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WANGJK5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ANEWANGJK55

相册

« 返回图片列表 |当前第 18 张|共 300 张图片 
上一张下一张

DSC_0119_副本

上传于 2014-12-3 20:21 (171 KB)

发表评论 评论

IP: 137.43.183.*   JANEWANGJK55 发表了评论   2014-12-5 00:21
厨艺一般,怎样做出让人难忘的美食?

图文 / 超级富有的幸福幸运女 Antonia Wang



食物添加器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台中有一家很有名的牛排馆,久久一次,我的父母会开着车子载着我们三个孩子,从小镇到市中心,在牛排馆前面等待着,然后一家人坐在餐厅内的餐桌前等着服务生一道道的上菜,每次当牛排盖在我面前一打开,我们拿着餐巾挡着油喷到身上,那牛排的香气,那幸福的感觉,我至今都没忘记过。



我喜欢全家一起出外用餐的感觉,那时候的父母是开心的,那时候的我们是雀跃的,一直到现在,那家已经熄灯的牛排馆老店在我心中,拥有着不灭的地位。



在我家,父亲的厨艺强过母亲,只是父亲总是久久来一次大餐,而上下班时间固定的母亲却是那个每天要负责晚餐的人,职业妇女的妈妈下班后马上进厨房,这样的她已经很尽力了,而那时候的我们却觉得每天的菜色都没什么变化,我记得有一次,还是孩子的我对着餐桌发呆说:『怎么又是吃这个?』,当我一发难,弟弟妹妹也跟着抱怨了起来。



那时候我的母亲听了以后问:『那你们想要吃什么?』,我们想了想说:『筒仔米糕。』,那样的要求不过分,因为那是家乡的名产,出门就买得到,母亲听了二话不说,拿起了一个碗,先在底部放了一些瓜仔肉酱,再把整个碗全部押了满满的白饭,最后倒扣了那碗饭在盘子内说:『来!筒仔米糕。』



那一天的我们,看着母亲在我面前『变』出了筒仔米糕,三个孩子都很兴奋,每个人都抢着要自己『变』出自己的筒仔米糕,于是,那一天的晚餐,三个孩子都吃了一整肚子的饭,而那独特的米糕在我的记忆中从没淡忘过。



现在的我,已经不吃牛肉了,可是久久一次我会帮老公煎个牛排,简简单单的加点海盐,却常常让老公逢人就提起:『我现在只习惯吃老婆煎的牛排,太好吃了。』



而女儿更夸张,对于厨艺不精的我而言,无法跟别的父母一样,煮出一桌子好料,可是女儿却会常常坚持『我不要在外面吃,我要回家吃妈妈煮的饭。』,即使她每次吃最多的其实只是白饭加青花菜。



女儿也会很得意地告诉别人『我妈妈做的面包最好吃了。』,即使那只是把材料放进面包机而已。



有那么一阵子,我很庆幸我的老公是个不挑嘴又会称赞老婆厨艺的人,我也很庆幸有个这么捧场的女儿,常常他们在外人面前称赞起我煮的东西,我还真的很不好意思有点发窘,直到最近,我才真的看懂了,老公跟女儿为何会对我如此吹捧。



小二的小义跟着父母来我家看刚诞生不久的儿子,每次跟小义相处的时间中,我最害怕的就是用餐时间,从小,小义一到了用餐时间就如同上了酷刑桌,为了让小义多吃一口饭,小义的父母用尽了所有的办法,从好好讲、谈条件、威胁、利诱、大骂、罚站、挨打,什么都会上演,跟小义吃饭连一旁的人都觉的是场酷刑,连饭都不觉得好吃了。



那一天的我终于受不了了,指着我还没满月的孩子告诉小义的妈妈:『别逼孩子了,我儿子才刚出生没多久,饿的时候哭到天花板都快掀了,小义都几岁了,难道你怕他会饿死?』



小义的妈妈很气地说:『他的成长曲线已经落后同学很多,都给医生治疗很久了,如果放给他自己选择,不是一直饿,就是只要吃速食店的汉堡、炸鸡跟薯条。』



小义妈妈的话刚说完,小义的爸爸担心孩子不吃饭没热量,拿了他悄悄地去买的速食店炸鸡腿进门了,小义看到爸爸手上的炸鸡腿开心地飞奔过去,笑颜灿烂的跟父亲说谢谢,小义的父亲宠溺的摸摸儿子的头也开心地笑了,小义的妈妈看到这一幕就更气了。



而那个当下我才真的懂,原来对小义而言,餐桌上满满的饭菜,不是不好吃而是添加了太多父母的担心与恐慌、添加了许许多多的威胁利诱与打骂,这样的食物添加了这些的气味,光看就没了胃口。



而速食店的炸鸡与汉堡,是爸爸宠爱孩子的方式,在吃那些食物的时候,他的父母不但不会威胁利诱恐吓,即使不吃了也不会被责罚,那些食物添加了父母的放松、添加了奖励与肯定、也添加了父母对他的宠溺、甚至属于父子之间,男人与男孩之间的默契,那些食物不是真的好吃,而是添加了幸福的味道。



明明不爱孩子吃速食,却拿去吃麦当劳当奖励;明明不爱孩子吃糖果,却拿糖果当特许的食物,让孩子吃到了自由与奖励的味道;明明很想让孩子多吃点正餐,却在餐桌上让孩子看到父母最暴躁与怒目的那一面。



后来的我也才懂,我的女儿也爱吃速食店的儿童餐,除了因为玩具之外,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没有吃速食习惯的我们没带她去吃过,后来换了一个诊所看病,每次夜晚女儿发烧,隔天一大早我们还没吃早餐就带着孩子去看医生,在等待的时间或是看诊完,女儿就会要求去医生诊所旁的速食店吃儿童餐。



我常常看到女儿的儿童餐都吃不完,疑惑着明明不爱吃怎么每次生病都要买?现在的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父母帮女儿心目中的速食儿童餐添加了勇敢的气味,那是打针看完医生后的仪式,食物中有着勇敢的气味。



于是我懂了,那家童年的牛排馆老店在我心中之所以占有那很重要的位置,不是特别好吃,而是添加了一家和乐的气味。



筒仔米糕对我来说除了有家乡的味道,还有属于我对母亲创意的幸福记忆。



我煎的牛排不是特别好吃,而是不吃牛肉的我,还会专程去买牛排煎给老公吃,对老公来说,那是专门为了宠爱他而做的料理,一种独有的宠爱的气味。



水煮青花菜、筊白笋、秋葵对女儿来说是这么喜爱,不是因为我添加了特别的水,而是,我曾经水煮了这些菜,桌上放了各种的酱料,让女儿用菜沾各种酱料来认识不同的味道,找出不同的青菜最适合哪种酱料,那时候我们母女在玩味道。



我做的面包不是多么的特别,而是从买面包机开始,是女儿陪着我去百货公司看料理展示、试吃成品、商量购买,回家后,一起研究一起放各种的材料,全家一起等着第一条土司出炉,一起发出『哇!』的声音,一起品尝,也用土司做许多的变化,甚至做面团,母女俩常常玩整个下午做出各种形状的面包。



知道女儿爱吃薯条,老公爱吃零食当宵夜,我买了有机地瓜用家中的不粘锅煎了许多的薯条,沾各种酱料甚至梅子粉,让父女俩开心的吃,因此女儿爱吃我煎的薯条胜过速食店的薯条。



女儿最爱的那家义大利面滋味不是特别的棒,而是,每次当中式口味的老公工作繁忙的时候,我总带着女儿去那家餐厅用餐,孩子可以自己拿沙拉吧的食物,可以玩玩具,可以看墙壁许许多多特别的壁画,可以跟我举杯乾杯,那家的餐厅的义大利面添加了与母亲约会的甜蜜记忆。



每次出国都食欲大开到吓人的女儿,并不是觉得国外的食物特别美味,而是,那些异国的食物添加了旅行中父母全然的陪伴。



我煮的饭不是特别的好吃,而是当我煮饭的时候,女儿会看她喜欢的影片,上餐桌的时候,有时候饭捏成了圆球,有时候饭变成了爱心的形状,有时候,我会把青菜夹在女儿的碗里面后自己假装忙着吃,等女儿吃完菜后一脸不可思议地问:『ㄟ~这里的菜怎么不见了?』,就这样女儿可以吃完整盘的菜,我煮的饭菜有添加惊喜与开心的气味。



我的家没有布置的比餐厅漂亮,女儿还是喜欢回家吃饭,不为了什么,而是一家三口总是围着餐桌聊东聊西,讨论各种的事情,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连老公工作上的状况,朋友的难题,我们三个人都会一起讨论与分享,我们吃饭从来没有『不准讲话』这回事,我们的餐桌讨论的话题精彩万分。



最近老公常常看着女儿一边吃义大利面一边吃着水煮青菜津津有味,爱吃肉的老公买的卤味、鲁肉、炸鸡、咸酥鸡对女儿完全没有吸引力,老公很感叹地说:『怎么孩子喜欢的食物都跟你一样?都遗传到你?』,那时候的我笑了笑,我才懂这不是遗传,而是我跟我的母亲一样,在孩子记忆的食物中添减了各种的气味。



我减去了许多母亲对孩子吃饭的焦虑、谩骂、威胁利诱,我也从不将糖果、饼干、速食店、鸡排当成一种奖赏与鼓励,我淡然处之的面对孩子接触的任何垃圾食物,却在每个正餐与用餐时,添加了快乐、游戏、宽容与愉悦的气氛。



于是,老公每次在吃牛排的时候,会想起我煎的牛排,女儿在吃薯条的时候会说:『我最喜欢妈妈煎的薯条,不喜欢外面的。』,每次回外婆家的时候会早早起床,只为了跟我去菜市场吃一碗筒仔米糕,走过面包店的时候,会要求:『妈妈,我想吃你做的面包。』,偶而,她会要求:『妈妈,我们再一起煮义大利面好吗?』



现在的我终于懂,除了被禁忌的食物有自由的味道之外,身为一个老婆的我,竟然有能力帮老公心目中的食物添加不同的气味,而身为一个母亲的我,也可以帮孩子的每一种食物,添加不同的气味与回忆。



或许很久很久以后,纵使我已经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来说,或许只是简简单单的水煮青花菜沾海盐,她就会想起曾经跟母亲俩人用整整一盘的水煮青花菜试各种盐巴味道的回忆,海盐的味道、岩盐的味道、玫瑰盐的味道,某种食物会有某种与母亲连结的记忆,某种的滋味会有某种对母亲的想念。



现在的我更珍惜每次跟孩子的用餐时间,因为我懂了,我是孩子选择食物的食物添加器,在每个孩子记忆中的食物、喜欢与不喜欢的食物中,添加了各种的气氛,愉悦的、幸福的、美丽的气味,一种随着食物香气就可以想起的~



母亲的味道。





#台湾清水筒仔米糕的美食。



本文摘选自《我不是天生会当妈:从亲子生活体验中学习,教出自信又快乐的孩子》

作者王丽芳(Antonia Wang)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