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陈安: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1【注,自己玩,不参加征文】

已有 5710 次阅读 2011-5-4 19:42 |个人分类:事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 教育部, 科研人员, 科学院

【Blog主人按1:“我心目中的中国科学院”系列文章第一篇,不参加征文】
【Blog主人按2:中国科学院是目前国内做科研的最好的机构(没有之一)。教育部下面的高校以及一些科研机构,也有研究能力超高的教授,但是就平均水平而言,无法和中国科学院相比。不好意思的是,这里的平均水平只是感觉,在这个问题上我宁愿相信主观唯心主义,所以别跟我要证据,我不会去数论文和项目数目以及经费多少。】
【Blog主人按3:平均水平高是应该的,因为中国科学院的人属于职业选手,专职科研人员,完全可以不教课】
 
  中国科学院受制于环境和制度的方面很多,当然,这是陈词滥调,不值一说。但是糟糕的是,这种说得出来的具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科学院的顺利发展。
  环境也倒罢了,我们没法改变,但是自己可以当家去设计的制度总是可以做主的,不过,看来科学院的领导并没有意识到因为制度的效率底下甚至失效,带来的问题和影响究竟有多大。
 
  我们这个小组最近正在研究管理机制设计理论,而研究它而不纯是研究我本人的唯一科研方向——应急管理——的机制,正是因为我们在中国科学院这个庞然大物上发现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本质简单,解决起来也不难,却没人去解决,也可能是没人想得到。关于管理机制的设计,我们已经做了一些理论探讨,现在则开始展开对机制失效分析的研究,有点意思的是,我们正想以中国科学院为例来说明为什么初衷挺好的机制竟然会在现实中效率不高甚至完全失效。
 
  本篇先说环境,当然,众所周知,中国科学院的问题有些并不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受制于环境,具体而研,就是教育部和科技部的约束。
 
  我们先来抱怨愚蠢的教育部。在教育部内很多大学都可以每个老师招生3-5个甚至更多的情况下,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竟然每年平均不到1个学生,老师们看到有来投奔的学生,基本上眼睛直接就绿了,恨不得直接全部吞下。作为科研的国家队,这个现状简直是滑稽之至。
 
  招生问题,这在年轻的科研人员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手下没有人,没有最佳的团队组成,甚至开始进入中国科学院的时候竟然无法形成团队,这听来荒诞,但是却是现实中最为让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挠头的事情。
  
  每当我看到有大学的老师在讨论一年最好只招3个研究生,不宜超过8个的时候,我就不由地苦笑了,对于我们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所谓的导师们)来说,能招到1个就很烧高香了。
  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教育部的研究生名额分配制度。他们宁可给不具备研究能力的大学分配N多的研究生招收指标,也绝对不考虑给科研人员在飞速增长的科学院增加名额。莫非是因为教育部是政府内阁机构,而中国科学院属于闲散机构?
 
  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在看到教育部每每不愿意放招生权,最后招来的学生也很可能没有毕业证的时候,很着急。一个学校,没有招生权和毕业证的发放权,算个什么玩意儿?
 
  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长期处于不足的状态,又是个什么玩意儿?道理是类似的。糟糕的是,在中国,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们又是最为有创造力的时期,相对的匮乏会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
 
  教育部的愚蠢也就显然了,几乎不言自明。
  当然,同样糟糕的是中国科学院自己,人家不给,你自己不会去争取吗,多给教育部部长送点礼,多给管分配名额的处长们送点实惠,不也是一种办法吗(嘿嘿),可是,似乎沟通始终不畅,是科学院院部的人非常高傲,还是礼送少了,抑或你们科研人员招不招生根本就与院部的人无甚鸟的关系?根本不需要去多操这份心?
  想来,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不过也不会超出我给出的这几个多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440449.html

上一篇:关于转化、耦合机理以及管理机制失效分析的讨论
下一篇:清华大学要改名“五道口理工学院”了?
收藏 IP: 193.136.60.*| 热度|

19 曾新林 杨月琴 李学宽 周可真 于锋 刘立 文双春 吴飞鹏 曹广福 肖重发 付碧宏 郑永军 朱志敏 逄焕东 姚向峰 刘君 高建国 李宇斌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