)在不同地区的收入差别很小,比如各地的中小学教师,各地公立医院的同级别医护人员等等。瑞典的大部分学校和医院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支持的,私立的也可以得到部分财政支持。瑞典的税收非常高,可是瑞典的税收是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中国的税收和收费也非常高。。。
 
瑞典的法律规定,生活在瑞典不同地区的瑞典人,都有权利接受相似的教育和医疗。
 
现实中,大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不满,不过跟中国相比,仍然还是天壤之别。我们习惯了中国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官民差异、工农差异等等各种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习惯了仰视北大清华、怜悯边远山区的破落小学、甚至习惯了国家财政经常给北大清华单独划拨多少多少巨额的经费等等,来瑞典之前我甚至从来没有想过世界上还存在另一种社会。
 
很多很多我们以为不存在或者不可能的,可能并不是不可能。
 
 
PS:在经费分配方面,瑞典是根据入学人数来决定经费分配的,瑞典每个人都有一个人口号,类似于国内的身份证号,入学的时候要登记人口号,学校会拿着这些人口号去申请经费。医院也是这样,去看病的时候要登记人口号,然后医院会用人口号去申请经费。这样,对于个人来说,生活非常方便,也非常公平,实际上,他们是有非常完善的系统在支撑的。比如你住在A区,要去B区上学,因为交税是交在A区,所以你在B区上学的时候,A区的财政要给B区支付你上学的费用,就是钱是跟人走的,但是这些对于个人来说都不用操心。如果想搬家也是非常容易的,如果想从小村庄到大城市居住,没有问题,只需要向税务局通知一声就可以了,只是大城市交的税要高一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651-572920.html

上一篇:中国有悠久的素食历史
下一篇:消防学习有感
收藏 IP: 80.217.254.*| 热度|

9 曹聪 刘建国 刘立 赵建民 徐磊 许洪光 wgq3867 者仁王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