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我们能倡导快乐学习、快乐科研吗?来自诺贝尔奖得主的启示

已有 5122 次阅读 2012-10-17 11:12 |个人分类:一孔之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快乐学习, 诺贝尔奖, 快乐科研

几天前,在学习问题上与儿子发生公开摩擦后,最近几日我们一直处于冷战中,我们相互都懒得理对方。这次摩擦,让我深感目前教育体制的悲哀。几乎所有见到我儿子的人都夸他聪明、知识面宽、懂礼貌,因此我也非常自豪。我一直认为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儿,所以我一直想将这种理念传递给儿子,记得小时候他刚开始识字的时候,有时候不配合,我会用“你要听话哟,不然我就不教你识字了”这样的方式表达,效果很明显,他马上就变乖了。这样的方式显然很见效,他在上小学前,已经能认识许多汉字了,至少外面的标语他都是认识的。上学后,显然这样的方式已经没有意义,但他变得喜欢就周边的事儿问问题,我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还特别加上一句“你如果好好读书,就能自己解答许多问题了”。我一直不想强迫孩子学习,总害怕这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与考试成绩相比,我更在乎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于是,在整个小学,我没有给他报过任何针对课堂知识的补习班,特别在三年级以后,连兴趣班也没有报了,每个周末两天时间全部自由支配。他的小学成绩显然不算好,但也不算差,是我觉得比较合适的中等水平。但失败的是,由于电脑游戏而带来的一些新问题,他的学习习惯并没有我规划的那么好,学习热情也一般。儿子现在升初中预备班了(小学六年级,但进入初中部),虽然只上了一个多月的课,但学习热情的降低不是一点点。刚开学那会儿,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加我的飞信,说这样可以保持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我也觉得这是一个好的举措。然而,从后来发的飞信来看,都是关于考试的话题,以及孩子在考试中的排名。隔三岔五地在考试呀!我突然感觉到小孩整天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这有什么乐趣呢?无论如何,我也无法说服小孩说考试是快乐的。老师的飞信不断发来,小孩的成绩很糟糕,我也无法脱俗地因为成绩而教训小孩并强迫他学习,这样我们之间的战争不断爆发。
 
同样,我也认为科学研究本来也是快乐的,但审视一下我们现在的研究生们,发现能体会到其中乐趣的人并不会太多。也许,刚入校的时候,他们对科学研究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憧憬,不能说他们不喜欢。但很快,现实的压力让他们迷惑了,最后不知道是为了什么目的而读研究生,似乎就是为了制造那一、两篇可能是垃圾的文章,这有什么成就感呢,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与追求可能激发人类探索兴趣的科学问题相比,研究生们更关注自己的论文是否能如期、如数地发表出来。
 
正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看到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两名得主(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与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的故事。而恰好报道他们两人故事的标题却为“失败的学生得了诺贝尔奖[1]和“从最差学生到诺贝尔奖得主[2]。关于名人小时候一些糟糕的故事已经很多很多了,再增加两个也无妨。
 
山中伸弥当年还是属成绩不错的孩子,他通过努力考入了大阪的一所重点中学——大阪教育大学附属天王寺高中。但考入高中后他却热衷于柔道,并梦想成为日本奥运会代表选手,高中的三年时间因为练柔道受伤了十多次(骨折),因此很多人都说他大概走错了学校,应该去考大阪体大的附属高中。不过,也就是因为骨折的经历而接受父亲的建议,在最后的阶段认真学习考入了国立神户大学医学部,这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难看出,山中伸弥的整个学习阶段是快乐的,他练柔道是快乐的,也因为骨折的经历而快乐地向医学研究这个职业奋斗,他快乐地找到了学习的理由和动力。如果当时告诉他,学习的理由是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估计他的动力就没有这么大了。
 
约翰·格登的故事就更有传奇色彩了。格登从小就对生物学情有独钟。但是,他的生物课成绩在250个男学生里面排名倒数第一,其他理科成绩也垫底。他的老师在一份报告中称“我相信他(格登)有成为科学家的志向,但以他现在的表现来看,这真是万分的荒谬可笑”,格登“无法明白最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因此继续教他“简直是浪费彼此的时间(大多没有慧眼的老师,估计都是这样来考察学生的)。但是,格登对生物学的爱好是天生的,他甚至在学校养过上千只毛毛虫,看着它们变成飞蛾,这让老师们很讨厌。然而,就是这种追求快乐的兴趣,而不是成绩的指引,最终让格登在生物学领域“化茧成蝶”。在格登的办公室里,他目前仍挂着60多年前的一份“差生报告”(见插图)。他说“当遇到麻烦,比如实验不成功,我就看看这个报告,提醒自己也许不擅长这个工作。但我要努力,否则真的被老师说中了。”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成功者最终能走向成功,是有许多条件所决定的。学习方式另类,或者成绩差,并不是获得成功的充分或者必要条件。应该说,一些名人轶事可能与他们最终成功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我们经常会误读一些名人传记,将名人的一些消极成分当做他们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加以效仿,这可能恰好会误入歧途。上述两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恰好说明,学习成绩好坏其实并不重要,快乐的兴趣和对兴趣的坚持才是根本。这正如桥本隆则在报道山中伸弥中所评价的那样:像山中伸弥教授这样大学只是热衷于体育活动,没有捧起书本埋头读书的学生,整个日本教育界都视其为异类。科学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学时山中伸弥虽然没有读书本的知识,但是他培养了他自己坚持不放弃的精神,这个才是取之不尽的前进的动力所在,在学习上没有成败之说,也不能以考试成败论英雄,而是应该看其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所以山中教授的诺贝尔奖不完全是日本教育的成功,而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式研究方式的成功。
 
今天早上,与研究生也聊到了这个话题,我让她看了上面的两则故事。她看完后谈感想说:“这样的名人是需要特殊对待的,对大多数人还是按部就班走好了。当然,许多人之所以不优秀可能是因为没有机会做自己擅长的事儿,找一个能发挥出自己潜力的领域是需要缘分的。”我的回答是:“首先,每个人都是特殊的;其次,按部就班是一种处事的态度,而不是一种学习和探索方式。”这里再详细论述一下我的观点:理论上,每个人相对于其他人都是特殊的,都有可能是天才,如有可能,都需要因材施教。当这个人成功了,人们才有兴趣去挖掘其特殊性和另类的表现,不成功可能被认为是“行为特异者”。格登在老师的眼里够特异了吧!所以,为了杜绝被归类为“行为特异者”,在日常生活和处事中应该按部就班,但按部就班绝对不是一种科学探索的态度,因为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去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因此,应该提倡以常规方式处事,以特异的方式探索。任何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怪毛病都不是什么优点,都是应该克服的,这样至少会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而创造更良好的探索环境。比如,山中伸弥IPS细胞的研究在日本开始并不受到重视,一直受到资金不足的困扰,他就采用了常规的募捐方式:参加京都马拉松并以跑完全程作为条件为科学研究募捐,最后大约有600多名人士为其募捐,支持了他的快乐研究。
 
在参加小孩的家长会上,当有家长谈论快乐学习的问题时,会被老师打断,理由很简单:你可以现在让自己的小孩快乐,但将来若考不上好的学校,估计老师、家长和小孩都不快乐。这话似乎说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但是,我想争辩的是,快乐与学习矛盾吗?为什么不能采取更好的方式让小孩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我们的小孩不是考试的机器,学校的任务不是针对考试去训练答题技巧的,更需要的是挖掘他们的兴趣、特长和潜力。如果学校能做到这点儿,我们自己的孩子的前途我们自己负责。无独有偶,在实验室一次小规模的讨论会上,我刚说出要倡导研究生进行“快乐科研”这个词,就被呵斥住了,被认为纯属“无稽之谈”,那我只好“我行我素”了,准备在我自己的研究小组中尝试这样的方式。我的想法还不成熟,大致能想到几点。首先,要让学生们认清一个现实:大多数人并不会认为科学探索是很快乐的事儿,即使认为快乐的人也不一定最终会成名成家。其次,无论如何,也应该尽量培养并保持学生的研究兴趣(不尝试一下,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合适呢?),这是让他们能坚持探索的动力保证。第三,要学生刻意培养快乐的最佳学习习惯,强调工作效率比单纯的时间更重要。最后,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将发表文章融入培养过程中(关于这点儿,具体方案可参考我的另外一篇博文《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分享我的攻博与带博经历》),这是维持学生进行快乐科研的精神层面的基础,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努力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态。
 
【参考资料】
[1] 失败的学生得了诺贝尔奖(http://edu.sina.com.cn/l/2012-10-10/1501220123.shtml
[2] 从“最差学生”到诺贝尔奖得主 警示我们教育观(http://edu.enorth.com.cn/system/2012/10/15/010129582.shtml

在这份评语中,老师说,教格登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623461.html

上一篇:诺奖得主“修理癖”的尴尬事儿
下一篇:一则完全偏离原科学内涵的科学新闻报道
收藏 IP: 180.172.155.*| 热度|

15 王德华 郭卫 王春艳 彭真明 曹聪 张冠阳 唐常杰 李红 易印雪 李宇斌 刘建兴 刘瑞亭 汪晓军 孙寿龙 黄智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