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易代》——家国巨变背景下的微观历史书写

已有 3259 次阅读 2020-7-20 12:1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按】写作这篇评论,除该书本身外,还由于它触动了内心的往事。己巳年,余以国事触网,家母为我取保之景,犹在眼前。家母1920年生,八年前去世,以此为念。

     文章发表于今天的《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

 

《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以下径称《易代》)是周绚隆先生的一部微观史学著作,它记述了明清之际以侯岐曾家族为叙事核心的嘉定文人群体,以及与这个群体关联的其他人士的遭遇。书中叙述在家国巨变的惊涛骇浪中,个人命运的小船如何颠簸与倾覆,从而揭开了三百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曾经的血腥一页。作为社会中坚的精英集团——江南士人群体在其间的思考与行动,特别是他们备受摧折、磨难的细节及其心路历程,使得本书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侯岐曾日记》(以下称《日记》)是本书的主要叙事凭依。侯氏在《日记》的《自序》中说,“乙酉以后,家遭覆荡,身陷囗囗,其间岁时阅历,都非耳目恒遘,为宜札记,以备后人稽考。”乙酉(1644)是明代崇祯皇帝自缢煤山的第二年,此前侯氏的日记皆以个人著述、杂记为主,此后则专注“岁时阅历”。由此可知,《日记》为侯氏有意识的历史记录,甚至可以说,它是易代之际的一部微观历史,这为《易代》的作者提供了叙事与思考的线索。

除《前言》及《附录》外,本书由相互关联的八篇文章组成。第一篇《孤臣碧血遗民泪》,系就《日记》总述侯岐曾在易代之际的行事及其结局。第二篇《谁不誓捐躯,杀身良不易》,书写包括陈子龙在内的明末抗清活动中的士人在特殊年代的生死抉择。第三章篇《彩云散后空凭吊》写侯门诸女性的品性及结局。第四篇《王谢雕梁事已非》,写侯门余韵。第五篇《避秦无计矢报仇》写著名的少年抗清志士、烈士夏完淳牺牲的前后。第六篇《此生只合老书帷》写义侠肝肠的塾师陆元辅。第七篇《失侣青春首似蓬》写侯岐曾儿媳夏淑吉凄苦感人的事迹,及其识见与担当。最后一篇《义仆与恶仆》,写与侯氏家族等有关的一些底层人士在乱世的表现。以是观之,本书的写法,是以人物为叙事核心。

以人物叙事为核心的历史书写,是中国史传的传统,但正史所选取的人物,多系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者。如《史记》作《游侠列传》《日者列传》之类绝少。即便《史记》,由宏大叙事之需要,也少有个人心理活动的空间。《易代》一书,既立微观历史书写之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欲以涓涓细流纵观历史浪涛,故重在人物命运与心理之描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有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引用这一论述,是因为它恰与《易代》的写作宗旨与方法相侔。

《日记》起始自丙戌(1645)正月初一,《易代》作者自然地将本书叙事引入侯岐曾之兄侯峒曾主事嘉定守城,及其与二子玄演、玄洁身殉之事,以为前奏。侯峒曾守嘉定为明清之际的重要历史事件,可称慷慨悲壮。其母龚氏事迹的引入,则从侧面揭示侯氏兄弟之所为及所以为。母亲的身影,丰富了数百年后的人们对侯氏兄弟的认识。

侯岐曾的母亲龚氏,出身嘉定名门。《紫堤村小志》说她“敏慎端庄,知大体”。 《紫堤村小志》记“峒曾协众守疁城(按即嘉定),龚悉出簪珥佐军”。峒曾与母叩别,龚氏“挥泣曰:‘吾不死,乃见汝死国,行且踵至,儿勉之’”。及岐曾因藏匿陈子龙被逮,与母洒泪拜别,“龚曰:‘吾昔欲为卞壼母,今不能为孔褒母耶?’目岐曾行,从容赴池水死。”卞壼为东晋名臣,平定苏峻之乱时,携二子力战死王事。孔褒在东汉党祸中,收留逃亡的党人张俭而被杀。前此二年,侯峒曾父子三人死于国事,今侯岐曾又因掩护逃亡的陈子龙而被逮,侯母龚氏与子诀别时,典故恰切,临危不乱,足见其修养与风骨。

《易代》多处言及龚氏殉难,皆寥寥数语,未施浓墨,然行文中颇述其简易勤勉之日常。如写岐曾夫人张氏故后,六个儿女,凭祖母龚氏“手自拮据以至成立”。绘事后素,见作者手笔。

 岐曾在乙酉家国之难后,寄书表弟,言所以忍死苟生者,只为“奉母母在,保孤孤全”。故龚氏之赴池自尽,实为去亲子之牵累。《紫堤村志》卷五记侯岐曾之就义:“岐曾械至松江,巡抚土国宝既廷讯,阴令人致酒脯,曰:‘汝湖海无名,待汝家信通,得不死。’岐曾曰:‘吾已无家,何信为?’”遂不屈而死。“无家”也者,言老母已身殉之谓。这一记录虽重在侯氏就义之慷慨,亦彰显其母子情深及龚氏对爱子勖勉之意义。

《易代》一书中展示的侯氏社会关系。除前面所述其兄、侄及母亲死难外,还以大量篇幅叙写侯门女性与姻亲,乃至家中的塾师 、仆人。特别是还记述了一般史书中被视为反派人物的仕宦于清朝的一些人士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这些让人们更为全面地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侯氏及其他江南士人的行止取舍,从而引起对易代之际士人复杂心理的进一步思考。

书中义侠肝肠的塾师陆元辅,字翼王,号菊隐。由他的名与字、号,可见其生平志向与乱世中的自处之道。陆元辅的墓志铭记其生平著作,除《文集》外,尚有《十三经注疏类抄》,《续经籍考》,《明季争光录》,《菊隐纪闻》等。除《文集》有抄本留存外,其他著作因无力付梓,均多散亡。从著述名目观之,陆氏是一位笃学之士。 若非生逢乱世,他只是一位书塾中的教师和书斋中的学者,然而惊天世变,激发出他人性的光辉,从而名声留诸史册。

侯岐曾家难之际,其儿媳夏淑吉以孤子侯檠(字武功)相托。他“再拜受命,伪为商贾服,舟载武功以逃。”既尔又“舍舟登岸,昼伏夜行”,“仅以获免”。《易代》引目击者言:“省亲至沙溪,忽有人焉徙倚彳亍于溪桥之侧,呼予舟而问渡焉。问其姓名,则固向之陶庵先生所称陆翼王者是也。”“时翼王方奔走上谷(按即侯氏)之难”,“往还数百里之远,殆不惜身殉其事者。”旁观者的记述,证其舍身抒难,高义不让古人。况且除艰难险阻外,此时陆的家人正“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义举为陆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甚至一些入仕清朝的高官显宦,如徐乾学等人,亦对他优礼有加。

陆为生计,后曾长期流转京师,设帐豪门,故或有求全责备之讥。然而他在强权高压之下,艰难求生之余,始终秉持“仁”“义”二字为根本。陆元辅受业于黄淳耀(与侯峒曾一起领导守嘉定而殉难者)和侯岐曾。曾入黄耀淳主持的直言社。该社以“责善辅仁”为宗旨。强调“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这些,对陆氏有深刻的影响。他还将朱熹的《敬义斋铭》刻置座右,用以自警。文天祥《正气歌》说“时穷节乃见”。其绝命词又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句。陆氏之行事,可谓“时穷见节”,仗义而为仁。那么,怎么理解他后来与入仕清朝的高官显宦者们的交往呢?《易代》作者对此有所解释,也有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作者引归庄《小宛斋记》,分析陆氏的处世之道:“若诎身贬节以为苟免,必宁死而不为。”然而君子之处季世,“惟当自尽其道”,而不必“持激亢之论,为惊世仵俗之事,以扞文网,触机阱。”又引《菊隐陆先生墓志铭》:“先生念已于前朝未有仕禄,出亦无害,而以贫故,糊口四方,亦非不义之粟。故以礼来聘者,先生不之拒。”除糊口之外,陆氏的行止还有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根源。当时其他人物的所思所行,可为旁证。

《易代》一书中,两次提到夏完淳致李雯《与李舒章求宽侯氏书》。李雯本夏完淳之父夏允彝在几社中的老友,《日记》丙戌八月十四日记他接信后,“发书流涕,许必援手”,事实上,李雯也确实尽力暂缓了地方当局对侯氏的压力。《易代》还提到,陆元辅设帐于顾炎武的外甥徐乾学之门时,顾氏曾游京师,客居徐宅,顾陆两人有所交往,这些都值得思索。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说,明清之际的历史也是文化冲突的过程。讨论陆氏事变前后的举措,这是不能忽略之处。《日记》中记有“剃发令”在苏州颁行的时间、实施办法和违令的定罪标准,并记述了侯氏对剃发的抗拒和内心的痛苦。《易代》作者指出,强行剃发损害了江南士人起码的人格尊严,从而成为一系列武装反抗的导火索,这是文化冲突激化民族矛盾的显证。然而,清朝统治的最终长期稳定,则与统治集团几乎全盘接受华夏文化为历史背景(甚至清王朝核心成员在王朝后期都放弃了本族语言——满语的习得)。对人性的考察,不能“撇开历史的进程”。在前述社会基础上,“不滞碍于物”,而“与世推移”的原则,使陆元辅能够在被善待的条件下交往公卿,并具有充分的心理慰籍。

《易代》记述了若干道德楷模的示范作用。陆元辅在危难时刻的选择,与其奉为楷模的师长如黄耀淳、侯岐曾等人有关,而这些人的影响又是通过自身践行儒家思想(理学形态)来实现的。《紫堤村志》记侯母龚氏赴池自尽时,“侯曾岐妾刘氏、妪陈氏、婢陈氏、小婢长春俱从死。又仆俞儿妻钱氏械至松江,义不受污,自经死。”凡此,皆急难之时道德楷模的身教所致。江南士人(居乡则为乡坤)在明清易代之际成为反抗入侵者的精神领袖与组织核心,从而被清廷列为打击迫害的首要对象,根本也在于此。

《易代》一书人物众多,然记叙杂而不乱。除作者心有纲领,叙事井井有条,还在于写作中颇用互见之法,能使史料尽其所用。侯岐曾的孙子侯檠在书中的出现,足见作者的史家用心。侯檠早夭,按说在侯氏家族史上本无足轻重。但书中写陆元辅立孤义举,即由携彼逃难而生。再写侯檠病亡,带给他的母亲、侯岐曾儿媳夏淑吉的沉重打击。在写夏完淳就义时则说到,“他把最后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外甥侯檠的身上”。侯檠之早亡,益加重了夏完淳殉难的悲剧色彩。全书处处有夏淑吉身影。她在灾难前表现出的“罕见的冷静和担当”,与弟弟夏完淳的刚烈,给周绚隆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致使夏氏姐弟的记述,成为本书的一个亮点。

从今天的信息需求来说,《日记》有些地方似太过简略。正如《易代》作者指出,由于书写的私人性质,加之安全和保密的需要。许多纪事只是点到为止。所以,一般读者很难理解其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周绚隆先生作为有责任感的出版家,主持包括《日记》在内的“珍稀明清史料五种”的出版,其间由此欲为《日记》作注,因故未成。然审读中,他深为是书感动,作者“天性的能动”(马克思论弥尔顿《失乐园》语)被《日记》激发出来。挖掘《日记》深处潜藏的史实,探究《日记》主人曲折心路历程的渴望,化为作者写作的动机,促使他积数年之功,广求文献,详加考证,集散珠为宝链,写成这本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著述。

近年来,有关明史的著作涌现,其中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最为引人注目。以兼取编年与纪传体之长的史家笔法而言,《易代》一书与之颇有相类,然本书亦有自己的突出特点。其文笔流畅冲谈,论断平恕恰切,正符作者的人品与个性。另外,书后所附五十五种参考书目,颇有卷帙繁多者及稿本抄件,据笔者一一核对,均在书中有所征引,写作之不易由此可见一斑,是书的史学及文学价值,读者阅后自有裁断,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1242782.html

上一篇:谁是甲骨文最早的发现者
下一篇:安大简《诗经》与《秦风•黄鸟》篇的章次问题
收藏 IP: 222.31.127.*| 热度|

3 郑永军 尤明庆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