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生命周期评价与管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ht 好奇是天性,理解是乐趣,解释是我的工作,预感应验了是RP爆发。

博文

生命周期评价与管理(2)- LCA概述

已有 6685 次阅读 2013-2-25 13:10 |个人分类:LCA/LCM|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课程, 节能减排, LCA, 生命周期评价, 碳足迹

讲义内容:
1)本节课尝试通过课堂讨论,让同学归纳出产品和技术环境评价方法应该具有的特点、应该回答的问题
2)介绍LCA方法的基本框架
3)介绍LCA的基本特点,即定量化、系统化评价和对比分析产品环境影响的国际标准方法
4)最后举例说明了LCA方法在政策制订和企业中的潜在应用
其中引用了我们之前的一篇文章,以水泥生产的例子说明:在产品和技术评价中,“环境问题的转移”,包括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环境影响类型之间的转移,是非常普遍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 姜睿,王洪涛,张浩,陈雪雪. 2010. 中国水泥生产工艺的生命周期对比分析及建议[J]. 环境科学学报,30(11): 2361-2368  全文下载

之前曾与严明佳就这一节的内容有一些讨论,见之前的博文

另外,章菁问:“在碳排放的转移中,为什么说京都议定与生命周期思想是矛盾的?”

解释如下:

与LCA方法相比,京都议定书的评价方法在评价(统计)的系统边界选择上存在差异,并因此可能导致改进措施受限、改进意愿被削弱。
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产品供应链和消费)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但无论在哪个国家发生,LCA都将其加合到一起,以便找出各环节各种可行的改进措施。例如,如果中国某项产品制造时减少了钢铁消耗,LCA结果(产品碳足迹)会因此减少,其中包含着因此而减少了澳大利亚的铁矿开采和海运造成的排放。与其它措施相对比,LCA结果将分析这是否是重要的改进措施。
而京都议定书一开始就将排放和减排责任分解到各个国家,这在评价中会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中国企业采取任何措施减少制造过程的钢铁消耗(或任何进口原料消耗),国外上游过程因此的总量减排都不会被认为是中国的贡献,这会削弱中国采取这种改进措施的意愿。另一方面,如果中国产品出口,制造过程的排放被认为是中国的排放,而不是消费者所在国家的排放,这会削弱消费者的改进意愿。
其实,任何只关注产品某个环节和过程(国家)的评价方法,都会不必要地将各种“节材”措施排除在外,同时可能忽略环境排放的转移。而LCA评价包含了每项材料消耗的资源环境影响,从而可以衡量“节材”措施的效果,也可显示并避免环境排放的转移。【这其实完全是一个意思,也是LCA的本意:量化评价每项原料消耗在上游原料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环境影响(转移),因而也可以评价因为“节材”带来的效果。】


讲义下载:LCM2-LCA intro.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9598-664944.html

上一篇:生命周期评价与管理(1)- 课程介绍
下一篇:生命周期评价与管理(3)- LCA的计算与分析
收藏 IP: 118.114.162.*| 热度|

1 迟菲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