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揭露伪科学报道的严重失实:评绿色合作伙伴会议之重要成果 精选

已有 6329 次阅读 2011-12-10 23:45 |个人分类:生态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伪科学, 新闻, 湿地, 互花米草, 合作伙伴

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互动百科对“伪科学”的定义】

 

做伪科学研究是不良科学家的事儿,而媒体记者如果将伪科学不经证实就报道出来而且竞相传播,就是记者的问题了,也许他们受到了蒙蔽,所以这里并不想刻意批评这些记者,咱们就事论事来说说最近的一则新闻中内容严重失实的报道,不客气地说,就是一则伪科学新闻。


新闻:首次证明互花米草不是入侵种 中美绿色合作伙伴会议在沪举行

(以下,黑色字为原新闻,蓝色字为我的评论)

中美绿色合作伙伴(湿地研究)第五次工作会议11月17日上午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中国与美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了在湿地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并就双方下一步的合作研究展开了洽谈。中方团队首席科学家、华东师大教授陆健健在会上公布了截至目前双方合作所取得的三项重大成果。
这一段似乎没有什么好说的,新闻报道的体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过看了后面的内容就对这里的“三项重大成果”产生疑问了,因为那三项内容没有一项看得出是“重大”的。看后面的内容,应该是会议方提供的材料,不像记者写出来的,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

 

(一)重新定义湿地范围
通过综合两国科学家关于湿地特征和功能的多年研究成果,双方对用于科学研究的湿地给出了最新定义:处于水陆交汇之处,随水位变化形成的区间及周边受水位显著影响区域的生命部分和非生命部分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随时间周期有明显的水位变化,在丰水和枯水的水位线范围之间,以及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周边受到水位波动显著影响的区域合称为湿地。
陆教授说,这一定义的确立,对于明确湿地研究的范围和重点问题都给出了清晰的导向,还可为明确区域定性和湿地面积的勘测提供标准。

从科学研究开始关注湿地以来,对湿地进行定义大有人在,也不在乎再多一个,但是能自称为重大成果的,可能就数这一个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先看看湿地科学研究中的一些金典定义。

在生态学研究中,有时候我们将地球的生态系统分成三大生态系统,即:森林、海洋、湿地。在这个分类中,湿地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基本上将能明确区分的森林和海洋刨除后,剩下的就都是湿地了。《国际湿地公约》为了定义这个广义的湿地,费尽了周折,最后的定义为: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而且申明:这一定义包含狭义湿地的所有区域,这将有利于将狭义湿地及附近的水体、陆地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保护和管理。这个定义,从目前来看,还是比较科学的,目的和意义十分清晰,已被广大湿地科学研究工作者和管理者所接受。

但是,这个湿地概念确实存在一个困难,就是实际操作中,由于湿地和水域、陆地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或者边界是动态的,加上不同学科对湿地的研究重点不同,造成湿地的划分一直存在分歧。特别是“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让许多研究者觉得过于宽泛,虽然从湿地保护角度来说是可取的,但一般的研究工作却无法完全深入到这个区域,或者干脆作为海洋来处理了。所以在具体的研究和管理活动中,往往更多采用狭义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于1979年在《美国的湿地深水栖息地的分类》一文中,给湿地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二十多个类型,比较清晰明确,这个定义也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

看完了上面的两个定义,再来看这个会议的成果。首先,定义中的“生命部分和非生命部分组成的生态系统”追究起来是个重复的说法,因为生态系统本来就包括生命部分和非生命部分;“随水位变化形成的区间及周边受水位显著影响区域”并无原定义中明确指定的2米或者是6米好操作。从野外生态学家的角度来看,“湿地随时间周期有明显的水位变化,在丰水和枯水的水位线范围之间,以及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周边受到水位波动显著影响的区域”并无“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好确定范围。所以,这个新的定义并没有达到其自我评价的“对于明确湿地研究的范围和重点问题都给出了清晰的导向,还可为明确区域定性和湿地面积的勘测提供标准”;相反,这个定义让湿地工作者在确定湿地范围时更加摸不着头绪。试问,许多常年受潮汐作用的滨海湿地如何确定其丰水期和枯水期?所以,自称这是一个重大成果纯粹是无稽之谈。


(二)物种分布开始扩散
通过中美共同研究,以湿地物种扩散理论为基础,首次证明互花米草并不是入侵种,同时进一步揭示了在整个全球的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分布过程就是从原生地向全球扩散的过程,人类活动会促进这个过程。以互花米草为例,它在全球多个地区有着20年以上的引进历史,在这些地区的互花米草都与当地原生种很好地形成了新的、稳定的群落结构,成了驯化种。
更为重要的研究发现是,在全球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互花米草在固碳方面有出色的特性,可以吸收大量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合成有机营养物并在湿地中固定到土壤中,形成封碳效应。
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有专门的博文进行论述,这里直接转帖摘要:如果一个物种被人为引入一个其先前不曾自然存在过的地区,并具备了在无更多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在当地发展成一定数量的能力,以至威胁到了当地生物的多样性成为当地公害,就可称之为入侵物种。在崇明东滩引入互花米草前,这里的滩涂可划分为四个带:芦苇带、海三棱藨草/藨草带、光滩、潮下带水域,都是鸟类的良好栖息地。互花米草引入后,开始是占据了芦苇带、海三棱藨草带的中间位置,但不久迅速扩张,同时与芦苇和海三棱藨草发生竞争,导致芦苇的产量大幅减少,海三棱藨草分布面积锐减,并且甚至可能导致海三棱藨草在崇明东滩完全消失,最终威胁到迁徙鸟类的食源和栖息地;互花米草生长区鸟类无法停歇,鸟类生物多样性大幅度下降,同时致密的植株会阻截细小的泥沙,形成泥滩,堵塞潮沟,破坏景观,而潮沟是鱼类以及底栖动物丰富的地方,也是鸟类觅食和休憩的场所。如不加于控制,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任何入侵植物都具备强壮的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因此植株会旺盛生长,带来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的增加,光合作用强烈,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这并不是互花米草独有的特性。互花米草在吸收碳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壤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虽然目前的净效果还是倾向于增加生态系统的碳封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土壤碳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检验,贸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况且,即使未来验证长期的效果也是碳封存,但这种减排效果与其危害相比,几乎不值得一提。类比于水葫芦,在生长季也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从来没有人认为水葫芦是低碳减排的英雄。
可见,这个工作,不仅不是一个重大成果,反而是在人为制造混乱。华师大是在上海地区开展互花米草引进的单位,他们的工作在历史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大家都承认。但现在发现了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掩盖问题,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如果想详细了解,请参阅我的重大成果(我也学会用这个词了,吹牛谁不会!)《互花米草是不是入侵种?是否有利于低碳减排?》。


(三)确立生态修复目标
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湿地生态修复,应以近自然为修复目标,即尽可能地还原其自然状态下的各项外界条件,使其恢复原有湿地类型所具有的功能和特征,从而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发挥湿地的作用。对于人工生态系统中的湿地修复,应以尽可能地提高其生态服务价值为目标。
通过前期的研究,中美科学家已形成了一套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指标体系,可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货币化,更直观地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经济价值接轨。
前面一段是老生常谈的语句,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大家都这么说。后一段就显示出夸大其辞的作风了,“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货币化,更直观地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经济价值接轨”根本就不是任何创造性,早在1997年,Costanza等就撰文《全球生态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发表在Nature周刊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就这个问题,Costanza在他当年时任主编的Ecological Economics(生态经济学)杂志上进行了大量讨论,有认可的,也有不认可这种简单计算方法的。
本人不才,当时也凑热闹,开始了解这个问题,并在读博士期间详细了解了这个方法,并根据Costanza等(1997)的结果估算了崇明东滩和上海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见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但是,现在看来这个计算方法目前确实受到许多诟病。我们知道,环境经济学由经济学家提出,属于经济学范畴;而生态经济学由生态学家提出,这就出现一个很大的麻烦,就是经济学中的交换必须要有支付意愿,要有买卖双方存在,显然环境经济学是符合的,但生态经济学中不知道生态系统价值的支付方是谁,所以严格意义上,这不能算经济学问题。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在10多年后不知道从哪个故纸堆中捡起来,还在国际会议上提出来进行讨论,并认为是重大成果,真是贻笑大方!


【参考文献】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Farber, S., Grasso, M., Hannon, B., Limburg, K., Naeem, S., O’Neill, R.V., Paruelo, J.,Raskin, R.G., Sutton, P., van den Belt, M., 1997.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387,253–260.
Zhao B, Kreuter U, Li B, Ma Z-J, Chen J-K, Nakagoshi N. 2004. A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ssessment on land use change of Chongming Island. Land Use Policy, 21: 139-148.
Zhao B, Li B, Zhong Y, Nakagoshi N, Chen J-K. 2005. Estimating the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s of wetlands in Shanghai,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5(2): 151-156.
Zhao B, Yang F-H, Gao Y, Ma Z-J, Li B, Chen J-K. 2005.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wetlands ecosystem service in Shanghai, China. Wetland Science (湿地科学), 3(4): 279-285.
Zhao B, Li B, Ma Z-J, Chen J-K, Nakagoshi N. 2003. Wise exploitation of the newly growing land resource –– An assessment of land use change of Chongming Island using GIS.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3(2): 134-141.

 

【以下列出本人主持的与此内容相关的一些研究课题,旨在表明本人对此评论的权威性,因为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复旦大学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及其临近地区外来植物的遥感识别
上海市科委项目:崇明岛土地利用与生态预警研究
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上海湿地系统保护与科学利用规划编制
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遥感技术在外来入侵植物分布区扩张预警中的应用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为干扰和自然过程对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上海市科委项目:复旦大学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野外定位科学观察站的数据收集与利用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主要滩涂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崇明岛自然湿地碳通量监测和监测标准研究
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河口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中物质横向通量和能量平衡闭合研究
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耦合湿地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与甲烷通量的微气象学同步观测

 

图片来自网上,仅供欣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517154.html

上一篇:写博客与做院士,真的只能二选一吗?
下一篇:幸灾乐祸的人要小心:从对待施、饶落选院士的态度看各位心态
收藏 IP: 58.41.105.*| 热度|

10 邸利会 曾泳春 陈智文 王又法 陈永金 周夕淋 赵建民 叶剑 高建国 clz198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