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DNA元美学——揭开了美的奥秘

已有 8691 次阅读 2018-7-16 16:04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赵经寰, 科学出版社, 美学, DNA元

 

赵经寰先生首先是以画家的身份进入我的研究视野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撰写《中国现代版画史》时,常被他那些发表频率颇高且极具视觉张力的版画作品所吸引,于是开始通信往来,并陆续收到他寄来的资料。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我感受到其旺盛的创造活力,全新的艺术理念与对新材料、新技法不断探索的精神。赵先生勤奋、高产,追求独创,在我国丝网版画与木版画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代表性,其《壁画风格系列》与《平顶山的中秋》组画已成为版画史上的经典。他不仅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版画展10次,参加全国美术大展26次,而且作品入选国际版画展40余次,成为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他极高的个人天赋和创造型画家的独特品位也体现于近些年的国画与书法创作中,在近千幅国画与几百件书法作品中,他奉行既不依傍前人,亦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理念,在对域外文化资源的汲取与对版画语素的融汇中,使其国画具有一种别于国画家作品的新锐创意,既合形式美法则,又幅幅相互区别,呈现出风貌独特的个性品质。

 

在研究其艺术的过程中,我还不断赏读到他颇具见地的学术论文与介绍国外版画新技法的文章,这算我的额外收获。而近几十年他则把重心由绘画创作转移至学术研究,锁定视觉形式美学,发表文章70余篇,其理论著作《视觉形式美学》几经重印,行广及众,产生了广泛影响。这无疑首先得力于其在60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形式美的体悟与探索,而能将黄金律作为方法论,作为“形式的辩证法”,熟练地运用于各艺术门类的形式分析,特别是对造型艺术中的点线、黑白、色彩、构图规律的解码,则完全得力于其理论修养。这部著作不像以往有些研究成果只是对黄金律的简单诠释或套用,而是以中外美术史上的大量例证,进行详尽入微的全面分析,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与新方法,得出新结论。诸如“黄金律——形象的辩证法”、构图的“内部生长”法、笔墨的比例分析法、“偏心螺旋体、涡状线和S线是形式美典型范式”,以及在其近期发表的美学论文中进一步发展形成的“形式美学体系”和“美学模型” 等,都日渐深刻与系统。尤其是以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形式美的偏移与叛离,而对黄金律的反证与对黄金律局限性的分析,体现出作者活用辩证法的熟练程度,而书末的“警示”——“从有法到无法”“从平庸到独创”,更体现出这位艺术家防止黄金比的绝对化,尊崇形式美的独创性的精神。他解释说:这是黄金律数列的相对性和黄金分割的无限性所提供给我们的艺术探索的广阔空间,是美的创新的无穷魅力之所在,要倍加珍惜。此书在黄金律的应用研究领域的拓创之功已被广泛认可,而“视觉美感和心理美感、形式美在审美感受中的地位与价值”“黄金律、辩证法与形式辩证法”“形式美法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等章节亦涉及美学中的一些基本范畴,赵先生用他的主客观统一的黄金律美学观和“形式本体论”回答了美学研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对于视觉形式美学的学科建设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理论的价值在于发现。而重要的发现需要研究者不仅有敏锐的学术眼光,而且要有扎实的研究基础。赵经寰先生半个多世纪的美术创作实践以及30余年的视觉形式美学的研究,使之具有了雄厚的积累。继专著《视觉形式美学》出版之后,他又发表了《形式美之根——如何回答马克思的“形式美三问”》《数律化美学模型和形式美学体系框架》和《“DNA元美学”——美的起源与本质问题的新发现》共约8万字的论文,对黄金律作出了在辩证法基础之上的全面探究、分析,建立起“黄金律美学模型”,确认黄金律就是美学密码,亦即形式辩证法,可以解释一切形式美。并进一步将探索指向了DNA,从世界各地普遍建立的DNA雕塑中得到共识的启示,发现了其双螺旋结构之美。遂使其研究更趋系统化、体系化。

 

该成果的开创意义首先表现于:在国内外尚无人以DNA为话题探索美的起源与本质问题。以往传统的观点认为美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另有主观论者认为直觉是美的起源(克罗奇),或美产生于人的快感(桑塔耶那);客观论者提出美在于事物的关系(狄德罗),毕达哥拉斯学派则认为美在和谐,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但未得到充分的证实。而赵经寰先生则把黄金律植根于DNA,提出了“美起源于生命主要遗传分子DNA的双螺旋结构”的重要命题。这不仅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对古老的黄金分割理论的新阐释,而且是对美的起源这个一直争议不休、莫衷一是的美学难题的新突破。

 

这一研究的可贵之处或其价值所在还体现于:赵经寰先生不是凭借猜想或臆断,而是以大量的、严密的科学求证,将生命的主要遗传分子DNA这一微观世界丰富多彩的美学结构和律动呈现出来,并用美学密码这一钥匙进行解锁,终于使人形象地感受到美的本源、美的根脉所在。文中以图形和大量数据,求证了大沟小沟的黄金比例形成的DNA整体结构的外形美。然后又进一步求证了碱基配对的内形美,在DNA的内部结构的最小单元——一个螺距的3.4纳米长度的碱基配对的结构中,发现了至少45个黄金密码,在一次最简单的氨基酸合成为肽链的过程中黄金密码竟然达到了120个,统计图表显示,以上两大类互补配对至少有165个黄金密码的介入。这一组数据,是全文的核心秘典,也是最重要、最难以发现的互补配对的数字。这些确凿的数据证明:不仅在内外结构上,而且在每一次遗传密码的流转运行环节中,都是以黄金密码的互补配对原则为主导,并将黄金密码的互补配对成果保存在子代肌体的结构和功能中,从而得出黄金律的互补配对原则决定着DNA的内外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结论。另外,赵经寰先生还以艺术实践中色彩视觉的“互补原理”与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相比对,认为前者就是后者生理性的外延,并得出如下结论:美学密码的互补配对和基因密码的内外结构的互补配对,两者的形式相同,规律高度一致。这证明了美学密码和遗传密码之间的互相依存的因果联系。经过以上的严格论证,赵经寰先生得出重要的新结论:美起源于主要的遗传分子DNA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美学研究的视域,而且拓展了生命遗传科学研究的新境地,将美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真正联系了起来。

 

若追问,黄金律在生命中的起源,赵先生答:为了应对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生命具有防止灾变的自卫与优化本能,也就是内生的自然优选法(黄金律)。自然优选法还是生命得以进化的内生动力(基因因外部环境而无序变异,并无一定进化方向)。从这个“进化优选说”可以窥见黄金律在生命中的起源和本质,并对重解进化论有着根本的意义。生命以美求爱,美和遗传是“表里共生”“因果相依”的关系,缺一不可。这时,优选法就外化为黄金律的优美形式,借以取悦对象,达到生命遗传的目的。因此可以确定,美是生命的媒介,而生命就是美的终极目的。这就是美的本质。

 

赵经寰先生的“DNA元美学”—— 美的起源与本质问题的研究,立论大胆,求证小心,论述严谨,他以坚毅的探索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开辟美学研究的新领域,以出人意料的新发现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使美学研究中一向模糊不清的美学元问题有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姑且不说其充分论证的合理性,仅就其在美学与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独创性及不可替代性而言,就弥足珍贵。赵经寰先生率先将人们探索美的起源的视线引入生命遗传分子的微观领域,第一次将生物遗传分子与美学密码契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与刷新了黄金律的研究内容,对科学观念的美学研究作出了新的重要贡献,而且对近些年兴起的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今赵经寰先生虽已年逾八旬,但思维敏捷、身体康健。他具有中外美术史、美学史乃至文化史的丰富知识,具有一般画家所不具备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在艺术感受、理论发现与规律把握方面,表现出平庸理论家和艺术家所难以企及的素养与禀赋。因此,其美学研究的继续深入和进一步的新成果,是值得期待的。


齐凤阁

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前院长

教授,美术史论家



显微生命艺术欣赏



本文摘编自赵经寰著《视觉形式美学:基于DNA元美学》序言二及第十二章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视觉形式美学:基于DNA元美学》

作者:赵经寰

责任编辑:华长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3

ISBN:978-7-03-056536-5


《视觉形式美学:基于DNA元美学》是形式美学和DNA元美学的合璧,以黄金律与DNA元美学为据,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设计、书法、摄影等门类的共同方法相融合,融通百家,并切入基因,认识生命本源。它区分形式美的常态和变态,在走向多元时,立有根,破有据。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视觉形式美学专著,初版面世20多年来,独领风骚,被称为“赵经寰书画构成论”,集古今中外名家论点于其旗下,将本书推向构成论之首。本书新编入的DNA元美学,用基因结构的大量黄金密码重解了美的起源和本质问题,是美学的重大创新尝试。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书名、作者、封面可购买本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124345.html

上一篇:汪晓勤:它为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开辟了一条途径
下一篇:机器学习预测了一种超硬钨氮化合物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