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肺癌诊断治疗新进展:降低肺癌死亡率、提高肺癌治愈率的关键

已有 3011 次阅读 2017-9-1 11:0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肺癌诊断治疗新进展》问世了!


ISBN:978-7-03-051439-1

主译: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 支修益教授  张毅教授


《肺癌诊断治疗新进展》分两部分阐述肺癌的诊断与治疗最新进展, 第一部分介绍肺癌的筛查、诊断和分期; 第二部分介绍肺癌的手术及辅助治疗。全书以专题论述形式编写,紧密结合临床提出了在肺癌诊治过程中医师关心的问题。本书内容科学严谨, 理论新、信息量大,为临床医师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可供胸外科、肿瘤科医师参考阅读。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患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有700万人死于肺癌。目前,肺癌已成为我国人群中患病率和病死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肺癌的病死人数已经占到全部肿瘤的22.7%。因此,肺癌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已成为降低肺癌死亡率、提高肺癌治愈率的关键。从胸外科医师的视角来看,手术治疗是根治肺癌的最佳治疗手段,但大多数肺癌病人一经发现已经是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最好时机,故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我们组织全国在临床一线工作的胸外科专家,着手翻译这本《肺癌诊断治疗新进展》,原著为两本书,分别为《肺癌筛查、诊断和分期》和《肺癌手术及辅助治疗》,我们将两本合订为一本,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期更好地方便读者阅读。


精彩篇章抢先看

肺癌的筛查、早期发现和诊断


荧光支气管镜和导航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是一种诊断肺癌微创的方法。正在开发的支气管镜更小、更灵活,而且具有较高的图像分辨率和足够的活检通道。高分辨率CT 可以重建支气管树三维虚拟图像。靶病变可通过一个小型径向超声探头和其他有潜力的技术,如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得到确诊。这些工具可以为肺周围型病变的诊断提供一个比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更安全的方法。



应用于肺癌早期检测、诊断及预后的生物标记物及分子检验


生物标志物在肺癌患者治疗中的研究包括应用多种平台去检测基因、蛋白和微RNA 表达的变化。有很多已经发表的研究尝试主要使用组织和血液成分进行肺癌的早期检测、诊断、预后和预测性的生物标志物。缺少有特异性的通用生物标志物以及经过临床验证有用的标志物是这些研究所的特点。对肺癌患者来说,未来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如二代测序以及整合和验证候选的标志物将成为调整治疗的一种方法。


手术治疗肺癌


在手术之前是否可以预测发病率和死亡率


围术期发病率、死亡率的评估一直是肺切除术的研究主题。为使手术病人的选择更完善;特别是近期以制度质量改进为动力和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为需要对高危患者所做的多变量模型开发了出来。本文探讨了研究中变量与预测结果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是否肺切除术后可以准确地预测发病风险及死亡风险。


手术对于临床N期肺癌患者的作用


Ⅲa 期同侧纵隔淋巴结肿大的N2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这些患者中的大多数仍然单独使用影像技术分期,如果不结合某些形式的纵隔分期手术会导致显著分期错误。N2 从隐匿的微观疾病到明显多站淋巴结肿大都有可能。对每个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及治疗正确的理解可以更好地选择术式治疗这些病人。本文综述了手术治疗在N2 受累患者中的作用。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早期肺癌能否获得与手术相同疗效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有治愈可能却有可怕预后的疾病。针对早期疾病治疗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患者往往是多种合并症的老年人。手术是通过长期验证的标准治疗。然而,围术期死亡率、发病率的风险可以限制许多高危患者手术的可行性。立体定向消融放疗采用高度集中,消融治疗的辐射剂量治疗肿瘤已开始替代手术。


肺癌全身治疗的现状


肺癌肺切除术后辅助化疗


Ⅱ和Ⅲ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完全切除患者,以及可能的ⅠB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目前推荐使用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虽然完整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约5% 的5 年生存优势,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复发风险仍相对较高。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基于生物标志物的个体化治疗辅助治疗的新的治疗方法。


进展期肺癌的靶向治疗与抗癌新药的应用


肺癌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发(主要是非小细胞肺癌),导致临床结果改善及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本文讨论了新型靶向药物及用后的证据。


生物途径的药物及靶向治疗:假设还是临床现实


肿瘤仍然是个性化或基因组驱动的疾病。这种观点认为癌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改变而驱动,使用此信息来指导治疗的基础是治疗基因的特异性改变。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表明,开始依据新型靶向药物生物标志物来治疗病人。本文为实践的胸外科肿瘤医生回顾了历史治疗中关键的进步。


以上只是部分专题提要,更多详细专题内容请阅读原书,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书作者简介: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胸科医院Jean Deslauriers 教授、加拿大渥太华医院胸外科Farid M. Shamji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总医院、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的前任主席F.Griffith Pearson 教授 组织胸外科和肿瘤科医师联合编写。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出版这本书源于纪念一位已故的世界著名胸外科专家Robert Jason Ginsberg教授(1904—2003 年),本书中很多有关肺癌的研究成果是延续于他最初的临床实践和研究项目。




Ginsberg是世界上著名的胸外科肿瘤学家之一。他是纽约胸外科学会和加拿大胸外科医生联合会的主席,是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和10 种医学杂志的编委会成员。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81篇论文,并参与编写94部论著的相关章节。他的成功取决于伟大的领导能力、主动创新和推广能力,其领导和组织能力体现在能够很好地协调多伦多大学胸外科医生研究组的工作,并成功地在美国国家健康委员会资助的肺癌研究组(LCSG)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体现在作为创始者之一所组建的普胸外科社团。 Ginsberg博士担任1988年首届普胸外科社团大会的科学项目主席。这个项目以肺癌的临床研究研讨会为特色并延续至今。


目  录


第一部分:肺癌筛查、诊断和分期


第1章   肺癌预防、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  3

一、吸烟是全世界导致可预防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3

二、肺癌流行的变化与职业和环境危险因素  12

三、所有的肺癌病例是否都应该提交给肿瘤病例讨论会  19


第2章  筛查、早期发现和诊断 25

一、目前肺癌筛查的形势  25

二、在CT筛查中新发现结节的系统管理方法:肺结节专科门诊的角色  35

三、荧光支气管镜和导航支气管镜检查  44

四、肺癌细胞病理学研究进展:新技术所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50

五、依据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学会、美国胸科学会与欧洲呼吸学会文件中肺腺癌的亚型分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67


第3章  临床分期策略和心肺功能的评价 74

一、肺癌患者的快速评估和分期  74

二、融合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表现  78

三、超声内镜和超声支气管镜在胸外科的应用  83

四、应用于肺癌早期检测、诊断及预后的生物标记物及分子检验  93

五、肺癌手术切除的治疗延误对预后的影响  104

六、心肺功能检查在肺癌手术中的生理学及临床应用  110

七、肺切除术的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肺癌手术指南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 121

八、多发性肺结节的治疗方法 128


第二部分:肺癌手术及辅助治疗


第4章  诱导治疗的作用 139

诱导治疗的作用:诱导治疗后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切除 139


第5章  手术治疗肺癌 148

一、在手术之前是否可以预测发病率和死亡率  148

二、小直径肺癌的根治性亚肺叶切除 157

三、累及胸壁肿瘤(包括肺上沟瘤)及侵犯脊柱肿瘤的治疗 167

四、手术对于临床N2期肺癌患者的作用  179

五、支气管和肺动脉的重建 184

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及采样术现状 184

七、术中淋巴结分期:前哨淋巴结技术的作用  201

八、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早期肺癌能否获得与手术相同疗效  211

九、外科医生的观点:肺癌的姑息性切除是否合理  221


第6章   全身治疗的现状 238

一、肺癌肺切除术后辅助化疗  238

二、进展期肺癌的靶向治疗与抗癌新药的应用  246

三、生物途径的药物及靶向治疗:假设还是临床现实  255


第7章  姑息手术治疗后的随访 263

一、如何对肺癌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最实用、最优化及最经济的后续诊疗,以及后续治疗应该由谁来执行  263

二、肺切除术后生活质量评估  269

三、胸外科手术的姑息性治疗原则  274

(本文编辑: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73413.html

上一篇:小心牙!丨华西口腔专家解读你想了解的有关牙齿的种种问题
下一篇:前沿丨系统动力学文献计量学分析
收藏 IP: 117.136.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