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从起步到提高,从自为到自如——谈研究生的三年学习/工作生涯 精选

已有 7654 次阅读 2016-9-21 16:23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在原始部落里,人们以打猎为生。有三个人经常一起合作到森林里打猎,他们一个是搜寻者,天生眼力极好,勇敢无比;第二个是神箭手,另一个是挑夫。在森林里,眼力好的走在最前面,东瞧瞧西看看,发现猎物后马上告诉神箭手,神箭手一箭射去,猎物应声毙命,挑夫就跑上去捡起猎物挑在肩上。这天他们三人总共打了20只野兔。

  如果你是搜寻者、神箭手或挑夫中的一个,请问你想分得几只兔子?

  搜寻者认为,他天生眼力过人,又有胆量在丛林中冲锋在前,而且部落里有天生好眼力的人不到10人,他觉得他应该多分几只兔子。

  神箭手认为,他苦练十多年才练就百发百中的功夫,而且部落里神箭手只有3位,他觉得也应该多分几只兔子。挑夫认为,他既要桃着重担跟上队伍,又要整理保管猎物,所以分得的兔子不能太少。结果,多次这样的试验后,无一例外地,我们把三种人的期望值加起来,都超过了20只。

  这个寓言说明,人在与他人的合作中,都会高估自己的劳动价值,但是,究竟谁才是最大贡献者呢?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实际的捕猎过程中,角色会有所不同,有指的,有打的,有捡的,研究生就属于第二类。

  之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指兔子和打兔子的区别。我将这一比喻进行了拓展和推广,本科学习知识是去捡已经被打死的兔子(就是上述故事中的第三个角色),那些知识是固定的,经过很多代人的努力获得,公认的东西;而研究生阶段面对的则是活物,大家就必须学习瞄准兔子的本事,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打到那只目标中的兔子;博士生阶段是打更大更多的兔子,博士后是自行寻找有兔子的森林……

  在我国,掌握知识是中国本科生的基本要求,研究性要求对于本科及以前的阶段而言一直是很弱的,这一点甚至成为我国教育体系必然的特点和劣势。

  研究生大多是超过二十岁的人,从这一阶段才开始开展研究型教育,确实是有些晚,因为这个时候大家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转换变得极为困难,颠覆式的创新更是变得艰难。

  而创新虽有继承性,同时更要表现出和以往的差异化,这对于批判性提出了愈发高的要求,只说“yes”的人则很难实现这一目标。

  这就要求研究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不能一味的继承而忽视差异性。


  在研究层次当中,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研究、现象研究、机理研究、机制研究都可以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而言,学的内容并非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刻画现象、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释机理、设计机制的全过程。

  什么是问题研究?问题研究也讲究“知己知彼”。首先,你研究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其次,可能得到的结果有哪些,希望得到的结果是什么。研究生期间,往往是导师给你一个问题,你自己去开展研究,也许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是简单并不等于没有深度和难度,不等于不能有重大发现,好的研究结果来自于提出好的研究问题。

  方法研究,顾名思义是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对现有方法进行记录、考察、分析和改进,设计出最经济、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法。

  那么,还有范式研究、现象研究、机理研究、机制研究。什么是机理研究?任何事件的发展都有其内在机理,任何事件的处置也有其相应的机制,我们可以通过对事件的机理进行分析,对其机制进行设计。


  不同学科有不同要求,我认为对于公共管理,应急管理而言,发现问题是好的研究,对于问题出现的逻辑进行探索也是,提出一套机制解决问题也是。

  那么,凡是有所创新,有所探究验证,有所贡献的都可以说是好的研究。我一直强调,研究生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好的研究,什么是值得学习的研究,哪些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的文章等问题。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不要什么研究文献都看,要有所筛选,知道什么是好的研究后再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那么,研究生期间应该掌握哪些能力或品质?或者说应该对自己的个人规划做出哪些要求,我想重点有这几方面。

  首先第一点,见识。研究生在研究期间不是一味的写论文、改论文的枯燥重复,而是应该多出去看看,了解社会其他学者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从而探索出一般人所想不到的看法,一旦有人把它说出来之后,这种看法会令人拍案击节,并感叹为什么自己事先没有想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重叠成功人的脚步,学习的经历与实践的经历渐渐厚重起来,具有个人风格的见识便慢慢形成了。

  第二点是认知。认知能力是说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研究生期间,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同样也是一大中心任务。

  第三点是交流。研究生的大多时间都是在和论文打交道,但这并不是说你只需要和论文作伴即可。多和人交流,多和比你厉害的人交流,不仅可以缓解研究所带来的压力,同样也可以发散研究思维、创新研究内容,沟通交流在任何研究时期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点,提升,形成个人风格。研究生最可怕的是你和其他人一样,没有个人特色而言。每个人都渴望追求与众不同,让人一眼就发现,研究领域更是如此。如若自己的研究和他人一样,那还有什么意思,更别提让别人感兴趣。


  在我的研究团队当中,每个人都不乏特色,我带领团队中的研究成员参加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学术会议,争取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培养每位研究成员的见识、认知与交流能力,从而使每个人都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

  包括这次暑期在韩国举办的中韩双边研讨会,我就分别带领一、二、三年级的一位同学参加,带领他们做相关研究,包括这次暑期还没正式入学的房亚楠同学,她利用暑期大家玩儿的时间在做这个事情,已经比大多数人先踏入了研究生的生活,并且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1004218.html

上一篇:中国灾害文化札记
下一篇:哀悼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先驱牛文元先生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20 周健 张士宏 王春艳 张灿宇 武夷山 黄永义 郭战胜 谢张迪 郑斌 李明阳 柴栋梁 李志俊 杨正瓴 赵美娣 吴斌 蒋永华 梁洪泽 crossing zjzhaokeqin xiyouxiyo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