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应急资金管理与应急启动机制设计

已有 3937 次阅读 2011-8-12 23:49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资金, 银行, 应急管理, 贷款

  我们团队在2004年开始涉入应急管理研究的时候胸怀很大,包括准备做我们没有很好基础的关于应急资金管理的研究。

  在最初的考虑中,我们按照来源把应急资金分成了这样的五个部分:

  其一为财政资金,基本是直接来自政府的钱,它的使用过程首先要保证公平,然后才是效率与效益的考量;

  其二为保险资金,这笔钱的来源完全是由于事先潜在的受损方与保险公司签订了合同,它的使用要按照之前的合同规定来履行给款过程,主要内容是保险公司的定损和理赔;

  其三为银行贷款,是银行考虑到灾后恢复需要更多资金,而经过评估之后他们认为贷款会给银行带来更大收益,因此,会发放面向应急救援救助和灾后恢复的贷款。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国家会鼓励银行进行应急贷款,银行仍然首先会作为一个利润创生单位来考虑自己在应急中的定位与作用。

  其四则是捐赠资金,是指将面向应急而募捐来的资金或者捐赠资金管理组织平时募捐来的资金按照捐赠者的意愿或捐赠资金管理者的惯常倾向而用于应急用途的一种资金来源。当然,事实上我国面向应急的捐赠资金最后大多进入了财政的大盘子,不过由于这属于不正常现象,所以,在研究捐赠资金管理与优化中需要另外考虑这种现象的存在。

  其五则是受灾者的自有和自筹资金。这一部分资金多用于受灾者自身的避难、生活、灾后恢复等需要,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应急资金,其在应急中发挥的作用也根据情况有所不同。

  团队最初的成员之一,赵要军的硕士论文就主要做了面向应急的财政资金管理,团队另外一个目前尚未毕业的在职研究生张娟则选择了地震的家庭财产保险机制设计进行了研究,李季梅和武艳南则在做各自的事中评价模型和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搂草打兔子般地做了一些关于应急捐赠资金的管理与优化方面的研究,但是应急贷款这一部分一直没有人做,我们只在自己撰写的《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中进行了一点点初步探讨。

  从2010年开始,迟菲博士加入了这个研究团队,作为精力充沛的人,迟博士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观点,看到这个方向的研究我们团队暂未涉猎,就主动拿了过来,主要对应急贷款面向的突发事件的特征以及应急贷款的种类与用途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应急贷款对象的选择问题进行了建模研究,基于AHP等方法给出了应急贷款的对象选择方式,并探讨了应急贷款的优惠措施以及风险控制措施。这些思考体现在本期的第一篇论文《灾后银行应急贷款的研究》中。

  如果说,在应急资金管理方面做的文章只能算是尝试的话,应急机制设计则肯定是我们精心选择并越做越成熟的一个方向。在上几期的《汇刊》中我们已经系统地提出了“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包含一个目标和七个核心组成部分,具体有主体、客体、介质、时间、空间、能量、关系等。然后我们探讨了几种不同的机制设计模式,并开始一一地将其用在应急的十大机制设计方面。而本期的第二篇文章正体现了这一思路的进一步延拓,讨论了应急的启动机制。文章从应急启动机制的内涵及其任务组成出发,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并将应急启动机制的设计分为启动类型的选择、启动等级的划分和启动时间的选择三个主要任务,提出突发性事件和渐发性事件的一般性启动流程。“启动机制”的设计比我们开始想象的要难一些,毕竟,选择时机并启动恰当的刚好能对付突发事件的机制并不容易,一个地方出了问题,不能第一时间及时响应,就可能带来没有机会后悔的结果。当然,不同类型事件对于启动肯定各有各的要求,未来还需要根据一般性规律来进行区域、领域和行业启动机制的专门探讨。

  本期《汇刊》的第三篇论文来自河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的杜帅楠,是关于非政府组织在应急预案中价值的探索。应急预案因为我国研究的学者众多,所以我们一开始的研究策略是“不碰它”,不过,很多东西在研究成熟之后如果能够体现在预案中,那对于应急管理的实践自然是一件好事,也所以,我们的研究会和应急预案发生间接的关系,杜帅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例。要知道,政府为主导的应急预案考虑可用资源时肯定会有些原则性的规定,比如“集成社会各方资源进行应急管理”,可是,一般的预案不会有更为详尽地说明,集成谁?如何集成?其中的“谁”尤为重要,这篇文章中主要研究的我国从汶川地震开始成为滥觞的非政府组织NGO(或叫做非营利组织NPO),其在应急中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凸显,甚至NPO能够到达有时候政府无法触及或完全忽略的区域、领域,起到是填补空白的作用,而在一个整体性的应急计划中如何体现出这些组织的价值之所在,一定是一个大而又大的课题,非常值得去研究,而事实上也确实已经有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

  日本的九级地震过去也已经有了几个月,街市变得逐渐太平,可是突发事件的影子却无处不在,说不定哪天又是排山倒海般的发作,我们能做的唯有在设施、设备、技术、管理等诸方面做好更为万全的准备,以期事到临头能够降低损失罢了。虽然看上去这是句丧气的话,可是也确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主要渠道了。

 

2011年6月8日

陈安

      此文为《应急管理汇刊》第六卷第三期主编寄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474618.html

上一篇:【陈氏微博】离婚时,请把房子带走
下一篇:旅游景区饭特别难吃的管理难题迎刃而解!
收藏 IP: 193.136.60.*| 热度|

1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