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博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mu 广学馆记

博文

今岁火软苍朮香

已有 3093 次阅读 2020-2-22 22:58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苍术, 苍朮, 白朮, 新型冠状病毒

 

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终于从当初的“小麻烦”,变成了武汉、湖北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大灾难”。在目前西医仍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据报道中医药在当下的新冠状肺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一至六版)的一号方及二号方中,均有白朮与苍朮这两味植物药的名字。


 

白朮与苍朮,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常用的植物药,在南北朝以前均称之为“朮”。“朮”,《说文解字》注解为“秫”,是一种作物;“省禾”而写作“朮”。按《六书本义》,“朮”字篆文象其根干枝叶之形,根呈老姜状,皮为苍色故名。现代书籍及文献中,多将“朮”(zhú)写作“术”(shù),甚至有学者误以为“术”字有 shù”、“zhú”两个读音,严格来说,这是不对的,“术”字可理解为一种技艺,两者的字形、读音以及字义都是不同的。

    “朮”很早便见诸于中国古代典籍。《范子计然》曾记载说:“朮出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黄白色者善。” 范子即范蠡,是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计然则是范蠡的老师,也是越国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由此可见,当时“朮”已经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了。至少在唐代,“朮”已经开始人工种植了,柳宗元曾写有《种》一诗:守闲事服饵,采东山阿。东山幽且阻,疲苶烦经过。”

    “朮”之名,在《尔雅》中已有名词注释:“朮,山蓟。”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将“朮”列为上品,但未有白朮和苍朮之分。至南北朝时期,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出,“朮乃有两种,白朮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朮叶细而无桠,根小苦而膏,可作煎用。”即我们现在所谓的白朮与苍朮,按照植物分类学的系统区分,均属于菊科苍朮属(Atractylodes),白朮学名为A. macrocephal,苍朮一般指的是学名为A. lancea的植物;白朮开紫花,苍朮开白花,还是好区分的,这在古代典籍中也有记述。在历代应用中,苍朮实际包括了几种植物,除了主流的茅苍朮、北苍朮外,有些地区也以同属植物东苍朮(又称关苍朮)作苍术入药。(参见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67-1119458.html



白朮与苍朮在中国古代是著名的药用食用植物,《神农本草经》将“朮”列为上品:“朮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也有记载:“南阳文氏,汉末逃难华山中,饥困欲死,有人教之食朮,遂不饥。数十年乃还乡里,颜色更少,气力轻胜。故朮一名山精,神农药经所谓子欲长生,常服山精是也。” 此外,白朮与苍朮历代还有做酒、食疗等用法。山精一名及其保健作用,在范成大等著名诗人的诗词中也时常可以见到。在药用价值上,虽然白朮与苍朮均具有健脾与燥湿两种主要功效,但在宋朝以后逐渐区分开来,白朮以健脾益气为主,苍朮以苦温燥湿为主,也可以配伍使用。朮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入方10次,在中国古代传染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苍对消化系统有多种作用,还能保肝、降血糖、抗菌、抗病毒等,有研究表明含苍酮的苍SFE-CO2提取物及苍术酮,对流感病毒有杀灭作用;在SARS疫情暴发期间,苍在预防和治疗SARS方面也有应用,并被列为应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药物。SARS病毒与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类型很相似,苍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还是值得期待的。 

(一种简易的家庭熏蒸装置:电蚊香器)

有意思的是,白朮与苍朮是有多种用药方式的,除了煎汤服用之外,熏蒸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在预防SARS疫情时也有应用。李时珍曾经考证说:“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疹。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后来多将猪蹄甲改为艾草联合使用。苍朮熏蒸是会产生淡淡的药香,在古代已经广泛应用,这在古诗词中也可见一斑,其中尤以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地炉火软苍朮香”最为知名,这首《分岁词》,和我们刚刚过去的春节一样,都是同一个时节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1219871.html

上一篇:牯牸无瘟犊儿长
下一篇:二月二,龙抬头,来只小青龙
收藏 IP: 27.22.129.*| 热度|

10 郑永军 杨正瓴 杨卫东 刘旭霞 朱晓刚 蒋德明 王从彦 张珑 杜占池 戎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