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我和可拓学的缘分——发现中国现代数学奠基人.熊庆来

已有 1510 次阅读 2021-9-20 00:21 |个人分类:可拓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和可拓学的缘分

——发现中国现代数学奠基人.熊庆来


   跨学科研究最尴尬的事就是“你会发现自己就像个白痴(确切说有时候就是个白痴)”。如何了解一个新学科,顺利实现跨学科学习?

   需要一点自顶向下的压力(“一”+“白”=“百”),更需要积极健康的心态(去“病”头,变“痴”为“知”),还需要去了解下这个学科的的来龙去脉。

      每一个新学科的开创都是有其他学科助力的,就像和谐四瑞一样,有的衔来种子,有的刨出一个小坑把种子埋下,有的带来水,隔三差五来浇灌,还有的则选择默默守护旁边,积累供给养料,计算机学科也不例外。

      打开中国计算机历史画卷,你会看见有两个园丁,他们一个叫华罗庚,一个叫钱三强,在他们身后有一些神秘身影,昨天发现,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现代数学奠基人熊庆来。

   熊庆来,华罗庚的伯乐,严济慈、陈省身的恩师。

   1893年10月20日,熊庆来出生在云南省东南部弥勒县(今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竹园坝南头的息宰村。

   庆来的祖父熊凤翔,祖父少年时就赶马贩运甘蔗和盐巴,后来开了个经营榨糖的小手工作坊,积攒了一些钱,在村里建了座颇具规模的四合院。

   庆来的父亲熊国栋,父亲出生时,其祖父已经积淀了一些田产,日子宽裕,吃穿不愁。所以年少的庆来父亲可以读书,但庆来祖父去世后,庆来父亲不得不继承家业,操持糖业,后来父亲热衷于地方教育和水利等公益事业,把管理家业的一大半责任交给其侄子庆生和庆徽操持,做了一个思想开明的儒学署训导。

    庆来7岁进入私塾,最初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年岁渐长后,开始读《大学》、《中庸》、《论语》、《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1906年,父亲去赵州任儒学署督导,把13岁的庆来带到了赵州。赵州在滇西,靠近大理,在云南相对比较开化,父亲生性豁达,吸引了两位有德行和才学的教学先生,一位叫庄从礼、另一位叫赵凤韶,他们见小庆来求知欲旺盛,又踏实努力,主动请缨做了庆来的家庭教师。除了传授经传典籍之外,还教庆来法语和数学初步,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看小庆来学得刻苦,便建议父亲送庆来到昆明求学。

    1907年,庆来考入云南方言学堂(相当于外语学校),学了英语和法语。

    1909年,庆来顺利升入高等学堂本科,在父母催促下,16岁的庆来与同年同月出生姜菊缘结婚。菊缘生于九月初九,九九重阳,登高赏菊,因而得名,她出生在弥勒县虹溪镇一户举人之家,菊缘的祖父姜小峰与庆来的祖父熊凤翔是亲故表兄弟,小庆来3岁时遇见进京赶考的蒋小峰来家里做客,被相中后和菊缘订了娃娃亲。菊缘虽然来自书香门第,但受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影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辛亥革命后,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与实业心切,原云南高等学堂被裁,设英法文专修科。

    1913年,云南教育司主持留学考试,选拔学生到欧美留学,全省几百人应考,最终只选取了13人,其中,庆来名列第三,被送往比利时,学习矿业。当时菊缘已经怀孕,庆来留了“秉信(男)、秉慧(女)”两个待选名字给妻子,第二天一早就离开了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21日,比利时沦陷,庆来和同学杨维浚转赴法国求学。他们在巴黎先进入了圣路易中学,计划考巴黎高等矿业学校,但因为战争原因,学校关闭,庆来只好进入格洛诺布(Grenoble)大学试读电工学院,两个月后,由于对专业课程不满意,他又回到圣路易中学,进入算学专修班,又去了格洛诺布大学理科旁听。1916年获得高等算学证书后转入巴黎大学,后被好友李汝哲感染肺病,1917年1月好友病逝,他听取医生建议到瑞士养病,就近进入法国蒙柏里国立大学,一年半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高等微积分学、理论力学、理论天文学3个学历证书,并获得了理学硕士学位。

     1919年,他又选择了马赛大学学习物理及工业电学两门课程,于1920年取得高等物理学证。在欧洲就读期间,置身于巴斯德、普旺卡烈、居里夫妇的卓越成就和科学精神所激荡的国度之中,庆来深受震撼,树立了“科学救国”的信念。

    1920年10月,庆来启程离开马赛返回祖国。1921年春,回到家乡,10天后就动身来到昆明准备投身新学,但当时的中国,近代数学这个领域基本还是空白,云南更是毛荒之地,后虽受邀进入云南甲种工业学校任教,但很快庆来发现,这种类型的中等学校并不适合自己。正在这时,留洋学长何鲁把他推荐给了江苏南京的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邀请他去算学系做了教授兼主任。

   1921年11月,庆来携妻儿来到南京,才发现,专任教授只有自己1人,另有1名兼职教授和助教,但兼职教授并不能教高深数学,所以,所有高深数学课程都压到了熊庆来身上,那一年他28岁,借鉴在法国留学时学过的西方教材,他开始编写适合中国学生的数学讲义。5年时间里,先后编写了《平面三角》、《球面三角》、《方程式论》、《解析函数》、《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动学》、《偏微分方程》等10多种讲义。

   严济慈生于1900年,比庆来小7岁,1918年考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名列榜首,1919年,何鲁来到南京高等师范任教,严济慈成了何鲁的学生,到了1920年,严济慈直接转到了数理化部,1921年11月,庆来的到来,更使严济慈与数理结下了不解之缘。1923年,严济慈编著了《初中算术》、《几何证题法》并在毕业前夕出版。见到济慈在学生时代的两项科研成果,庆来倍感欣慰,他和何鲁商议,共同资助济慈出国留学。1925年,济慈在巴黎大学获得数理硕士学位,1927年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较高层次的国家级博士学位),从济慈开始,法国开始承认中国的大学毕业文凭与法国的大学毕业文凭具有同等的效力。回国后,济慈同时在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第四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并参加筹备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作为我国第一代物理学家,他成为了我国光学研究奠基人,不仅如此,还培养了钱三强、陈平、陶荣甲等第二代及年轻的物理学家。

   1926年,庆来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参与筹备算学系,早在1925年,郑桐荪就开始筹备,等到第二年庆来加入,就开始设高深课程。

   1927年,算学系正式成立,郑桐荪任主任,庆来负责搞建系规划,并担任大部分课程。

   1928年,庆来接替郑桐荪担任算学系主任,聘任原东南大学算学系孙光远担任教授。

   1929年聘任杨武之(杨政宁父亲)担任算学系教授。8月19日,27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齐聚北京中中山公园,成立中国数理学会。

   1930年,招收第一位研究生陈省身。

   1931年,破格引进华罗庚,为他设立算学系图书馆助理员一职,月薪40元大洋。

   1932年7月,到瑞士苏黎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他带上次子秉明来到巴黎继续求学,在维那(V.llal)教授指引下,1934年6月,庆来博士论文《关于整函数与无穷级的亚纯函数》见解独到,获得巴黎大学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后来这篇论文所定义的无穷级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式无穷级”(“熊式定理”),1933年,发表国内第一部高等微积分教材《高等算学分析》。1934年7月庆来返回祖国。

   1935年7月,中国数学会在上海成立。

   1936年3月,聘请美国数学家维纳(Wiener)任教授。同年4月3日,法国数学大师哈达玛夫妇受邀访华讲学。

   1937年,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字志舟)聘请庆来任云南大学校长。之后直到1949年,担任了长达12年的校长。1938年,云南成为重庆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大后方,云南大学迎来了一大批来自各大名校的优秀师资。

   1949年,庆来到巴黎参加联合国组织的国际教育会议,没想到,此行巴黎,被国民政府断了薪金,滞留后得到各方学友慷慨解囊,还算幸运。但不幸的是,1951年,庆来高血压导致脑溢血引起半身不遂,但这依然没有阻碍庆来继续研究的脚步,1955年,庆来接到华罗庚的信,他开始决心重返祖国。

   1957年6月8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庆来终于如愿回国。1959年,庆来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62年,中国科学院在全国政协礼堂为庆来庆祝70岁寿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庆来被抄家,和华罗庚一起成为黑线人物。

   1969年2月3日凌晨,写完交代材料后的庆来离开了人世。

   1976年,四人帮覆灭,1977年,庆来终得平反昭雪。

   1978年3月16日,庆来骨灰安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

   看到这里,你有何感想呢?

   庆来的一生,前期的理想很简单,就是好好读书,去昆明。到了昆明之后,才发现祖国危难,开始思考如何救国。顺势留学海外,几经波折,在西方科学家精神感染下,树立了科学救国的信念,开始探索教育救国之路。虽然创业之路一波三折,困难重重,但依然不改初心。看似是庆来的个人成长历史,也是我国学子远赴海外回后开创数学教育事业历史。

     翻阅并摘录庆来的成长故事过程中,内心时不时会奔涌一些难以言喻的情绪,时而愉悦,时而伤感,时而困顿,时而矛盾,时而豁然开朗,时而悲喜交加。就像远方闪耀的辰星,忽明忽暗,吸引着我发现更多有趣的灵魂~

拓展阅读:张维 著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 熊庆来 金城出版社 2008.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0919-1304899.html

上一篇:我和可拓学的缘分——如何表达研究对象?
下一篇:我和可拓学的缘分——食物中的情感记忆与社会变迁
收藏 IP: 223.104.9.*| 热度|

3 史晓雷 李宏翰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